关于提升食品安全抽检工作靶向性的思考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食品安全,食品抽检,靶向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01 15:11
黄 建,曾丽萍
(瑞金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江西赣州 342500)
摘 要:食品安全抽检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其旨在发现风险隐患,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然而,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会受部分因素的影响,存在食品安全抽检工作靶向性不准、发现问题能力不足的情况。本文通过分析食品安全抽检工作的现实意义,剖析影响食品安全抽检工作靶向性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抽检;靶向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与质量已经成为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直接因素,这也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食品安全抽检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力抓手,是推动食品安全发展的重要引擎。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的抽检工作能够有效防控苗头性、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为食品安全精准监管提供一定参考。
1 食品安全抽检的现实意义
食品安全抽检工作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组织,进行有计划的抽样、检验,并对抽检结果进行公布和处理的活动。食品安全抽检工作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1 发现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抽检是一项关乎国家和民生福祉的系统性工程。①通过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监管部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隐患,如非法添加、有害物质超标、微生物污染、食品质量不达标等。并通过追踪案件线索,依法责令召回、销毁问题食品,防范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②通过食品安全抽检能够给予食品生产企业“压力”,不断提升企业质量意识和自律意识,倒逼其严把质量关,生产高质量食品,从而提升我国食品行业的产品竞争力。③将抽检结果及时公之于众,让公众知晓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提高其对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满意度。
1.2 预防潜在食品风险
食品安全抽检工作包含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和评价性抽检,其中风险监测和评价性抽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个区域内的食品总体安全状况。通过对潜在风险因素进行排查,能够为监督抽检、标准的制定及修订、风险交流等提供技术支持,有效防控苗头性、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
1.3 提高监管效率
落实好食品安全抽检工作,能够为日常监管、案件稽查等工作提供精准导向和目标定位,提高监督管理水平。通过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抽检,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食品及违法行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惩,进一步规范消费市场环境,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
2 影响食品安全抽检工作靶向性的原因
2.1 抽检安排不合理
抽检安排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我国食品种类丰富,在有限的抽检资源下,难以全面覆盖所有的食品品种及市场,抽检计划仅限于高风险食品或特定的区域,导致潜在风险的存在。②各级部门在制订抽检计划时,未能对本区域食品安全状况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市场调研,导致计划安排缺乏科学依据,无法客观反映市场上的实际情况。
2.2 重复抽检现象
重复抽检会导致抽检资源的浪费,容易形成监管盲区,难以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重复抽检现象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①在食品业态方面,目前食品生产经营主要业态可以归类为食品生产者、流通经营者、餐饮服务经营者以及网络销售经营者等几大类,但是生产方、实体经营方、网络销售方混杂在一起,很可能会出现重复抽检的情况[2]。此外,由于一些大型企业产品产量高,资金雄厚,占领了大部分销售市场,导致同一企业的部分食品种类在各个区域被抽检概率显著提升。②在抽检机构方面,食品抽检单位数量较多,很可能出现抽检信息无法及时流通的情况,致使食品抽检工作内容难以合理分配,进而导致同一产品、同一企业被多批次抽检。尤其在抽检节令性食品时,很容易出现重复抽检的情况。③在计划安排方面,我国国家级、各省级及市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单位均集中在同一时间节点发布食品抽检工作,而且抽检计划的重点内容也存在诸多雷同的现象。抽样人员在任务的驱使下,在食品抽检过程中大都选择市场上较为常见的品牌,导致出现重复抽检的问题。
2.3 任务推进不均衡
在食品安全抽检工作具体执行过程中,各项任务推进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时间安排、区域、品种上。①在时间安排上,监管部门因抽检计划及对第三方抽检机构的招投标工作进展缓慢,加之部分抽检单位任务繁重,导致无法兼顾,进而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推进机制。②在区域上,大多抽样人员更加倾向于品种齐全、样品基数大的城区商超,对乡镇、农村、偏远山区等地方抽检批次少。③在品种方面,由于各抽检机构在检测设备、能力资质以及检测人员配置上存在差异,因此他们通常更倾向于选择市场上易于检测的品种进行抽检。
2.4 抽检人员专业能力差异
在食品安全抽检工作中,抽检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自身素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抽检结果的准确性。抽检人员的专业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样品选择不具有代表性。例如,抽样人员缺乏对样品类别的系统性学习,只选择自己熟悉的品类进行抽取,导致抽取的类别不具有均衡性。②样品数量不足。抽样人员可能因为操作不当或者对检测方法不清楚导致样品数量不足。例如,在抽取叶菜类食用农产品时,若机构选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源性食品中331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GB 23200.121—2021)检测方法时,需要抽取不少于3 kg的检测样品,含备样应不少于6 kg。③样品污染现象。在样品检测过程中,可能存在交叉污染问题。例如,在检测五氯酚酸钠项目时,样品若接触了木质砧板,很有可能会引起样品中五氯酚残留量的变化,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提升抽检工作靶向性的策略
3.1 科学制订抽检计划,推进均衡抽检
制订抽检计划有助于明确抽检目标与方向,科学的抽检计划是保证食品安全抽检工作靶向性的前提。在制订抽检计划过程中,应结合辖区实际,深入调研及分析市场的食品消费量,依据不合格项目类型、食品种类、所涉及抽检环节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抽检比例。同时,还应整合相关抽检数据,科学合理地制订食品安全抽检计划。在计划中,应突出重点,如自身监管薄弱的农村地区、公众关心的校园食堂、不合格率较高的食用农产品等,需要制订合理的抽检计划,尽可能扩大其覆盖范围,并增强样品的代表性;为避免各单位抽检工作在某一时期集中,计划应结合不同季节及节日特征进行调整,以确保抽检任务均衡推进。
3.2 加强抽检信息化建设,避免重复抽检
造成重复抽检最主要的原因是各环节、各机构抽检信息难以流通所致。因此,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抽检信息化建设,提高数据的交流共享能力,从而避免重复抽检现象。①分级管理抽检对象,相关部门依据抽检业态类型、规模,样品种类及往年抽检不合格情况等相关信息,运用数据分析模型,计算各抽检对象合适的抽样批次,智能分配抽检数量。②开发省级或国家级抽检监测数据预警平台,对接国家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系统,并能够及时读取各级食品抽检信息,对抽检对象实行“红绿灯”管理,红灯警示已超量抽检,黄灯提示谨慎抽检,绿灯指引需要抽检。③落实完善抽检信息校验功能,提供抽检任务级别、报送分类、场所信息、样品生产信息、抽样时间及已抽检信息的快速查询平台,以便让抽样人员能够快速掌握当前抽检情况,防止出现重复抽检的情况[3]。
3.3 规范抽检流程,保证抽检质量
食品安全抽检工作程序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保障抽检工作的有效性、靶向性,相关部门应设置明确的抽检规定和操作规范,要求抽检人员按照规定开展抽检工作,从而保证抽检质量。在抽样阶段,需要采用干净的容器和工具,以避免抽取样品被污染,在抽样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随机选取样品。在样品运输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应依据样品被抽取时的状态,合理控制运输时的温湿度,确保样品状态和被抽取时一致。对有特殊储存要求的样品,应选取合适的运输方法。在样品检验阶段,应严格按照规程和方法进行检测,不同样品和仪器要做好消毒和隔离处理,防止交叉污染。在选择检测方法时,应选取正确、适用的检测方法,保证检验数据的可靠性。
3.4 提升人员能力,打造专业化团队
抽检工作靶向性的提升离不开抽检人员的技术支撑和制度引领。为此,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抽检队伍建设工作,切实提高抽检人员的业务能力,组建一支专业化、复合型、高水平的抽检队伍。①严格落实抽检人员考核上岗制度,抽检人员在开展相关工作前,需要对其进行业务能力培训及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颁发抽检上岗证书。②在系统内定期开展抽检技能大赛等活动,鼓励抽检人员积极学习业务知识,提升抽检人员的专业能力。③注重人才引进,有关部门应面向社会和高校公开招聘优秀人才,以确保抽检工作的持续开展。
3.5 坚持问题导向,多维度隐患排查
食品安全抽检旨在发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能力的有效方式。①加强数据深度挖掘和利用。对抽检区域、品种和项目等信息进行多维度分析,准确研判潜在风险[4]。此外,积极探索“高通量筛查+抽检验证”“快速检测+抽检验证”“投诉举报+抽检验证”的新模式,提高食品安全抽检的靶向性。②强化承检机构管理。相关部门需要严把“抽样”“检验”关口,规范抽样程序,杜绝抽样盲目性、违规性,严格承检机构考核奖惩,落实报告抽查、复验制度,全面提高问题食品命中率。③着重隐患排查治理。将食品安全抽检工作与日常监督工作相结合,聚焦重点单位、重点场所、重点业态,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清除食品安全隐患。
3.6 注重抽检信息共享,提升抽检效力
食品安全抽检靶向性的提升不仅需要前端加大力度,还应注重后端抽检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从而形成闭环管理,进一步提升抽检效力。①做好部门信息共享。抽检作为监管的重要手段,其发现的风险信息必须迅速、准确地传递给相关监管机构,以支持监管决策。同样,监管中发现问题也要向抽检端反馈,以及时调整抽检方向,使抽检更有针对性。②做好社会预警传递。针对食品安全抽检发现的风险隐患,有关部门需要根据信息的性质类别和工作需要精准地传递给相关受众,从而促进属地管理、部门监管、行业主管、市场主体等责任的落实,鼓励媒体、消费者等进行社会监督,促进行业自查自纠自律,从而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合力[5]。
4 结语
食品安全抽检是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基础,提升食品安全抽检工作的靶向性是新形势下食品安全监管的必然要求。通过科学制订抽检计划、规范抽检工作流程、加强抽检信息化建设、提升专业人员能力、坚持问题导向以及注重抽检信息共享等系列措施,有望提升食品安全抽检的准确性,为食品安全高质量监管提供技术支撑,确保人们的饮食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林彬.食品抽样在食品监督工作中的重要地位[J].科技创新与用,2019(33):193-194.
[2]李越凡,罗斌,彭雯婧,等.江西省食品安全智能抽检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现代食品,2023,29(15):111-114.
[3]高超.食品抽检重复性问题探析[J].现代食品,2023,29(17):165-168.
[4]卢素珍,彭雯婧,熊铮,等.数据分析平台提升食品安全抽检效能探索[J].质量探索,2023,20(3):79-83.
[5]章继高.浅析提高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有效性策略[J].食品界,2023(6):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