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味馄饨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海味,馄饨,知识
  • 发布时间:2024-12-14 11:38

  文 崔启昌

  住海边的人们,得益于自然禀赋,在果腹饱餐这件事儿上往往有不少的选择余地。食材丰富,稍稍开动脑筋便能捣弄出几道好味撩动味蕾。像内地历史颇为悠久的有名小吃馄饨,海边人就下过一番功夫,让它沾了海的气息。我曾纳闷,馄饨这食物本身如南北朝颜之推所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缘何在江浙是馄饨,广东却称云吞,四川又叫抄手,湖北则喊包面,而在新疆又被唤作曲曲。后来,随着知识长进,疑惑才在民俗文化和饮食文明的浸润中逐渐消解。

  古人乐于烹制舌尖上的美味。“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常。”清人杨静亭在《都门纪略》中,对一碗馄饨溢美不绝。在《燕京岁时记》里是这样描写的,“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昔时,民间将吃馄饨引申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还有的因馄饨形似元宝之貌相,言其食之可讨吉利。类似的美好寓意,给平常不过的馄饨增了身价、提了名声,当然,也为后人从文化这个层面乐享其味做了极好的铺垫。

  猪牛羊肉分别剁碎,与葱碎依偎融合,或者磕几枚鲜蛋轻煎,使其和嫩韭牵手,往往都会惯常地调出几款上好的馄饨馅料。捏起“兰花指”,将一片面皮儿在掌心外延、再外延,继而少些、再少些地把占了六七成工夫调制的馅子拨上去,轻点、再轻点地把近乎缥缈羽衣似的宽大面皮合了,一款自古传承的叫馄饨的吃食便跃然眼前了。“皮子极薄,肉馅极少,一一透过极薄的皮子,肉馅只是微红一点”。

  海边人吃馄饨,馅料中海货最常出现。馅中要融海鲜、要沾海腥,有时面皮也得缠满海味儿。新上岸的墨鱼是海边人包馄饨梦寐一个冬季的上好食材。取出墨汁和面,剁细墨鱼做馅,搁几撮春韭,或捞两捧细切的白菜混搭,包出的馄饨便是海味馄饨中金贵的“黑美人”,鲜、嫩、香、滑,营养丰富,是一大亮点。杂色蛤蜊在青岛是人们四季不离口的极普通又蛮像宝贝似的海货。青岛人喝啤酒,吃李沧锅贴,嚼崂山王哥庄大馒头,品尝大珠山脚下农家宴上的煮地瓜、贴饼子,都拿蛤蜊当肴,无此海鲜不落饭几乎成了习俗。拿它包馄饨呢?当然行!吐净泥沙后,外壳披着“山水画”的杂色蛤蜊入锅清蒸至壳口微开,取汤汁和面,取蛤肉做馅。蛤蜊肉馅馄饨出锅时照例在汤中撒大海所赐的虾皮、紫菜增色提味,待微凉时入口。

  春夏两季,又名“刀客”的鲅鱼上岸。拎来,刀斩,去刺去脏,剁成泥,搁少许花椒细末,掺少许韭葱段儿,撒半匙碘盐。馅料上乘,煮熟的鲅鱼馄饨往往香溢整条巷子。麦黄时节,蛎虾身段丰腴,纯野生的名头让其身价不菲。去头去皮去虾线,与肥嫩的韭菜、香葱、香菇等亲和成鲜香弥散的馅子,水开轻煮,咬一口,蛎虾馄饨的好如若用笔墨表述,得花掉大半页纸张。

  走南闯北,像江浙,像好面的西安,还有曾生活过几年的湖北孝感、随州、武汉,以及中原郑州等地,馄饨都是达官贵人、凡夫俗子无不青睐的美食。这些地方的芸芸食客捧起的青花瓷碗里,虽不是海货馅子的馄饨,但融味的汤汁里均浸有紫菜、昆布、虾皮等海产品,每每尝鲜,作为海边人的我心中总会泛起几缕惬意,仿佛那些海味气息或清淡或浓郁的馄饨里充盈着乡愁呢!

  煮一碗海味馄饨,捧碗尝鲜,这样的场景温馨暖人。此刻如若念及大海的馈赠,念及大海的胸襟与情怀,这帧场景便会陡然充盈起无法言喻的诗情画意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