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铁军迈向“智造”之师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新能源,装备,制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23 11:59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 编辑金明大
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是建筑业的下一个重要增长点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路径。
在海拔近4000米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美姑县,有一片总面积超过2万亩的巨型光伏场区。与普通光伏场区不同的是,这里运用了“草光互补”的模式: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羊,不但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还能改善光伏电站的周边环境,助力凉山州打造“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这个项目,也是国家“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的九座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之一——金沙江下游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四川侧)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单体项目,规划总装机94万千瓦,配套布置1座220千伏升压站和1座储能站,建成后每年平均可生产清洁电能13.76亿千瓦时,还可实现电网调峰、辅助调频、备用电源、削峰填谷等储能功能,对于推进金沙江下游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和打造“风光三峡”具有重要意义。
美姑光伏项目三标段,由中建八局西南公司(以下简称“西南公司”)承建。一家以基建为主业的建筑业企业,为何“跨界”承建光伏项目?
西南公司董事长李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是建筑业的下一个重要增长点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指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
前身为基建工程兵第22支队的中建八局,以“铁军文化”享誉业内外,其下属的西南公司常被称为“西南铁军”。成立24年来,这支“西南铁军”,以“军魂匠心+创新精神”,成为深耕西南、辐射全国、走向“一带一路”的“基建狂魔”,更是建筑行业智慧化和绿色化转型的领军企业之一。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非‘选答题’,而是关系企业生存的‘必答题’。”李彪说。
智慧用能
在四川凉山州,除美姑项目之外,西南公司还承建了多个光伏发电和“智慧”用能项目,助力凉山州打造川西南地区绿色发展新高地。
由西南公司承建的凉山州西昌市佑君光伏发电项目,光伏场区整体占地面积2742.12亩,包含80个光伏方阵,规划标称容量230兆瓦。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39.98万兆瓦时,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2.0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17万吨,将进一步推动西昌市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城市”。
位于凉山州盐源县的黄草6#地块光伏发电项目,总占地4846亩,装机容量200兆瓦,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36.45万千瓦时,还可节约用水并减少相应的废水排放,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西南公司安装分公司总经理宇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为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项目运营成本,西南公司还会结合项目属地的自然资源,在临建设计阶段融合光伏、风力发电及储能设备,形成“风光荷储一体化”,通过新能源发电、波峰波谷电价差助力项目降本增效,降碳减排,目前新能源及储能设备已应用至10余个项目。
在西北地区的陕西省,西南公司承建了陕西交控绿色发展集团高速公路路域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通过在交控集团各路段分公司所属收费站、路产养护管理中心、高速服务区(含停车区)的建筑屋顶和闲置土地边坡安装光伏组件,为沿线服务设施提供绿色电力。
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运行模式,投运后预计年均发电量1.45亿度,年均减排二氧化碳11.96万吨,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区域能源产业结构,有效推进高速公路路域分布式光伏基础设施建设,展现高速公路“绿色新图景”。
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西南公司还建设了全国首个生活垃圾制氢项目,也是佛山南海首个“新环保+绿色能源”的新模式项目。
该项目经理唐文斌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项目采用了“生活垃圾低温绝氧热解碳化-气化制氢工艺技术”,在4万平方米面积内,建设了垃圾储运系统、热解车间、制氢联合装置和液体二氧化碳制备区,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达到500吨,年产氢气7300万标准立方米和副产品液体二氧化碳8万吨、硫磺100吨。
废固利用
创新材料,是西南公司重点发展的另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筑业产生的渣土和建筑固废,是否可以创新再利用?
西南公司经过反复实验,以渣土和建筑固废等为主要原料,与工业固废形成的固化剂拌合,形成流态固化土、固态固化土、装配式板胎模等新型低碳环保材料,可取代素土、灰土、水稳料、实心砖等常规工程材料,已用于基坑回填、各类道路构造层、砖胎模及各类临时设施工程等。
据了解,流态固化土可实现工程弃土90%以上的资源化利用,通过替代传统回填材料,不仅可缓解矿产资源短缺的问题,还能助力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固态固化土则具有固化速度快、早期强度高、水稳性好、压实系数高、抗弯拉性好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传统路基、水稳层、厂房地坪基层、地面硬化、临时道路、护坡工程和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
目前,西南公司已形成固废基固化土的初步产业化,拥有固定站和移动站各2个,在每日8小时标准工作制的条件下,日产量在1300方以上。
为进一步研发新材料,西南公司设有工程研究院、设计研究院、流程与数智管理部三个研发团队,共有研发人员18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6人,并已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西南公司工程研究院院长王晓丽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下一步,西南公司将依托政府平台,开展政企合作,进一步开展固废利用成果推广,持续扩大产业规模,共同打造“废固利用”的经典案例。
全面“智造”
建筑业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劳务用工短缺,而且人工成本高。如何“破局”?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是全方位从“制造”走向“智造”。
西南公司早已布局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特别是自主研发出了一系列“智造”机器人。
针对劳务用工短缺、人工成本高、传统地坪施工作业效率低的问题,公司联合研发出了地坪研磨机器人和地坪漆涂敷机器人。
地坪研磨机器人是一种专门用于去除混凝土表面浮浆、提高地面平整度、光滑度和耐磨性的智能设备,主要应用于工业厂房、地下车库地坪施工场景,通过激光雷达识别现场施工环境,进行机器人实时定位、自主导航、自动路径规划,实现全自动无尘化研磨作业,可以实现一人多机操作。
地坪漆涂敷机器人则是一种专门用于环氧等涂料涂敷的智能化设备,主要用于工业厂房、地下车库等施工场景。可实现地坪漆精准布料、自动混料、自动涂敷、自动导航等功能,完成环氧地坪漆的底漆、中涂漆、面漆的涂敷。
西南公司技术工程师罗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两款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均比市场现有机器人效率更高、造价更低,可有效解决传统施工机械设备笨重、施工效率低、质量不稳定、安全文明施工差等问题。目前已累计在武汉协和重庆医院、重庆大学科学中心等11个项目完成了“机器人+产业化”施工24.33万平方米。
在西南公司承建的主塔高度为489米的成都新地标——中海天府中心项目中,存在钢模板清理作业面狭窄、打磨和清理操作繁琐的问题。针对这个痛点,公司研发出了一款智能模板清理机器人,能够在不足20厘米的狭小空间进行作业,自主感知模板边界,在保障超高层模板清理质量的同时解决了狭小空间人员操作安全的难题。
南水北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国家战略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从完工运营到现在已超过10年。针对南水北调等骨干水网渠道混凝土衬砌面板水下修复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西南公司研发出混凝土衬砌面板水下修复装备,在基本不影响渠道过水断面情况下,可实现水下无人化、自动化和快速修复作业,施工效率提高25%以上,修复成本降低30%以上。
此外,西南公司还在积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推出了建筑数字孪生智慧运管平台: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即由数字技术支撑的对建筑项目的生命周期管理)、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提供“实体建造+数字交付+智慧运维”的一体化服务,具有数字交付、综合数据查询、自主运行控制和智能无人值守的特点,帮助运维方提升建筑整体运行效率和品质。
建筑数字孪生智慧运管平台已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成都金融广场、北京协和等多个项目应用,集成BIM可视化建模、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监控、预警和故障排查等功能,达到更精细化、智慧化、个性化的运维管理。
西南公司总工程师詹进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如今,西南公司已逐渐形成了新材料、新装备、智慧建造及运维的产品布局。
未来,在新材料方面,除现有固化土外,公司还将继续拓展淤泥质土资源化及节能材料的研发及应用;在新装备领域,将持续攻关建筑机器人及混凝土衬砌面板水下修复装备;在智慧建造及运维领域,聚焦BIM+建造运维一体化平台,研发智慧建造及运维的系列产品,如智慧能源、智慧水利水务、智慧场馆和智慧工地的软硬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