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杨霄然
图画书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被多次提及,这一变化为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教学内容,成为亟待挖掘的教学资源及重要研究对象。近年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结构组织课程单元,促进了教师理念的更新,也为图画书教学提供了研究思路。笔者试以《小猪变形记》为例,聚焦图画书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二年级语文课堂中结合图画书中的“改变”主题,落实“借助提示讲故事”的教学任务。
把握整体单元主题
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题为“改变”,本单元共有《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四篇富有趣味的童话类文章。从课程目标来看,第一学段的“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表达与交流”课程目标是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从课程内容来看,本单元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字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从学业质量来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文学体验的情境中,让学生喜欢阅读童话,能借助关键词句复述自己读过的故事或其他内容,愿意向他人讲述读过的故事。图画书比教材更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小猪变形记》依托图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与本单元的主题课文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借助提示讲故事”的基本能力,也能引领学生将语文要素迁移至课外,丰富对人文主题“改变”的理解,启迪学生的自我认知。
从单元的育人价值上看,本单元围绕“改变”主题展开。《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围绕“改变”,讲述了妙趣横生的故事;《青蛙卖泥塘》讲述了因不断改变而变得越来越美好的故事;《小毛虫》讲述了因不懈努力和耐心等待而不断成长的故事;《小猪变形记》讲述了一只无聊的小猪尝试模仿其他动物却屡遭失败,最终在泥潭中找到自己快乐的故事。这些故事以小动物为主角,为读者搭建起与自我内心的桥梁,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沉浸于一个个生动的情节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精准分析教材
纵观“借助提示讲故事”这个教学目标,联系教材提供的对应素材,有关讲述、复述的阅读训练要素设计体现了教学实践的递进性,由低到高螺旋上升。分析各阶段的重点可知,学生从初期依赖图片的直观辅助,逐步转变为借助关键词、图示或表格等更加抽象的引导方式,从直观转为抽象,体现了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发展。从链接已学到的知识到借助新支架,再到综合运用多种支架,体现了语文要素的立体递进。因此本单元四篇课文的讲述顺序可以优化为:《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小毛虫》《青蛙卖泥塘》。《小猪变形记》从文本结构上来看,具有情节重复的特点,与《蜘蛛开店》存在相似点。因此,可以将《小猪变形记》的学习安排在《大象的耳朵》和《蜘蛛开店》之间。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本单元以图画书《小猪变形记》为载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教师能力的培养,更要深入挖掘人文内涵,双线并进。起初,笔者侧重于“借助提示讲故事”的技术性训练,忽略了对“改变”这一人文主题和本课育人价值的探索。教学设计中,没有精准定位到小猪每次变形后情感变化的体悟,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做自己,最快乐”的真正内涵。基于这样的教学反思,笔者调整教学,带领学生感受小猪每次变形后情感变化的过程,将小猪的情感线索贯穿于课堂,让学生在讲述中体验从羡慕、尝试、挫败到最终自我认同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刻理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一主题思想。
生动的课堂实践,让笔者意识到教育的目标远不止于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认识和接纳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提示讲故事”,提升了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深入开展如何“做自己”的主题讨论,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鼓励他们做真实的自己、勇敢的自己。这种阅读与表达能力和人文并重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促进了他们情感、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真正践行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迭代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根据学情反馈进行调整,还要设计清晰明确的指令与问题。未来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秉持深度与广度并行、能力与人文并重的理念,让每一次课都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附属海淀实验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