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从孤岛到雨林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孤岛,雨林,创新
  • 发布时间:2025-03-28 20:03

  本刊评论员

  近期,杭州以一场科技盛宴成为全球焦点:深度求索的AI 大模型以全球最低成本颠覆行业,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春晚扭起秧歌,游戏科学打造的《黑神话:悟空》斩获“游戏界奥斯卡”……这六家被称为杭州“六小龙”的科技企业,不仅展现了中国硬科技的突破性力量,更折射出一座城市如何通过创新生态的构建,在全球化竞争中赢得先机。

  杭州的科技创新并非偶然,这是一场持续20 余年的系统性变革。早在2005 年,杭州便率先出台动漫游戏产业政策,此后六轮迭代,始终以产业政策与市场共振为导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一张蓝图绘到底”。

  杭州“六小龙”都是由年轻人才创办的企业,都处于高科技前沿,都属于民营小微企业,尤其是都实现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效融合。“六小龙”的崛起不仅是长三角创新生态的缩影,更为湖北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难题提供了新的样本:

  政府,从“全能包办”到“创新服务”。“杭州有更懂老板的政府”。政府“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放平姿态,隐于幕后。政府对初创企业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网络,高科技初创企业的孵化土壤肥沃。

  创新,从“一枝独秀”到“生态雨林”。依托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巨头的技术支撑、数据支持和产业链条,杭州形成“算力基建—技术研发—场景落地”的闭环生态,达成创新产业的“代谢共生”。作为“数字之城”“电商之都”,杭州数字经济占GDP 比重已达28.8%。

  城市,从“抢人大战”到“价值共生”。“六小龙”创始人大部分不是杭州人,但半数毕业于浙江大学。这座城市的吸引力不在薪酬,而在创新者友好型生态。对“十年不鸣”的耐心、对“失败文化”的包容,让人才吃下定心丸。这座城市温润、低调,看似没有锋芒,实则充满韧劲。

  企业,从“技术跟随”到“一马当先”。“六小龙”的突破性创新,彻底颠覆了“中国制造”就是低端和模仿的西方刻板印象。他们以“孤勇者精神”,进技术无人区、破顶尖技术难题,持之以恒、砥砺前行,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杭州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拥有多少“超级企业”,而在于培育出让平凡创新者闪耀的生态土壤;不在于短期GDP 的比拼,而在于对长期价值的坚守。这或许正是中国从“跟跑者”迈向“领跑者”的关键密码——让每一座城市都成为创新雨林,让每一粒创业种子都能自由生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杭州学什么、怎么学?破局之道不在简单复制“杭州模式”,而在激活创新思维、营造创新生态。

  要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湖北在科教资源、产业基础上具有独特优势,高校科研院所云集、科研成果丰硕,但产学研链条不够强,成果应用“墙内开花墙外香”。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数字经济改造传统产业,以高新技术成果催生高新技术产业。

  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湖北有百万在校大学生,人才资源丰富,但创新型人才纷纷外流。湖北在互联网、金融保险、新能源车等领域有顶尖的企业家,但其企业并不在湖北。要以创新生态的集聚效应吸引人才落地创业、开花结果,形成内生增长新经济。

  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贡献了我国70% 的技术创新成果,是创新转型的重要引擎。与浙江比,湖北有全国性影响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并不多。要为民营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初创企业营造良好生存环境和创新生态,雪中送炭,润物无声。

  长期的创新定力,来自于政府的精准赋能、企业的持之以恒、环境的开放包容、良好的创新生态。当政府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当高校从“论文库”变为“动力源”,当企业从“守成者”变为“孤勇者”,当各类创新要素充分涌流、集聚反应,新基因、新物种必将涌现,创新的“生态雨林”必将朝气蓬勃、生机盎然。

  湖北的“六小龙”在哪里?好消息是,继杭州DeepSeek之后,武汉一个名叫Manus AI 名动人工智能江湖。厚积薄发,静待花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