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主攻”焕新
- 来源:商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青岛,科技,传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1-06 20:07
文 本刊记者 郭清鉴
临近年底,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传出好消息,世界首例新型介孔沸石分子筛材料—ZMQ-1分子筛在青岛研发成功,解决了传统材料无法处理“大分子”的难题,为化工生产绿色化、高效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从“无中生有”、原始创新的“0—1”阶段,到成果转化为技术的“1—10”阶段,再到技术走向产品实现产业化的“10—100”阶段,作为青岛经济发展的“强引擎”,青岛科技“焕新”一直在提速。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公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百强科技集群城市榜单,青岛位列全球第20位,全国第8位,从全球第80位进至20位,成为近五年国内位次跃升最快的城市。一同公布的科技集群创新强度榜单中,青岛位列中国上榜城市第2位,仅次于北京,比2023年度提升8个位次。2 0 2 4 年,青岛全新设立市委科技委,建立更加高效的科技创新统筹机制,推动资源向创新集聚、政策向创新倾斜、力量向创新汇集。
“主攻”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科技创新早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基因”。
青岛拥有29所高校、84家省级以上实验室,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93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8 0 0 0家,汇聚38名驻青两院院士及678名国家级人才。此外,还拥有海洋所、青岛能源所2个整建制研究所和14个分支机构,国家级科研院所达24家。
全国唯一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以及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三个国字号产业创新中心……一系列创新载体和高水平科研机构相继登场,成为镶嵌在青岛城市科创皇冠上的一颗颗宝石。
“我们与黄海所联合研发,针对高脂血症、肝损伤、脑卒中等适应症创制以海洋磷脂为原料的海洋药物,目前已经在实验室完成了小试,即将实施中试放大。”逢时(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逢时科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三月,逢时科技参加了“青岛好成果”系列活动暨海洋科技成果专场路演活动。他们通过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
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青岛大学等院所高校建设国家级南极磷虾超前研发与质量检测中心、磷虾油特种功能食品研发中心、慢病医学营养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展开合作,围绕南极磷虾高值利用开辟着“新赛道”。
青岛聚焦海洋重点产业领域设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鼓励采取竞争立项、“组阁揭榜”等方式,以最高每项500万元的支持额度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面向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以最高1000万元的额度,支持开展具有示范引领性的系统集成、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
大健康产业与民生密切相关,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024年4月,在青岛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海尔大健康“盈康一生”牵头成立了中国首个医工科技创新产业化平台—海医汇,致力于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一举汇聚10多位院士、30多家临床机构、100多位全球顶尖临床专家,重点布局脑卒中防治与脑健康、血液与健康生态、生命科学高端科研仪器、免疫生态等6大领域,推进了8个科技创新前沿项目,其中4个创新成果将在青岛实现产业化。
今年9月,山东省人大批准修订《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进一步突出了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并加强了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大幅面、高精度纳米压印光刻生产线,全球首款8K全色激光电视产品,全球首次实现铁系梳枝丁戊橡胶材料规模化生产、“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青岛的科技攻关成果“遍地开花”。
在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实现高速磁浮领域重大突破;在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稻品种与配套技术在国际上遥遥领先;在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轨道交通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卡脖子技术”成果实现量产,制备出的锂离子电容器单体循环寿命居世界领先水平。
成果转化已成为青岛企业创新发展的“金钥匙”。
厚植科创沃土
青岛大学教师孙锡泉,是山东省教育厅第一批创业导师、科技金融特派员,他一直在琢磨如何让拥有高价值专利的小微企业获得创业资金。
“我和团队正探索一个全新模式的专利质押贷款平台。试图解决高潜在价值专利难以质押、专利价格评估难、专利后续处置难、贷款整体成本高等市场痛点。”孙锡泉希望通过引入好的模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帮助。
截至目前,青岛市科技金融特派员队伍达430余人,形成了以“人才链”牵引“资金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动态共生的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走访园区近120 0家次、服务企业70 0 0余家,帮助企业获得融资支持逾280亿元,辅导6家科技型企业成功上市。
近年来,以“科小”、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为代表的青岛科技企业梯队不断壮大,为青岛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核心动力。
AI大模型,也同样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好帮手。
今年5月,海尔海创汇用AI大模型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投服务提供解决方案,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事实上,这也是国内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创投类AIGC。
9月19日,在2024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期间,海创汇大模型—专精特新创投智能体正式上线,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以“陪伴式服务”,随时随地在线提供创业咨询、商业计划、融资对接、产业对接、专利技术、资质认定服务等核心服务,包括鲸准·极速融资服务、科技咨询与认证服务,甚至可以实现科技成果跨国转化。
这是青岛优化科技创新服务的一个缩影。
2024年,青岛通过完善科技计划体系,由原来8大专项、28个小项精简为5大专项、23个小项。深化科技奖励改革,1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43%,100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36%。其中,3项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中青岛占据两席。
科研和产业的距离不断拉近。
青岛通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等举措,鼓励各类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截至目前,青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达到9777家,占全省的五分之一。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达8650家,占全省的四分之一。
“预见青岛”新赛道
“青岛一家合成生物学领域企业,其产品中的合成乳清蛋白与天然乳清蛋白在成分上完全一致。而传统奶牛实现产奶需要两年时间培育,现在生物合成只需要三到五天。”前不久,青岛市科技局局长李天传透露了青岛部分拟突破的产业赛道和领域。
12月12日,青岛市合成生物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该联盟理事长表示,合成生物制造技术正在推动医药、食品、能源等行业生产模式深刻变革,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和无限创新潜力。
据专家测算,预计2030—2040年,生物合成技术每年将为全球带来2万到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李天传表示,对于合成生物领域,青岛市已经开始了相关的布局,今年制定了合成生物创新发展的三年行动方案。
“将来,6分钟就可以充满电!”李天传还介绍了一个青岛研发机构在国内较早布局研究硫化物固态电池的项目。
“硫化物固态电池,是用硫化物电解质替代传统的液体电解质的一种新型的固态电池。其有望解决传统电池易燃易爆、低温掉电、寿命有限、里程短、充电慢等一系列的问题,是车载电池的最佳选择。”李天传表示,对于这个项目,他们同样给予了许多支持。
今年,青岛市科技局专门开展了“预见青岛”行动。通过聘请科学家、企业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家担任科技情报顾问,共同分析探讨青岛将来应重点布局的新技术方向,为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决策参考。
青岛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奋力争先,落脚点就在巩固提升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大力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抢占基因与细胞、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空天技术等产业新赛道,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硫化物固态电池、碳纤维地铁列车……一系列引领性、颠覆性前沿科技成果正在酝酿从“0—1”,直至“10—100”的递进。
围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海洋产业,青岛市加强科技攻关布局。实施“强链”“建链”“布链”“海创”四大计划,前瞻布局百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新体验、新场景、新业态、新项目……如今的青岛,成为不断“上新”的科技“引力场”,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