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浇灌成长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爱,浇灌,成长
  • 发布时间:2024-12-14 11:37

  文 刘海飞

  高尔基说:“谁最爱孩子,孩子就最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爱满天下。”不难看出,作为一名教育者,爱是其最重要的属性,教育学生首先要爱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独特性。有些学生是“别人口中的好孩子”,拥有傲人的成绩、认真的态度、过人的自律,是老师和家长引以为傲的榜样;有些学生是学习上的“笨鸟”,还在等待展翅的机会,需要在不断学习的途中积蓄能量;有些学生是老师“头疼的对象”,他们身上充斥着青春期的叛逆气息,但本性并不坏……

  无论教育者所面对的是哪一种学生,都不应该差异性地对待,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成绩、个性等因素而厌恶学生,教育者应从内心出发,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每一位学生,用心去了解他们,从教育者的角度给予恰当的关心和指导。刻板教育只能起到约束作用,而寓于爱的教育才是取胜之道。

  初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软件被广泛应用于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通过微信,老师可以随时与家长沟通,告知孩子学习状况和在校动向。同时随着手机、电脑等通讯设备的普及,很多学生在微信上注册了个人账号,并乐于在朋友圈更新自己的日常生活。

  通过微信提前了解学生情况成为我的一项功课,暑假尚未接到新班级时,我便提前加上班级学生的微信。在与人初识时,第一印象往往很重要,它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来相处。在翻看了所有学生的微信后,我对于即将面对的这群朝气蓬勃的孩子充满期待,但唯独有一位学生的微信引起了我的重视。

  “头发是枯草般的黄色”“化着浓妆”“叛逆”这是我对她的初印象,但不能以偏概全的理念使我并没有立即去与她联络,而是等待开学后会一会这一位“叛逆少女”。

  当第一次在班级见到她时,她皮肤白皙,扎着短短的黑马尾,头发有染过色的痕迹,透出一丝桀骜不驯,但她的眼神却是清澈纯净,天真无邪。但这并不能掩盖住她一脸浓妆对我的冲击。

  校规规定在校期间,女生不允许化妆,更别说是化浓妆了,作为班主任,我找到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告知她不允许再化妆。尽管她口头上应了,但在我没收完她的化妆品后,新化妆品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她看我的眼神也更加桀骜不驯,充满挑战意味。

  究竟是什么影响了这位“叛逆少女”?我内心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相处

  在我看来,十五六岁的年纪应该是充满朝气的,即使不化妆也是魅力四射的,年轻的气息总能从他们身上散布出来。孩子的本性虽有差异,但总不会出现太大偏差,而后天的影响因素,或许成为改变他们的重要原因。

  我将目光投向了她的家庭。在多次与她父母沟通中,我察觉到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导致她变得十分自我,听不得批评的声音。想要从父母入手相对困难,父母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不易改变。但对于孩子而言,她像是一朵急于盛开的花朵,想要“盛开”并不是她的错,事实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是美的时间不对,需要老师和家长加以引导。

  如何对症下药成为我必须去考虑的问题。对症下药的关键,首先是要“对症”,了解她的经历,理解她的想法,才能够对她产生正确引导,这也让我意识到,与学生沟通的必要性。

  每每下课、做操的间隙,我总会凑到她身边和她开玩笑,说着她爱听的夸赞之词,偶尔也会调侃她“怎么感觉今天变黑了”“是不是皮肤又粗糙了”,她会害羞地说:“可能是今天的粉颜色不对。”这也让我看到了她愿意与我交流的意向,我顺势接过她的话,告知她不涂粉的时候皮肤反而更水灵白皙。或许是出于爱美和好面子,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她化妆,这让我感到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闲聊时,我像一位母亲一样,聆听她的倾诉,她透露自己初中曾被班主任撵回家,言语中流露出的是对老师的不信任。或许正是与此类似的不恰当惩罚,令她对老师产生了抵触心理,影响了她对今后老师的印象和看法。

  这也让我意识到,想要改变她,首先需要改变她对于老师的看法。在此前的老师眼里,她或许是一个叛逆的“坏孩子”,老师给她贴上的标签,让她不由地产生抗拒,感受不到老师对她的关心和爱护,她的行为便变得叛逆起来。因此,只有让她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才是改变她的关键,这也让我不由地产生了一种心疼她的感受,“替之前的每一位老师爱她”成为我最直观的想法,改变她,首先是要改变自己。

  改变

  “爱能感化一切”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话,真正的爱学生也不应只是空喊口号,而应将爱融于日常的每一件小事。这也是我今后对待她的方式,从日常的每一件小事入手。

  有天早上她告诉我说感觉胃疼,还有一点头晕。大多数老师对待“叛逆”学生的处理方式,或许这时便会说上一句“你是不是在装病”,但这只是展现老师权威的一句话,很容易伤害到学生。出于对她的关心,我赶忙问她是不是没有吃早饭,并带她回到办公室,拿出一包钙奶饼干,让她蘸着热水吃。

  吃完饼干后的她明显状态好了很多,我叮嘱她今后要少吃凉的、油腻的、辣的食物,一定要每天坚持吃早饭。她的眼神中透出诧异,或许是第一次感受到老师的爱,令她有些局促不安。但不得不承认,自那以后,她看我的眼神变得温柔了许多。

  在感受到她对我态度的变化后,我认为我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师生”关系,而更像是一种“朋友”关系,在我们的相处中,我放下了老师的身份,成为她的朋友,平等地与她相处。她慢慢地开始信任我,并告诉我她想要当兵,我连连夸赞她的目标远大,值得为此付出更大努力。

  想要改变她的做法,让她真正地变得自主起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我给她上的重要一课。一天早上,她将麦片撒在地上,我让她打扫干净后再去考试,但她虽然答应了,可一转身就跑了。最后是我默默地将地上黏黏糊糊的麦片擦干净,考完试后我问她为什么不擦干净就去考试?她说,那些黏黏糊糊的东西看上去很恶心。

  “你觉得恶心,别人看到这样的地面也是一样的感觉。”我耐心地说,当我告诉她,我已经替她收拾了她所弄脏的地面后,她变得更惭愧了,我想,这时的她已经产生改变了。我并没有责备她,只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教导她不要将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硬加到别人身上。

  从那以后, 飞扬跋扈的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努力学习的她,鞠躬向我问好的她。

  我想,这就是教育带给每一位老师的回报,也让我坚定了用心、用爱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从实际出发,改变需要从了解和认同开始。成绩差的学生并不是坏学生,只是他们相比于成绩好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引导,也更需要被爱。

  有爱才有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意义。

  (作者单位系青岛六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