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盼此年丰

  • 来源:美食
  • 关键字:社会,生产力,名称
  • 发布时间:2025-01-17 15:39

  文/ 卢雨辰

  过去,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人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才有机会大吃大喝,一饱口腹之欲。即使食材有限,充满生命力的中国劳动人民也会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美食。不仅在食材上精心烹制,追求“色香味”俱全,还要给每道菜都取个好名称,眼耳鼻舌身意都要得到滋润,色、声、香、闻、触、法,一个不能少。

  尽管如今的生活条件已远比过去富足,但对春节食物的重视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岁月流转,这种传统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愈发显得珍贵。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时刻,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媒介,更是传递情感和祝福的载体。

  以形寄愿

  形态不仅赋予食物视觉上的吸引力,还会直接影响人们对食物口味的感知。新年的餐桌上,“喜庆”“热闹”是不变的主旋律,因此,很多形状寓意吉祥的食物成了年夜饭的“主角”。

  团圆,是中国人心中对新年最深切的期盼。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期待与亲人相聚,共享天伦之乐,畅谈新岁的愿景,因此外形“圆满”的食物在新年的餐桌上会受到格外的青睐。一颗颗金黄诱人的砂糖橘,寓意着生活的甜蜜顺遂。内里颗粒饱满、晶莹剔透的石榴,代表着团圆吉祥和多子多福。

  除了追求食材自然的形状之外,心灵手巧的中国人民还能利用面食的可塑性和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出更有特色的年味食物。酷似金元宝形状的饺子,是年夜饭里不可或缺的美食,在某些地区,人们还会在饺子里包入硬币、糖块或花生等小物件,吃到这些特别馅料的人被认为会得到额外的好运。光滑顺溜的面条,寄托着对来年生活顺顺当当,感情长长久久的期待。至于流行于我国西北部地区的传统食用塑作艺术——花馍,则把这种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柔软洁白的面团经过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等多个过程,最终变成了各种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生动具体的形象。

  实际上,这些面食的意义更多在于制作的过程中家人的通力合作。大家围坐在一起擀面、塑面,手上忙活着,嘴里唠着家常,笼屉里热腾腾的蒸汽氤氲出温馨的光景。

  色满新春

  要说春节期间看到的什么颜色最多,那当然要属红色。早在石器时代,红色就意味着趋吉避邪。原始人会用火光吓退野兽,用红色的铁矿石粉举行丧葬和庆典……

  在古代,红色更是被赋予了平安喜庆、繁荣兴旺、勇敢热烈等文化内涵。经过时间的沉淀,红色已成为中国人的灵魂之色,是护佑平安的心灵慰藉。因此在新年美食的选择上,讲究色香味俱全的中国人自然也偏爱红色。

  红汤赤菜,中国人烹饪红色最简单的来源,就是糖。将白糖或冰糖在锅中加热至融化,形成枣红色的焦糖溶液,裹在食物表面,这一烹饪手法被称为炒糖色。炒糖色是中餐烹饪中常用的一种增色和增香手法,红烧、卤制的菜肴经常会在制作中用到它。糖在中国古代十分珍贵,在缺乏蔗糖的年代,古人在过年都喜欢吃红肉,也就是猪、牛、羊这三种动物的肉。在中国南方地区非常流行红烧肉,炖煮的五花肉软糯入味,色泽红亮,摆在年夜饭的餐桌上既美味,又热闹。白肉在过年时也要做成红色的,比如,年夜饭的主菜——糖醋鲤鱼,酸中带甜、甜而不腻的味道中和了鱼肉的鲜味。白肉在酸甜的调味中,变成了幸福的代名词。

  音中藏福

  除了在外形和颜色上要符合新年的氛围,每一道吉祥菜还需要有一个吉祥名,清朝孙同元的《永嘉闻见录》里就记载:“亲戚酬酢,吉语生馨,即岁时送礼亦必加太平钱、万年青柏等事,否则指为一祥。”由此看来,新年菜肴的命名不仅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更是传递美好祝愿的方式。

  鱼肉的吉祥寓意无疑是最广为人知的——“年年有余(鱼)”。在年夜饭的餐桌上,一条完整的鱼几乎成了全国性的“标配”。这条鱼必须完整,象征着“有头有尾”,预示着事情从开始到结束都能顺利圆满。食用这条鱼时也有特定的讲究。传统上,鱼不能被完全吃尽,因为吃完就意味着“余”无法延续到新的一年。“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是希望今年和明年都有盈余,因此,人们通常只吃一半,留下另一半,象征着将这份富足与幸运带入新的一年。一般选用的鱼类是鲫鱼和鲤鱼,代表“大吉(鲫)大利(鲤)”。

  餐桌上这样的吉祥话还有很多,鸡意为“大吉大利”,白菜是“白财”,豆腐象征“富”,芹菜象征“勤”……北方过年必吃饺子,这一习俗可能是在明代定型的,取“更岁交子”的含义。南方过年常吃年糕,苏州地区在大年初一早上,将年糕切成小块,和糯米小圆子一起煮,寓意“高兴团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