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发力,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李妙锋 邓启雪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县西小学,贵港537000)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这为当下做好科学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基于此,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县西小学“五维”发力,全面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具体来说,即从课程建设维度发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课堂改革维度发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师资培养维度发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从活动实践维度发力,培养学生探究素养;从评价机制维度发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五维”;小学科学;科学素养

  一、当前城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科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当前,城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学生课前探究科学主动性不够、课中合作探究科学能力不足、课后应用科学解决问题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因此,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县西小学“五维”(即课程建设维度、课堂改革维度、师资培养维度、活动实践维度、评价机制维度五个维度)发力,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

  二、“五维”发力解决突出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一)从课程建设维度发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校通过教材培训、教研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STEM等新的教育理念,开展基于STEM理念的科学课程建设,依标靠本强化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突出科学教育的育人价值。

  1. 构建与实践“二建五抓”课程管理模式,开足开齐开好国家科学课程

  (1)建组织。建立以李妙锋校长为组长的科学课程实施指导小组,具体研究科学课的实施措施。(2)建功能室。筹措资金,增建科学实验室、电脑编程室、机器人训练基地等,为科学课程落实奠定基础。(3)抓培训。对科学任课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的培训,认真组织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深刻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不断提高教师科学专业素养,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的科学教师团队,为扎实推进科学课程提供有力保障。(4)抓课堂。开足开齐课程,教师结合科学教材和学生情况精心备课,大胆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坚持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注重科学实验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科学综合素养。(5)抓研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增加活动的频度,通过研讨课、展示课、多媒体课件评比、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确保科学课程的正常实施。(6)抓课题。以李妙锋校长亲自负责的课题《小学科学“三研四步”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导向,促进科学课程的实施,促使广大教师带着课题做科学学科的实施,不断积累教学经验。(7)抓网络。充分发挥学校是全国网络空间学习先进学校的优势,开辟学科教学网站,为科学任课教师及时掌握新课程实施的信息、交流教学观点经验提供平台,实现科学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 开发更多课后服务科学创作课程,培养创新精神

  学校开足开齐开好科学课程的同时,不断完善课后服务科学类课程,把机器人与创客、制作科技产品、数学科技课程等作为科学创作课程纳入课后服务。坚持上好国家科学课程的同时,学校还将编程、机器人制作等校本课程融进开发视野。

  (1)创客与机器人:学生通过学习编程、电子和机械等知识,设计和制作机器人,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校分年级段开设合适年龄的课程,统一安排学习时间,组建精英团队,主要的课程有:Scratch、Python、编程猫、鲸鱼机器人、掌控未来创客编程等。

  (2)制作科技作品:学校提供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制作一些有趣的科技作品,通过比赛和展示活动,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由学生挑选自己爱好的课程,按时参加学习,主要课程有:纸桥承重、鸡蛋撞地球、反冲小车、铁丝陀螺、落体缓降等课程。

  (3)数学科技课程:学校结合数学方法和理论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开发与实施数独、华容道、魔方、九宫格等数学科技课程,让学生通过问题启发、深度谈论、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领域的核心知识,并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奠定基础。

  (二)从课堂改革维度发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构建与实施了“小学科学‘三研四步’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立足课堂,主要通过“一引二猜三探四用”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落实“三研”:前研——课前研究;共研——合作研究;续研——持续研究。

  1. 课前设计“前置小研究”,让学生“前研”

  课前,学校通过集体备课设计“科学前置小研究”,引导学生课前主动完成前置小研究,让学生课前研究“三有”(有探索、有发现、有猜想),实现先学后教。

  2. 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研”

  课中,教师通过“四步”:一引——创设情境,引科学;二猜——鼓励假设,猜科学;三探——合作交流,探科学;四用——总结延伸,用科学。让学生课中“六能四会”:能实验操作、能讨论交流、能展示汇报、能补充完善、能质疑解疑、能归纳总结,会合作、会探究、会展示、会分享,实现不教而教。

  3. 课后设计“有用”的练习和活动,让学生“续研”

  学校设计“有用”的练习和开展“争做科学小博士”、读书分享会、科技知识竞赛、绘制科学幻想画、编辑科学小报等活动,让学生课后“三动两懂”(动脑、动手、动口,懂用、懂延伸),实现教学相长。

  (三)从师资培养维度发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高质量科学教师队伍是实现中小学科学教育部署的第一资源,也是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部署的力量之源。学校构建与实施“三三三”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建强科学教师队伍。

  1. 三级培养团队,为教师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精准定位、科学规划,建立健全长效培养机制,构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三级培养团队,充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科学教师。学校校长李妙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数字教材应用专家、贵港市领雁工程培养对象、贵港市科学中心备课组成员、港北区科学骨干教师、县西小学科学教学名师,校长和科学学科副校长覃国斌带领丘桂升、董丽敏等教师成长为科学优秀教师,培养了梁媚、叶少敏、杨嘉怡、韦诗玉、栗蕾等教师成长为学校科学骨干教师。

  2. 三级教研方式,让教师人人有发展

  学校建立“校级教研—大学科组教研—年级学科组教研”三级教研方式,通过“常规研、线上研、实地研”等多样化的教研途径,不断增强教师科学教育意识与能力。校级教研以“问题会诊”为主题,由校长亲自主抓开展探究式教研;大学科组教研以“主题研修”为主题,由教务处、科研处主任亲自主持互动诊断式教研;年级学科组教研以“案例研究”为主题,由教研组长主持开展个案探究式教研。三级教研活动,层层推进科学校本研修,实现人人可进行培训,人人可参加研修,人人都有发展。

  3. 三种教学实践,让教师笃定前行

  学校积极倡导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及跨学科教学三种教学实践,帮助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学习—实践—反思—提高”的共同提升。其中,李妙锋老师执教的课例《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在2020年全区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小学科学一等奖;2021年,撰写的教学实录《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在《广西教育》发表,执教的课例《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教研之秋”课例展评活动贵港市决赛中荣获二等奖,精品课《鉴别食物的营养成分》在贵港市精品课遴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22年,执教的课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探究》在贵港市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中荣获二等奖。董丽敏老师报送的课例《溶解的快与慢》在广西2018年春季期教科版小学科学优质课遴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现场课《溶解的快与慢》荣获贵港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评比二等奖;课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被评为贵港市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2022年9月,在《贵港日报》发表论文《谈小学科学“一引二猜三探四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丘桂升老师执教的课例《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在全区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中荣获优秀奖。2015年1月,丘桂升老师被评为港北区第七届青少年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优秀指导老师等。

  今后,学校继续在“兴趣引导、科学启蒙”上做加法,从学生内心深处根植“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理想和信念,鼓励学生在当下勇当“小科学家”,未来争当“大科学家”;在“课程创新、素养培育”上做加法,培育一批全区、全市乃至全省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在“家校联动、社会共建”上做加法,让科学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周彦芳.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发展,2011(07).

  [2]姬雪梅.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素质教育[J].教苑荟萃,2009(33).

  [3]王玉清.小学科学课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生之友(小学版)(上半月),2009(08).

  [4]王强.浅谈小学科学与创新教育[J].科教新时代,2012(04).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小学科学“三研四步”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3ZJY762)的研究成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