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进校园,怎么看?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AI,校园,知识
- 发布时间:2025-03-23 12:01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毛振华 编辑陈融雪
这场关于知识获取方式的变革,正将传统教育推向转型的十字路口。
“小爱同学,12减5等于多少?”“等于7。”听到刚上小学的女儿如此“做”数学作业,周末在家休息的李先生被惊得目瞪口呆。
这种场景正在全国中小学生群体中蔓延——随着AI工具的普及,学生使用AI辅助做作业的情况十分常见,甚至不乏直接“生成”。当资本挟裹着AI技术涌入校园,这场关于知识获取方式的变革,正将传统教育推向转型的十字路口。
“通关秘籍”
李先生的女儿只有6岁,如何会使用AI工具“写作业”呢?追问之下,女儿如实交代:从同学那里“学”来的,智能音箱早已成了学生应付作业的“神器”。
本意是辅助老师及家长批改作业的拍照检查,以及拍照搜题等教辅软件的AI功能,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悄然蜕变成一些孩子写作业的“通关秘籍”。联网后能够一问一答的智能耳机也逃不掉被用来做作业的魔咒,主打一个方便好用。
甚至是火起来没多久的DeepSeek,也被“小孩哥”“小孩姐”开发出写作文的功能。
“帮我写一篇描写春天的作文,形容词要多,但不要太深刻,要符合小学生文风。”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推开窗户,一阵暖暖的风儿轻轻吹来,就像妈妈温柔的手抚摸着我的脸蛋。楼下的小草从土里探出了嫩绿的小脑袋,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随着指令输入,一篇文从字顺的习作瞬间生成,毫无违和感。
本刊记者试用在学生中较为流行的作业帮和小猿搜题两款App发现,这两款手机软件均配有拍照作业批改、检查等功能。AI写作功能更是被两款软件单独突出展示。输入作文标题、写作要求及字数要求,片刻间就能生成一篇成熟的文章。从内容看,写作能力不亚于一名经常读书的“好学生”,教师难以辨别出处。
“有时,生成的文章‘AI味’过浓,不改一改会被老师发现,不像我这水平能写出来的。”有学生在网络上“吐槽”。
北京市某校的高一学生向媒体透露,班上有超过一半的同学都用AI写作文,“还有一些比较‘水’的小作业也会用到,比如实践作业的策划、书籍的读后感和总结等”。
就读初一的刘悦使用AI工具帮助处理作业已很有经验。“对于需要简单计算和死记硬背的内容,AI软件用起来特别方便,省去了通过翻阅一本本书查找的功夫。”不过时间久了,她就发现了问题,对AI形成的依赖使她总想张口就问,查阅资料的动力越来越弱,思考的惰性越来越强。
更关键的是,AI并没有给刘悦学习成绩的提高带来帮助。“AI虽能帮我们快速解决基础性作业,却使知识如流沙般难以沉淀,如果我们平时不会思考,考试时就露馅了。”
“双刃剑”选择
AI工具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不过,学生完成作业是否需要此类“神器”辅助?教育部门早已关注。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与“双减”政策衔接的通知》,明确提出对于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作业 App,暂时下线。整改到位并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方可恢复备案;未通过审核的,撤销备案。当时,两大“拍照搜题”App作业帮和小猿搜题已拥有庞大的用户数。
“平时做题都对,一到考试就露馅,这不是糊弄家长和学校吗?”李先生越想越觉得气愤。在他看来,如果是启发孩子动脑思考,自主找寻答案还好。这种直接告知答案的方式,等同于作弊。
更让家长头疼的是,资本驱动下的技术迭代总在寻找监管盲区——从智能玩具到穿戴设备,AI入口日益隐蔽化。正如李先生的困惑:“当技术触手可及,如何守护孩子的思考本能?”
对此,在浙江执教20余年的语文教师胡杭俞表示, AI生成的标准化答案比较死板,作文缺乏个性,建议学生少用甚至不用。
山东高中生郝佳佳在尝过AI“甜头”后选择主动“戒断”。“毕竟高考时不能带AI进考场,知识还得靠自己理解了才能真正掌握。”郝佳佳说。
部分高校也出手,杜绝AI在校园中的滥用。
福州大学发布通知,决定对202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AI代写的检测,结果将作为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的参考依据;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规定使用生成式AI时应明确标注,且直接生成内容不超过全文的20%;复旦大学发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使用AI工具的试行规定,明令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等。这些举措均表明了高校对AI辅助作业行为的鲜明态度,为技术应用划出伦理红线。
亟待革新
然而,AI是难以阻挡的澎湃浪潮。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要于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方则更早拿出了行动方案。
政策的转变折射出教育转型期的深层焦虑:既担忧技术依赖导致认知退化,又恐错失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机遇。
在教辅领域,究竟该如何使用AI?这背后涉及教育改革的话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强调技术的中立性:“关键在引导,而非禁止。”
当深圳市南山区的小学数学期末考卷引发热议,许多人看到了破局之光。考题问,对于20片羽毛球场地,有54人打球,单打双打的场地各有多少?《长城谣》歌词中的“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是近似数还是精确数?海底捞针、瓜熟蒂落、旭日东升、水滴石穿等成语所描述的事件,哪个发生的概率最小……这些突破常规的命题,代表了教育改革“去死记硬背化”的方向。
南山区教育部门和部分学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AI在校园,仍大有可为。在杭州云谷学校,一群对技术有敏锐嗅觉的教师,开设了“AI创未来”课程,教师会让学生们自主选择大模型工具,从事真实项目的开发。
市场也展示了AI赋能教育的更多打开方式。比如,字节跳动旗下云服务平台火山引擎研发了一款作为内部礼品的AI毛绒玩具“显眼包”,这个蓝白配色形似小山的毛绒玩具拥有对话交互等功能,可中英文切换,随时陪伴学生练习口语。
面向未来,储朝晖建议,学校和家长要给学生更多独立自主空间,培养学生以主人的姿态、拥有自主的能力面对AI、驾驭AI。
显然,AI与教育匹配的关键,是要努力化解痛点、拓展边界,减少不必要的内卷及内耗,让教育本身变得更有趣味,更有利于学生汲取知识。
“未来,教学评价模式将改变。我们将加强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估,毕竟人工智能没法替你(学生)去现场表现。”近日,北京一零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接受中央电视台“时空观察”采访时表示,学校将做一些规定,哪些是要学生动手做的,哪些是不能用人工智能做的,对作业分层分类,加强规范。
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山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王丽萍提醒,也许未来很多工作会被AI代替,家长们应注意培养孩子不能被AI代替的能力,比如同理心、审美力、创造力,以及内在驱动力。
(文中涉及学生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