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开启“后亚冬”时代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哈尔滨,时代,冰城
  • 发布时间:2025-03-23 11:57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 编辑高雪梅

  盛会帷幕刚刚落下,冰城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已然铺就。

  2025年2月14日晚,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亚冬会”)在哈尔滨圆满闭幕。

  作为北京冬奥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重大国际冰雪盛会,本届亚冬会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赛,参赛运动员人数超过1270名,赛事规模创亚冬会历史之最。

  大型国际赛事是城市升级的催化剂。2024年底,《哈尔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规划》将通过强化底线管控、深化区域协同、构建理想格局、优化产业布局等,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繁荣创新、时尚浪漫和幸福宜居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

  盛会帷幕刚刚落下,冰城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已然铺就。

  哈尔滨是继日本札幌之后又一两次承办亚冬会的城市,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的成功举办让亚洲认识了这座冰城,29年后,作为中国的“双亚冬之城”,哈尔滨又从亚冬会获得了什么?亚冬会释放的长远效应,将如何嵌入东北振兴的蓝图?

  贯彻新发展理念

  大型国际赛事的筹备期一般为4至7年,但本届亚冬会从申办成功到正式举办只有580天。“第九届亚冬会筹办工作非常高效,在短短18个月内,将哈尔滨打造成梦幻的冰雪之都,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亚奥理事会第一副主席霍震霆说。

  回顾本届亚冬会的筹备工作,一大亮点是简约和绿色。组委会统筹赛会需求和赛后利用,不搞大拆大建,2个赛区的13个竞赛场馆均利用旧址进行改造,且实现了100%绿电供能,赛后各场馆还将以更高标准、更好环境、更完善的功能向社会开放。

  亚冬会冰球赛场是哈尔滨体育学院室内滑冰馆升级而来,冰壶赛场则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南城第一小学,由冰球馆改造而成,这些场馆在亚冬会闭幕后可恢复日常教学训练功能,也能继续作为比赛场地使用。

  再以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为例,这一始建于1973年的综合性冰上项目训练基地不仅是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见证,也是哈尔滨作为“双亚冬之城”的记忆承载地。

  1995年,为筹备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在一片露天冰场基础上建成了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速滑馆;而今,速滑馆在屋面、外墙、照明、制冷等方面都运用最新技术手段进行了提升,再次成为亚冬会赛场。

  除速滑馆外,亚布力滑雪场也是第二次服务于亚冬会。

  以筹办本届亚冬会为契机,亚布力度假区进行了大规模提档升级,尤其在基础设施方面,高铁亚布力西站扩容,并与新建的亚布力客运西站实现无缝衔接,亚布力综合客运枢纽中心也正式启用。哈尔滨至亚布力的高速公路,则搭建了冰雪环境下高速公路AI数字化管控平台,有效减少了因冰雪天气造成的交通拥堵和事故。

  将“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落到实处,也是哈尔滨城市建设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加速转变的过程:48条亚冬会配套保障道路完成改造,地铁3号线全线贯通,形成轨道交通“十字+环线”格局;6区16处城市客厅节点及重点区域景观品质得到提升;共完成50余个口袋公园的新建和改建,对58个公园进行无障碍改造;338公里老旧供热管网和980公里燃气管网实现改造。

  对于“后亚冬”时代的哈尔滨来说,580天带来的华丽转身不仅是硬件上的提升。筹备和举办亚冬会,为哈尔滨提供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诸多实践经验,成为汇聚科技创新力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宝贵契机。从这个角度而言,亚冬会虽已闭幕,但其真正的价值对于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来说都不可低估。

  “冰雪+”新篇章

  近年来,东北地区在发展冰雪经济上蓄势腾跃,哈尔滨亦将亚冬会视作进一步做强冰雪经济的强劲“东风”。

  “亚冬会对哈尔滨、黑龙江乃至全国的冰雪经济都将发挥出大型‘弹射器’的作用。”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元军说。

  2022年,黑龙江省提出打造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先行区和后冬奥国际化冰雪经济示范区的构想,并明确到2030年构建起“冰雪+”多元化产业协同发展格局的目标。

  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是黑龙江冰雪经济的特点,而亚冬会的作用则在于全方位推动四大产业的融合,可谓“冰雪+”战略的绝佳试验场。

  在亚冬会期间,哈尔滨推出12条“跟着赛事去旅行”线路,文化创意产业也通过赛事周边产品开发深度介入冰雪经济。

  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旅游的结合让哈尔滨再次成为这个冬天的“顶流”。2025年春节假期,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超1215万人次,同比增长20.4%,其中入境游客同比增长144.7%。在线旅游服务平台飞猪数据显示,亚冬会开幕式当天,“哈尔滨”“亚布力”搜索量大增,飞往哈尔滨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47%。

  亚冬会所呈现的冰雪经济之变其实远超表象,这尤其体现在冰雪装备产业的加速升级上。

  因冰雪资源丰富、工业体系完备,黑龙江拥有一大批冰雪装备制造企业,覆盖冰刀冰鞋、滑雪板、索道、拖牵、雪地摩托、造雪机、冰雪娱乐器材等多种装备生产领域,但在专业竞技市场上,却长期难以和国外品牌竞争。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李江认为,冰雪专业竞技装备对质量要求极高,我国并非没有相关生产能力,破局关键是提升技术含量。

  借势亚冬会,黑龙江冰雪装备产业形成“创新-转化-应用”闭环,部分企业借助老工业基地科研优势,通过材料和技术创新实现“换道超车”,展现出强劲活力。

  例如,冰雪欢腾体育装备科技(哈尔滨)有限公司将碳纤维科技、高弹纤维科技、钛合金等航空航天新材料与技术融入滑雪器材,在本届亚冬会上提供了5款创新冰雪运动装备,首次打破国际赛事核心雪具供应由国外品牌垄断的局面。再如,齐齐哈尔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的钛合金T型速滑刀首次将航空材料运用于冰刀生产,该产品已成为多国运动员的装备。

  不再局限于季节性的资源变现,冰雪经济在哈尔滨已体现出包含科技研发、文化输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多元价值,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亚洲数据集团发布的《2024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预测,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2025年将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

  作为2025年冰雪经济的开年大事,亚冬会的成功举办如同一针“强心剂”,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哈尔滨实践”彰显出东北地区经营冰雪、实现振兴的信心。

  对外开放新纽带

  开放合作被视为东北振兴需要重点突破的短板之一。近年来,黑龙江发挥地缘优势,着力打造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作为省会的哈尔滨,则是加快打造中国向北开放新高地的“门面”。

  显然,亚冬会的举办,为哈尔滨进一步提升国际形象和开放能级提供了宝贵机遇。

  承办国际赛事往往能够增加一座城市的国际“能见度”,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亚洲体育杂志主编杰瑞米·沃克认为:“哈尔滨第二次举办亚冬会,将会让这座城市越来越国际化,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外籍人士来到哈尔滨。”

  2024年12月17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开始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成为黑龙江省唯一实施该政策的口岸。

  在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或冰雪大世界景区,随处可见外国游客。“冰雪季+亚冬会+免签政策”叠加,让来到哈尔滨的外籍游客数量大幅增长。2025年1月1日至2月9日,哈尔滨市累计接待入境游客42.4万人次;同程旅行数据也显示,2025年哈尔滨入境旅游订单量跻身国内入境游热门城市前三位。

  在韩元军看来,亚冬会将进一步加速推动哈尔滨“国际范”的进程。

  哈尔滨从不缺乏对外开放的基因,一百余年前,这座城市正是因中东铁路的开发而成为东北亚著名的国际化都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认为:“哈尔滨是多元文化高度交融的城市,建设国际化都市既是战略需要又有历史优势,要增强文化吸引力,需充分发挥航空、铁路联运的作用,强化门户和枢纽地位。”

  在中国民航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4年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哈尔滨被明确为7大区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之一。

  2025年1月23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新建东二跑道正式投运,实现旅客吞吐量规模指数级跃升,东北地区由此拥有了首个双跑道机场,为提高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承载力注入了新动力。

  实际上,该机场的升级也是亚冬会筹备工作的重要一环,第一架从东二跑道上顺利起飞的飞机,便是MU5616“亚冬号”主题彩绘航班。

  “大型体育赛事可以促进政府、体育机构和民营企业在国际层面的对话与合作,亚冬会也为哈尔滨带来了建立新的经济和商业伙伴关系的机会。”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联合会主席弗兰克·阿斯卡尼撰文说。

  在亚冬会期间,韩国城南市政府及企业代表组团与哈尔滨(宾西)中韩国际产业创新合作中心进行了对接洽谈。

  随着中国冰雪经济及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更多外资企业将把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在弗兰克·阿斯卡尼看来,冰雪经济也会成为哈尔滨对外开放的新纽带:“若抓住了本届亚冬会的契机,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将迎来转折点,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冬季运动和冰雪旅游中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