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需追上科技的发展

  • 来源:中国报道
  • 关键字:科技,伦理,发展
  • 发布时间:2025-03-29 19:33

  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拥有权利,但前提是不能威胁到人类安全,确保安全可控需要人类制定并且遵守设计、生产、使用机器人的规则。

  文 | 《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在科技浪潮的迅猛推动下,具身智能机器人正从实验室里的设想逐步迈向现实生活,成为重塑未来社会生产与生活模式的关键驱动力。无论是工业制造中精密的生产线,还是日常生活里的细微服务场景,具身智能机器人都展现出了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如同所有颠覆性技术一样,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发展过程中,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安全风险、伦理困境以及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的深度思考。

  加速机器人取代人类?

  随着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的日臻成熟,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岗位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制造业领域,机器人凭借其高精度和持续工作的特性,高效地完成了零部件装配、焊接等一系列任务。以汽车制造工厂为例,曾经需要大量人工完成的组装工序,如今已被高度自动化的机器人作业所替代,这使得众多流水线工人不得不面临岗位调整的现实。

  “具身智能机器人或许会替代部分任务,但绝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首先被替代的将是那些繁琐、重复、单调且危险的工作。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需要工作,因此具身智能机器人应作为人类的得力工具,去承担人类不愿从事的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崛起的确使人类的部分工作被取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将面临失业的困境,反而催生出了无数充满潜力的新岗位。以制造业为例,机器人承担了大量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如零部件装配、焊接等,让一些传统流水线工人的岗位减少。但与此同时,机器人的研发、维护、编程等相关工作岗位需求急剧增加。工程师们需要不断优化机器人的算法和性能,技术人员要确保机器人的稳定运行和及时维修。

  面对不可逆转的变革趋势,不少业内专家及从业者强调,职业转型已成为部分劳动者适应新时代就业需求的必经之路。他们需要提升自身技能,朝着技术研发、设备维护以及需要高度创造力和情感沟通能力的岗位转移。政府与企业则应加大在职业培训领域的投入,提供多样化、针对性强的技能提升课程,助力他们从传统的“蓝领”转变为掌握新技术的“新蓝领”或知识型劳动者。

  是否应被赋予权利?

  当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一系列复杂的伦理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机器人是否应被赋予权利成为核心争议点。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北京理工华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民表示,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拥有权利,但前提是不能威胁到人类安全,确保安全可控需要人类制定并遵守设计、生产和使用机器人的规则。

  张伟民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不可因为疏忽危险的存在而使人类受害;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但当命令违反第一条内容时,则不在此限;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在不违反第一条和第二条的情况下。

  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赋予机器人权利也面临诸多问题。若赋予其权利,如何界定权利的范围和边界?如何平衡机器人权利与人类利益之间的关系?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

  “在当前阶段,具身智能机器人本质上仍然是人类设计和使用的工具,按照传统伦理观念,它们并不具备享有权利的基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研究人员李牧原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但随着其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或许需要重新审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法律地位。不过,在现阶段,构建完善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安全管控机制更为关键。

  人与机器人情感交流将成未来常态

  具身智能机器人设计成人形,能够更好地融入人类居住的环境,因为人居环境是按照适合人体的尺寸和形状建造的,这样机器人能更好地陪伴和服务主人。不少业内人士预测,具身智能机器人尤其是养老机器人与情感机器人,很快会大规模地出现在普通人的家居环境中。

  “可以预见,人与机器人进行情感交流,将成为未来智能社会的常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说道。

  刘永谋指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建立在伴侣机器人强大而多样的功能基础之上。首先,未来伴侣机器人在外形上会越来越逼真,达到科幻片中的标准,并且可以实现私人定制,甚至能够复制某个真实存在过的人。其次,能够承担家务、驾驶汽车、修剪草坪,成为完美的居家帮手。它们体力充沛,不仅能代为接送孩子,还能兼做机器保镖,不辞辛劳。再次,将全方位地满足主人的情感需求,尤其可以缓解独居老人的孤独感。它们可以和主人聊天、玩耍、娱乐,还能陪主人出门旅行、聚会和运动。最后,还能兼作智能助手,回答主人的疑问,帮助收集特定资料,拟定度假方案等。

  在刘永谋看来,随着情感计算的不断成熟,与人接触的机器人或多或少都会具备一定的情感能力。因此,了解机器人情感,学会与情感机器人和谐相处,将是未来人类必备的技能。

  与情感机器人和谐相处,涉及人类观念的转变。“毫无疑问,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坦然接受机器人的存在,接受机器人有意识的观念。AI会促使AI泛灵论的复兴,进而推动包括爱情观在内的人类观念朝着更加宽容的方向发展。”刘永谋告诉记者,因此,要实现与情感机器人和谐相处,必须采取一些实际行动。比如,未来情感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如何与机器人交往的教育。届时,机器人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工具,而是会在各种交往关系中扮演角色,与人类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交流。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与机器人的情感关系,需要深入研究,并传授给有需要的人群,尤其是年轻人。

  “总之,对机器情感和AI陪伴进行人文审视,并非要反对新科技的发展,而是为AI发展保驾护航,使其能够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健康发展。”刘永谋分析道。

  多措并举确保机器人安全可控

  具身智能机器人在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复杂性和自主性也可能引发多方面的安全隐患。确保机器人的安全可控,是另一个重要的伦理考量。

  李牧原指出,具身智能机器人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物理安全风险,机器人的物理运动和操作可能对人身安全和环境造成损害;二是数据和网络安全风险,机器人收集和处理的数据可能被非法访问和利用;三是决策和控制风险,机器人的自主决策和行为可能产生无法预料的危害后果;四是伦理和法律风险,机器人的行为可能引发伦理争议和法律责任。

  为了确保具身智能机器人安全可控,李牧原表示,需要在机器人研发、生产、应用的全生命周期中融入安全理念和可控机制。同时,明确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边界也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成熟的安全管理经验,探索构建符合具身智能机器人各应用领域特点的治理体系。

  “人类在设计、生产环节应确保避免风险,这也是机器人设计三原则中最重要的原则。”张伟民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当前,针对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法律法规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空白与模糊地带。如何制定全面、细致的法律规范,以引导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张伟民建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需要社会各方和机器人从业者一起协商,具体执行层面,责任主体可以关联机器人生产商。此外,构建人机和谐关系也是需要社会各方协调,规范机器人生产、使用。

  李牧原表示,在制定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法规时,应遵循分级分类监管原则,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此外,法律法规还需保持适度的弹性,既要为规范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又要为技术创新预留空间。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激烈的竞争与合作。各国纷纷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投入,试图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上占据领先地位。例如,美国在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研发方面具有深厚的基础,而日本则在机器人的精细化应用和服务领域表现突出。与此同时,国际间的合作也日益紧密,共同制定技术标准和伦理准则,以应对全球性的挑战迫在眉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