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在食品工程质量中的重要性探究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食品安全,食品工程,质量控制
  • 发布时间:2024-12-01 15:16

  张晓丽

  (开鲁县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内蒙古通辽 028400)

  摘 要:本文探讨了食品安全在食品工程质量中的重要性,分析了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等多种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为保障食品安全,本文提出了强化源头控制、提升生产过程控制水平、加大监督检测力度和加强社会共治等对策建议。通过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措施,构建严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才能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工程;质量控制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食品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影响因素错综复杂[1]。因此,深入剖析食品工程质量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探讨如何从源头强化食品安全控制,对保障消费者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食品安全的范畴及重要性

  食品安全的范畴涵盖面广,从农田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与之息息相关。食品原料的培育和生产是食品安全的起点,这就要求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过程中,严格把控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的使用,防止有害残留物质进入食物链。而食品加工环节更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生产车间的卫生状况、设备的定期维护与清洁、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习惯都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以乳制品生产为例,牛奶从原料奶的收集、低温贮藏,到杀菌、均质等工艺处理,再到灌装包装,每道工序都必须符合严苛的卫生标准,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入致病微生物,酿成安全事故[2]。食品储运和销售环节同样不容忽视,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的失控,或者包装破损、防伪标识缺失等,都可能导致食品腐败变质或遭受污染。例如,对于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如果缺乏安全意识,食材处理不当、餐具消毒不彻底,极易引发食源性疾病。由此可见,食品工程质量中的任何一个细节疏忽,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而食品安全问题一旦出现,轻则危及消费者身体健康,重则引发社会恐慌,损害企业声誉,影响行业发展。因此,重视食品安全,提升食品工程质量控制水平,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又关系民生福祉。唯有全社会形成共识,企业、政府、消费者共同发力,才能织密食品安全防

  护网。

  2 食品工程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2.1 生物性因素

  食品工程质量中的生物性因素,主要指各类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微生物无处不在,而食品恰恰为其提供了理想的生存与繁殖环境。以肉制品加工为例,屠宰过程中,肉品极易受到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致病菌的污染。这些细菌一旦在加工、储运环节滋生,不仅会加速肉品腐败变质,影响肉品的口感,降低肉品的营养价值,更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在坚果、玉米等油脂含量高的食品中,若温湿度控制不当,极易产生大量黄曲霉素,该毒素具有强致癌性[3]。甲藻、原甲藻等海洋生物体内富含河豚毒素、贝类毒素,过量摄入这些神经性毒素可导致死亡。除致病微生物外,腐败微生物也是食品工程的头号“杀手”。例如,假单胞菌在真空包装熟肉制品中繁殖,产生大量胺类物质,引起组织酸败。酵母菌在酱油酿造过程中过度增殖,则会导致“胀袋”和风味异常。

  2.2 化学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对食品工程质量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①农产品生产中的化学污染。除草剂草甘膦等在粮食作物生产中的不当使用,会导致农产品中残留超标,威胁消费者健康。规模化畜禽养殖中抗生素的滥用,也可能导致畜禽产品中出现氯霉素等兽药残留。近年来备受争议的“瘦肉精”倍他乌醇,虽在国内禁止用于猪、牛、羊等动物饲养,但其在水产养殖中的违规使用却依然屡禁不止。②食品加工环节的化学物质。亚硝酸盐是肉制品加工中常用的防腐剂,其在高温条件下极易转化为强致癌物亚硝胺,因此必须严格限量使用[4]。山梨酸钾在肉制品加工中常被过量添加,以延长货架期、降低成本,长期过量摄入山梨酸钾可导致神经系统紊乱,危及人体健康[5]。塑化剂是另一类食品接触材料中的高风险化学物质,可从塑料包装袋等器具中迁移至食品,长期摄入可能影响生殖系统。焦糖色素常被添加到酱油、饮料等产品中,以改善色泽、提升视觉感受。然而,工业合成的焦糖色素在生产过程中常伴生4-甲基咪唑等致癌物质,长期食用极可能增加消费者的癌症风险。

  2.3 物理性因素

  除了生物性和化学性因素外,物理性危害同样需要关注。①谷物在收获、运输过程中,极易混入沙石、玻璃、金属碎屑等异物。若这些杂质未经彻底清除就进入磨粉环节,不仅会加速设备磨损,更可能残留在成品中,给消费者带来硬物伤害风险。②包装环节的物理危害也值得警惕。塑料软包装因高频热合易产生尖锐毛刺,进而刺伤消费者口腔黏膜。相比之下,玻璃瓶则可能因撞击产生难以察觉的微小裂纹,给细菌滋生、产品变质埋下隐患。③辐照也是潜在的物理性危害因素。例如,γ射线常被用于杀菌、延长保质期,但不恰当的辐照剂量和时间,反而会导致脂肪酸氧化、蛋白质变性,降低产品品质。

  3 保障食品工程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3.1 强化源头控制,严格监管原材料供应链

  食品工程质量安全的源头在于原材料,因此强化供应链管理非常重要。农产品种植和养殖环节,应建立严格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引导农户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同时加大抽检频次,对超标产品坚决禁止入库。畜禽屠宰环节,须严把“生猪检疫证明”这一关,确保出栏肉品来源可追溯、质量有保障。对于水产品而言,捕捞来源与养殖用水的控制尤为关键,相关部门应加大渔港监管力度,严禁在受污染水域开展捕捞作业,并对水产养殖基地的投入品使用实施备案管理。

  食品加工企业在选择原料供应商时,不仅要对其资质进行严格审核,更应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估体系。通过制定严格的原料质量标准,并结合实验室检测与风险评估,对供应商的供货能力进行动态评分,及时淘汰不合格者。对关键原料采购可引入第三方检验机制,以书面质量协议的形式明确供需双方的权责,确保问题原料“零进厂”。对于高风险原料,如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所用的生鲜乳,企业更应主动加强管控。定期对奶源基地进行现场审核,建立完善的生鲜乳验收标准,把好入厂检验关;积极探索“基地+工厂”的产业联结模式,激励奶农提升饲养管理水平,保障乳品质量安全。

  3.2 提升生产过程控制水平,实施全程质量管理

  食品生产过程控制是保障食品工程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企业应全面导入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并与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实现全程质量管控。例如,对于巴氏杀菌乳的生产,工艺参数的精准控制是品质的“生命线”,杀菌温度偏低,难以有效灭菌;温度过高则会破坏乳蛋白,产生焦糊味。因此,企业应结合产品特性,合理设定关键控制点,并配备精密的温度和压力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杀菌全过程的实时监测和调控,确保每一批产品的生产条件都严格符合工艺规程要求。

  清洁生产和卫生控制也是保障质量安全的必要手段,食品车间应严格划分生熟区域和人流物流,防止交叉污染。加工设备、工器具应纳入清洁消毒的定期管理,关键设备可采用原位清洗系统实现自动化清洗,提高清洁效果。定期检测环境微生物,尤其是空气中的浮游菌和霉菌,一旦超标,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从业人员是影响食品工程质量安全的“活因子”,因此个人卫生习惯必须纳入管理范畴。应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患有传染性疾病或皮肤病者一律禁止从事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同时,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员工质量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生产操作规范,做到持证、定岗、专人专责。

  3.3 加大监督检测力度,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守护食品工程质量的重要屏障。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为日益创新的食品工艺、食品添加剂等制定科学的指标限值,为监督执法提供明确的判定依据。在抽检方面,可考虑引入食品工程专业背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利用其先进的检测技术和高精尖设备,提高检出效率,扩大监测覆盖面。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终产品抽检往往难以全面反映食品真实的安全状况,应创新抽检思路,将抽检关口前移,在食品工程的关键生产环节设立“卡口”,实施过程抽检。例如,在乳制品生产中,可重点抽检生鲜乳的微生物、抗生素残留等指标,及时阻断问题乳源的流入。

  食品工程中普遍存在的质量安全薄弱环节也应成为监管的重点。以餐饮业为例,小型餐饮店因卫生条件简陋、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往往成为监管的盲区。因此,监管部门可采取“互联网+明厨亮灶”模式,在后厨安装视频探头,将操作过程直播到店堂电子屏和监管平台,接受社会监督,倒逼其主动提升卫生水平。此外,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也是提升监管效能的重要体现。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机制,可实现对问题产品的快速溯源、精准召回,阻断事故扩大。这就要求食品企业严格执行进销货台账登记制度,做到供应商信息、生产记录、质检报告、流向去向有迹可查、有据

  可依。

  3.4 加强社会共治,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单靠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升全民食品安全意识、形成社会共治格局已成为当务之急。食品安全知识的科普教育应从中小学生抓起,学校可开设食品安全选修课,通过情景剧表演、亲子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舌尖上的安全”意识。针对成年消费者,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形式多样的科普专栏、在线课堂,普及食品安全小常识。

  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觉醒,也将倒逼食品企业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消费者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食品,索要并留存购物凭证,发现问题及时投诉举报。对于涉嫌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的失信企业,可通过公开曝光、联名抵制等方式,形成舆论压力,促使其诚信守法。行业协会在社会共治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制定团体标准、开展诚信评价等,引导会员单位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将安全文化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鼓励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也是一项重要举措,各地可因地制宜地组建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对学校食堂、农贸市场、餐饮店等进行随机检查,形成“万众一心保食安”的浓厚氛围。

  4 结语

  食品安全是食品工程质量的核心,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只有通过强化源头控制、提升生产过程控制水平、加大监督检测力度以及加强社会共治,才能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科学研究,发展新的检测技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食品供应链,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参考文献

  [1]郭红磊,郑亚歆.食品工程质量中食品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4(10):41-43.

  [2]李红,吴庆勇,金鹏.食品工程质量及食品安全应用研究[J].现代食品,2023,29(2):161-163.

  [3]曹柯源.食品工程质量及食品安全探究[J].城市情报,2023(19):76-78.

  [4]杨秋芬.食品工程质量及食品安全应用研究[J].现代食品,2022,28(6):117-120.

  [5]季夫荣.食品工程质量及食品安全探究[J].现代食品,2022,28(16):146-148.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