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的特点与发展变迁
- 来源:世界华文文学与文化产业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动物模拟舞,特点,发展变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1-07 15:56
徐娇娇 黄天戈
(新疆大学)
摘要: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是在哈萨克族聚集地区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体现出浓厚的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具有贴近自然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风格。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更加频繁,哈萨克族的动物模拟舞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已成为哈萨克族人民的一种日常娱乐活动,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讨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的起源、艺术特点及传承变迁,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特点;发展变迁
基金:2023 年度新疆大学创新性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项目“文化润疆视域下新疆传统歌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状况调查研究”(202310755130)
前言: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舞蹈通过丰富的身体语言展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民族文化和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哈萨克族简史》一书从时间发展脉络对哈萨克族的历史演进进行全面的梳理,对哈萨克族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进行了简要阐述,书中提及了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中的走马舞、熊舞、鹰舞等舞蹈形式。帕提曼编著的《哈萨克族民俗文化》一书中对哈萨克族民间舞蹈如卡拉角勒哈、鹰舞、熊舞进行了介绍。对哈萨克族的历史文化充分了解,便于对哈萨克族文化艺术的形成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哈萨克族是我国传统游牧民族之一,由于哈萨克族人民长期逐水草而居,独特的游牧生活使他们充分与大自然进行接触,从而产生了许多模仿动物的舞蹈。这类舞蹈不仅展现了哈萨克人民对自然界深厚的感情和敬畏,而且体现了他们对动物世界深刻的观察和理解。
一、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的起源及类型
哈萨克族传统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通过模仿动物的特征来创作动作,以表现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征,主要流传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托里县、巴里坤县等哈萨克族群众聚居地区。关于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形成与发展大致与哈萨克族人民的游牧生活和牧业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包含了对自然的赞美和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象征意义。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大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远古哈萨克族社会,哈萨克族人民作为典型的游牧民族长期与自然共存共生,为了更容易接近猎物进行捕猎,人们经常伪装成野兽,学习模仿它们的行为。哈萨克族人通过这样一种化身为兽的方式,来捕获野兽、庆祝狩猎的成功和祈求丰收。这种模拟动物的舞蹈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和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对力量、勇气和自然界的崇拜与祈求的表达。在哈萨克族社会,力量被视为是至高无上、无可替代的,这种对力量的崇拜和渴望与生活生产中的动物相联结,就产生了独特的模拟动物舞蹈。哈萨克族人将对力量的渴望、对力量的礼赞用舞蹈的方式表达出来,把力量塑造成活动的艺术,渗透在每个哈萨克族人的心中。[1] 模拟动物的舞蹈也是哈萨克族人民向青年们传授生产知识的一种途径,这种模仿行为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文化和艺术表现中。在哈萨克的早期信仰中,动物被赋予了神圣的象征意义。通过模仿动物的舞蹈,人们相信可以与自然界的精神力量沟通,获得保护和祝福,体现出哈萨克族人民以草原猛禽为主体的自然崇拜和动物崇拜传统。关于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的产生,民间也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和生活故事,包括赞美民族英雄的、倡导爱护动物的以及强调环境保护的等等。但这并不能真实地说明其具体的起源情况,但是它以一种讲故事的形式把一些舞蹈形式和内容记录了下来,让后人对这种舞蹈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仿动物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更加复杂和艺术化的表现形式。舞者不仅需要精确地模仿动物的动作,还需要通过舞蹈传达特定的民族情感和传说故事。
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是由人装扮或模仿动物姿态、习性的舞蹈,主要与其畜牧业生产、放牧及迁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模仿的对象上大致可以分为模拟飞禽的鹰舞;模拟家禽的鸡舞、鸭子舞、鹅舞;模拟家畜的马舞、骆驼舞、山羊舞;模拟野兽的熊舞等。《鹰舞》主要再现传统游牧民族驯鹰及猎鹰捕猎的过程,《黑走马》模仿在草原上奔跑的走马,《天鹅舞》展现在水面上优雅嬉戏的天鹅形象、《熊舞》模拟在森林里觅食和休息以及狩猎过程中的黑熊。动物模拟舞的动作虽较简单,却因舞者表情生动、感染力强而深受群众欢迎。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在表演形式上可以分为一人单独舞、双人对跳或多人集体表演。常见的黑走马在民间娱乐活动中可一人、双人或多人共舞,没有固定的形式和人数加以限制。哈萨克族鹰舞的主角大多为男性,但在佳节或聚会时,大多是男女双人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熊舞有单人表演,也有需要进行配合的双人舞和多人舞,根据表演人数的增加,舞蹈的内容会发生改变,相应的内容也会更加丰富。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蹈还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舞蹈内容上进行分类大致包括叙事性动物模拟舞和竞技和游戏性动物模拟舞。叙事性动物模拟舞蹈通过模仿一系列的动物动作行为用情节性的表演来表达出舞蹈的故事内容。常见的叙事性动物模拟舞蹈如鹰舞,通过一系列动作讲述草原上的驯鹰故事。除此之外,黑熊舞也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分为《走熊舞》《瘸熊舞》《斗熊舞》《哈熊舞》四种不同的表演形式,舞蹈表达各有侧重。《黑走马》《熊舞》《鹰舞》《鸭子舞》等动物模拟舞蹈都是通过模拟动物的形象,将动作连接起来反映劳动场景,具有典型的叙事性特点。竞技和游戏性动物模拟舞蹈通常出现在民俗表演中,多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强调参与者的舞蹈技巧,为观众提供娱乐。如参与人数较多的大型《骆驼舞》,表演者弯腰弓背,首尾相接,模拟行进的驼队,其中有与狼争斗的情节,该舞蹈加入了竞技和游戏元素,观众可能会被邀请参与到模拟猎物的逃避或其他互动当中,增加了舞蹈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抵角戏”是模拟山羊形态的舞蹈,山羊在羊群中充当头羊,游戏斗架时往往以角相抵,也是艺人相互竞赛技艺的一种模仿形式。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蹈不仅是对动物世界的艺术再现,也是对哈萨克文化、信仰和社会生活的反映。通过这些舞蹈,哈萨克人民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传统的坚持。
二、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的艺术特点
哈萨克族舞蹈动作大都源自草原动物,表演形态较为简单,体现了“以舞模仿,抒情于形”的审美理念,有着欢快、豪放、洒脱的草原特色。这种舞蹈风格充分展示了游牧民族的豪爽、大气以及哈萨克族人民坚韧不拔的宝贵品质,传递出传统舞蹈的自然美、律动美、风土人文的民俗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审美印象。哈萨克族传统民间舞蹈通常采用起、承、转、合的组织形式,舞者运用头部、颈部、肩膀、臂部、臀部和眼睛的动作,模仿各种动物形象,捕捉优美的形态,以达到娱乐的效果。哈萨克族人民对动物各个部分的动作进行拆解,精确模仿动物的行为。通过夸张或细腻的姿态力求在舞蹈中再现动物的自然状态和行为特征,生动地表现出动物的性格特点和情绪状态,如用俯冲、腾跳表现鹰的威严,用抖肩、扭臂来展现马的轻盈等,使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动物的精神,反映出当地人民朴素的情感,是原生态的游牧文化符号。不同舞蹈、同一种舞蹈舞法也因人、因地而异,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著名的“阿尤毕”主要以模仿熊的生活习性和动态特征为主,其舞蹈动作多用摆臂、耸肩、扭腰、伸缩颈部等,力图表现出熊的憨态可掬。舞者会反穿皮衣装扮成熊,两眼帘插上芨芨草棍,嘴角两边也插上芨芨草棍,象征熊的獠牙,加强了面部表情的模拟。舞者头上戴有熊耳的特质帽子,表演时面部只露出鼻子。通过熊的出洞、行走、寻觅,发现猎物、试探、捕获猎物后高兴地击掌、吼叫,饱餐后懒洋洋地梳理鬃毛、挠痒等动作,用质朴的舞蹈语言和传神的面部表情,描绘了一幅憨熊生活的生动画卷。“卡拉角勒哈”以骑马为主要表现内容,通过表演者的动作律动,踏实有力的步伐和灵活多变的手臂动作进行协调配合,模仿黑走马的奔腾、跳跃等姿态,节奏感强烈,给人一种视觉美感上冲击和极具力量的感染力。 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往往伴随着特有的哈萨克传统音乐,通常使用哈萨克族的传统乐器进行演奏,如冬不拉、库布孜、节特根、阿萨塔亚克、色布孜克等,其旋律和节奏与动物的特性和舞蹈动作紧密相连。其中哈萨克族最为流行的配乐乐器是冬不拉,它音色美、音域广,在表演时的节奏变化上,舞蹈中的节奏与动物行为的快慢、轻重相匹配,以音乐的节奏感引导舞者的动作变化,营造出与模仿动物相符的氛围。“卡拉角勒哈”作为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以同名乐曲伴奏,由哈萨克族的传统乐器冬不拉进行弹奏。这种乐器的旋律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够根据舞蹈的节奏快慢调整演奏节奏,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域风格和个人演奏技巧。哈萨克动物模拟舞中的熊舞、山羊舞等也都用冬不拉乐曲的旋律伴奏。
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舞者的服饰就富有极强的象征意义,不同舞蹈用丰富的颜色、图案和配饰来代表不同的动物特征,讲求艺术形象的完美性。在鹰舞中舞者通常穿戴具有鹰羽图案的服饰,马舞则多选择轻盈飘逸的服装以模仿马奔腾的动态,力求形象的活脱逼真。舞蹈的服饰设计不仅注重传统元素的保留,也追求美观和舒适,确保舞者在表演时能够自如地展现动作,同时也展示出哈萨克族独特的服饰艺术。
“黑走马”在即兴场合下,无需穿戴特定服装或道具,舞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舞蹈。然而,在正式的民俗庆典或节日演出中,表演者需装扮得体:头戴毡帽,身穿图案缤纷的衬衫与彩色坎肩,腿套长裤,脚踩靴子,腰系牛皮带。这种独特的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突出了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韵味。舞蹈不仅是对动物动作的模仿,也是舞者情感的表达,哈萨克族人通过对动物的动作模仿和形态还原,既展现了哈萨克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哲学,也传达了他们对自由、勇敢和力量的追求。观看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也是深入了解哈萨克民族文化和传统的重要途径。
三、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的传承与变迁
原始社会时期,动物模拟舞只是作为人类狩猎活动的再现,带有明显的生存性特征。原始哈萨克族人民通过模仿动物这样带有欺骗性的行为动作来捕取猎物,在狩猎成功后,自然地将典型的模仿动作引入到庆祝表演活动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表演活动也从相对随意的自然再现演变为具有独特欣赏性的舞蹈艺术。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取出具有动物特色的典型动作,如马的奔腾、鹰的飞翔、天鹅游水等姿态,形成基本的舞蹈元素。舞蹈动作、表演技巧和着装要求也不断规范化,逐渐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性舞蹈表演活动。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在民间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头传授和师徒制的实践教学开展,老一辈的艺术家将自己对舞蹈的理解、技巧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传授给年轻一代,从而确保舞蹈艺术的连续性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当代社会,除传统节日、喜事宴会外,在哈萨克族人民聚居地,当地居民还在广场和社区内的休闲娱乐场所自由地进行歌舞表演,经典动物模拟舞的表演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一些地区还将这种动物模拟舞引入校园,融入课堂教育,推动传统歌舞走进校园。例如,吉木乃县政府与文化馆进行合作,由专业教育工作者将熊舞改编成中小学的健身操的教材,开展学习与比赛活动,大大的提高了熊舞的普及率。“黑走马”广播体操也融入了校园,通过抖肩、翻腕、踢腿、扭腰等一系列经典动作,将民族舞蹈与体育锻炼融合为一体,拓展了传统动物模拟舞的发展形式。
图 4 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中学举办第39 届田径运动会“鹰舞”表演
近年来,有关组织和政府部门认识到这些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和濒临失传的风险,开始逐步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记录,将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专项研究和建立档案等,其中哈萨克动物模拟舞中的“卡拉角勒哈”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阿尤毕”被列入首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各类歌舞剧团也纷纷建立,使哈萨克族传统民间表演的动物模拟舞蹈不仅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和培训,而且逐步被搬上“舞台”,被专业人士表演,涌现出大量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舞台作品,如《黑走马》《白天鹅》。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一些舞蹈作品开始尝试将传统舞蹈素材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哈萨克族大型歌舞史诗《阿嘎加依》,就体现了现代感和民族性相结合的发展创新趋势。在该舞蹈剧目中,观众得以欣赏到一系列以动物为灵感的舞蹈,包括《熊舞》《山羊舞》《马蹄舞》等。这些精心设计的舞蹈作品不仅深刻传承了哈萨克族传统动物模拟舞蹈独特的动作技巧、舞姿形态、风格特色及其丰富的文化寓意,而且巧妙地融合了现代舞蹈技巧和舞美元素。这种创新性的结合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舞台视觉效果,而且有效推动了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蹈的现代化发展,展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创新之间的和谐共融。通过这样的艺术实践,不仅丰富了哈萨克族的文化遗产,也为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通过民间与舞台双轨并进的传承创新模式,从其传统社会功能的根基延伸至现代艺术表现的广阔天地,不仅成功保留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传统的舞蹈韵味,又拓宽了其艺术表现的边界,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价值。
结语:
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是哈萨克族的一种特色舞蹈,其发展历史悠久,惟妙惟肖,风趣幽默,不仅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更展现出特色的民族文化。动物模拟舞不仅是哈萨克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维护和强化哈萨克族身份认同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持续的表演和传承,哈萨克族能够保持对自己独特文化遗产的情感连接,为世界提供了了解和欣赏其文化的窗口。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作为新疆重要的民族文化财富,更应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将歌舞与民族精神、民族习俗相结合,在内容、形式、传播等多方面不断进行创新, 拓展发展渠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新疆民族歌舞在新时代散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进而提升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助力文化润疆。
参考文献:
[1] 玛尔玛尔·赛尔哈孜. 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阿尤毕(熊舞)的文化含义[J]. 文学艺术周刊,2023(11):69-72.
[2] 张丹妮. 非遗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鹰舞调查研究[D]. 新疆艺术学院,2023.DOI:10.27907/d.cnki.gysxj.2023.000091.
[3] 玛尔玛尔·赛尔哈孜. 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组合教材的实践研究[D]. 新疆艺术学院,2020.DOI:10.27907/d.cnki.gysxj.2020.000021.
[4] 黄适远. 幽默风趣的动物模拟舞[J]. 新疆艺术( 汉文),2016(06):128-131.
[5] 谢雯雯. 论“卡拉角勒哈”的当代传承[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2):43-46.
[6] 吴婷婷. 哈萨克族民俗文化对其民间舞蹈的影响分析[J]. 北方音乐,2017,37(10):238.
[7] 关辛苗. 现代视域下的民族舞蹈文化融合——以新疆萨吾尔登、贝伦舞、黑走马为例[J]. 艺术评鉴,2021,(11):72-75.
[8] 穆杰. 动物、神异与舞蹈——在新动物史研究视角下审视拟兽舞[J]. 中国舞蹈学,2023,(01):96-116+346-347.
[9] 柳力荣. 哈萨克族“ 拟兽舞” 的调查与研究[D]. 新疆师范大学,2019.DOI:10.27432/d.cnki.gxsfu.2019.000639.
[10] 孙雪. 新疆哈萨克族熊舞的调查与研究[D]. 西北民族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