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为媒,探索高中美术教学之道

  黄 璐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清远511500)

  摘 要:文章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深入探究高中美术教师如何巧妙融合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于教学之中,以营造充满生活韵味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并激发其学习热情,进而提升教学效率。此外,文章亦强调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将高中美术课堂构建为培育学生审美意识与人文情怀的核心阵地,以期达成以美育心、以美育人的最终愿景。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育;生活教育

  一、利用生活日常优化课前导入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若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自身应率先垂范,积极展现生活中的美好,以此激发学生的表达欲,点燃他们观察生活的热情,并促使他们结合课程内容,主动融入学习进程。以“淳朴之美——民间美术”单元中的皮影戏为例,这是一种集说、唱、音乐于一体,由艺人操控的表演艺术。它凭借光影营造出独特的“三位一体”视觉效果,被誉为“电影艺术的先驱”及“原始卡通动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情。然而,对于城市学生而言,由于日常接触有限,皮影戏对他们而言相对陌生。鉴于此,笔者在课程导入阶段,思考探索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体验中领略皮影戏以光影叙事的魅力。学生在冬日暖阳下常在走廊或操场享受“阳光浴”,在阳光照射下,身影自然显现。因此,笔者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影子作为切入点,以“光影轻舞”为主题,组织学生成立小剧团,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幕布与道具,在阳光下自由发挥,创意表演,并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瞬间。在新课开始前,播放学生录制的“光影轻舞”视频,当学生目睹同伴们的表演时,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喜悦,学习热情也随之高涨。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导入,不仅能够轻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快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状态。

  二、融合生活元素丰富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意识课程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简单累积,而应是一个融合知识、经验与实践活动的综合体,它既是文本的呈现,更是体验的升华。美术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紧密相连。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我们应组织丰富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术元素,还能深化他们的社会生活体验,从而增强他们对社会各类事物的理性认知与感悟。

  以绘画模块中的风景画教学为例,笔者采用了“就地取材”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中细致观察建筑、植物等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季节校园景色的独特魅力,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深入理解其特点,并从中汲取创意与灵感,进行风景画的创作。通过对身边景致的深入观察,学生在创作风景画时会更加得心应手,作品也更加生动鲜活。此外,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还组织他们走出校园,深入生活实景之中,认真观察沿途的自然风光,及时用相机捕捉或简单勾勒沿途景色。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学生能够自觉地将实践体验与创作灵感相结合,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作品之中,赋予作品生命力。

  通过观察校园、走出校园等深入生活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创作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增强。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的绘画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他们创造精彩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实现了教学与生活的无缝对接,极大地丰富了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加深了对自然风景美的体验与感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品质。

  三、通过生活感悟创新教学形式

  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是“爱、智、美、乐”,将其融入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能够有效地为课堂增添生活元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成效。具体而言,通过实施这一教育理念,不仅能够使美术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因此,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与教材的实际效用,我们应当推行生活化的实践性互动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深切体会并充分享受这种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实践性互动教学所带来的乐趣与益处。例如:在分析《愚公移山》这幅艺术作品之际,鉴于其诞生于1940年抗日战争最为严峻的阶段,该作品蕴含了深刻的现实意义。此画借助愚公这一角色,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风貌,颂扬了抗日时期民众所展现的坚定决心与顽强毅力,激励着民众将抗日斗争持续进行,直至最终胜利的信念。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一艺术佳作的领悟,笔者把握住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良好时机,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与劳动器具,组织班级代表进行作品情景再现,从而亲身体验作品背后的深远意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唯有秉持愚公般坚定不移的信念,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方能逐一攻克难关,最终抵达成功彼岸。

  雕塑作为空间中的实体艺术,承载着民族的记忆、灿烂的文化、城市的历史,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如何激发学生对雕塑艺术的探究欲和兴趣点,并增进对雕塑艺术的深刻理解,成为雕塑鉴赏教学中的一大挑战。在“体量与力量——雕塑的美感”这一鉴赏模块的学习中,精选了经典之作《掷铁饼者》作为切入点,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雕塑家如何巧妙地展现力量之美。为此,笔者以“我热爱的运动瞬间”为主题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模仿并表演自己钟爱的运动动作,随后将课堂内的即兴表演照片与校运会期间捕捉到的真实运动员照片进行对比展示。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比分析,自由发表见解,探讨何种姿态最能展现运动员的美感,以及在创作雕塑时应如何捕捉并表现运动员的精神风貌。结合《掷铁饼者》这一具体作品,我们进一步探讨了雕塑家如何选择恰当的运动姿势与视角,以及如何精准地刻画运动员的精神状态。

  通过亲身参与和深入讨论,学生逐渐领悟到,雕塑作品是雕塑家们经过细致观察、深思熟虑与精心构思的结晶,其内在神韵值得深入探索与品味。这样的生活体验不仅消除了学生对雕塑艺术的陌生感与排斥情绪,而且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探究兴趣。学生开始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到雕塑艺术中所蕴含的美,这种美不仅体现在形式与技巧上,更在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与情感力量。

  四、依托生活体验构建教学情境

  尹少淳教授深刻阐述道:“构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的美术教学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选择并汲取知识,掌握问题解决策略,从而逐步培育其学科核心素养。”他强调,将知识与技能有效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应对并解决问题。鉴于此,笔者根据高中生的个性特征与实际生活经验,积极探索将问题情境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旨在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转化为美术学习的宝贵资源。通过模拟或再现生活场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美术的独特魅力,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与求知欲,促使他们在美术学习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与成长。例如:在“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教学中,选取了中国古代园林具有代表性的《拙政园》进行鉴赏教学。初始阶段,在利用个人实地游览所摄视频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身游园体会,分组完成园林场景设计创意。安排学生在展厅区域,运用事先筹备的硬纸板材料,设计并铺设蜿蜒小径,使学生分组穿越,初步体验“曲径通幽”的意境。随后,指导学生结合展厅的桌子、凳子等重新布局,模拟山峦、亭台、楼阁的形态,分组讨论亭台布局与门窗设计的特色。紧接着,让学生取出设计好的各式“小门窗”模型,学生手持自制的小门窗,眯眼远眺模拟的“亭台楼阁”,以此深切体会园林中门框设计的精妙之处。学生发出的阵阵笑声,无疑彰显了他们对情境的高度沉浸。最后,安排了一项课后作业,即制作园林模型,并借艺术节手工活动竞赛的平台,促使各班级学生展示其创作成果。在此次活动中,要求各班级代表携手合作,共同规划园林的整体布局,同时指定代表分享他们对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独到理解,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深入探索园林艺术的丰富内涵和精髓。

  总之,笔者在教学中秉承“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活为载体,以生活为目的”的教育思想,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其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具有积极意义,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铺设了稳固的基石,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0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