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彪╱圖文 何寳妮╱設計
剪紙藝術遍佈中國各地,包括少數民族地區,大多數剪紙作品都與喜慶有關:北方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貼窗花,互相比較誰家的最漂亮;在香港,新年的福字和新婚時的囍字可能是最為人熟悉的剪紙作品。
剪紙又稱窗花、剪畫,因可以用刻刀製作,也可稱刻紙,早在遠古就已出現。那時,人們在樹葉、獸皮上雕刻圖案;新石器時期,石刻圖案展現了剪紙樣式的雛形。到了西漢,紙張的發明使剪紙更為普遍;南北朝時期,造紙業蓬勃發展,剪紙開始用於宗教活動,也用於建築裝飾和節日儀式等。唐宋時期,剪紙大放異彩,在民間廣泛流傳:逢年過節,大家用剪紙裝飾彩燈、貼窗花,渲染節日氣氛;婚嫁時,剪紙則用來佈置新房和財禮。除了以紙為材料,剪紙技藝也用在皮革、金銀箔上,如皮影戲;剪紙圖案亦出現在門箋、刺繡、陶瓷等物品上,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李云俠的剪紙:從陝西到羅浮宮
李云俠老師是香港著名的剪紙藝術家,出生於陝西,6歲便跟隨祖母和母親學習風格粗獷、生活氣息濃郁的陝西剪紙。李老師在大學工作時學習了西方繪畫技巧,2002年移居香港後,在這個國際化的都市中接觸了不同的藝術類型,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剪紙風格。
剛來香港時,李云俠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的藝墟設立攤位,那時,剪紙在香港並不受人關注。藝墟靠近海邊,一陣大風把剪紙作品吹到了海中。看着自己的作品隨海浪浮沉,她像失去孩子的母親悲慟不已,但她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和藝術理想。「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她堅定着自己的步伐,付出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汗與淚,從陝西一個偏僻的小鎮一步步登上世界藝術的大舞台。
隨着2009年中國剪紙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李云俠的剪紙藝術愈來愈受人關注,香港多間大學都曾邀請她舉辦個人剪紙藝術展。2010年,李云俠在法國羅浮宮參加了法國藝術展,其精湛的剪紙技藝深深震撼了法國民眾,國內外多家媒體紛紛報道。「把中國剪紙藝術宣揚出去是我一生的目標」,李老師如是說。
2023年,香港的「慶回歸及弘揚國粹系列之剪紙傳情藝術展2023」中展出了李云俠和母親共同創作的剪紙作品《慈母手中線》,在傳統剪紙藝術上推陳出新。李云俠說:「剪紙藝術要有根,中國文化的根才是我作品的靈魂,但也要有創新精神,要有改變自己風格的勇氣。」確實,創新是每一位藝術家都會面對的難題。祝願李老師在今後剪紙藝術的生涯中跨越每一個坎,再創高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