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召开“新春第一会”,释放出哪些新信号?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信号,经济,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29 19:33
面对既有成绩,各省份2025年的发展任务已然清晰:如何继续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实现突破?这场关乎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力赛”中,谁也不想掉队。
文 | 《中国报道》记者 刘雪云
农历蛇年开工以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20多个省份陆续召开新年首场重要会议——“新春第一会”。作为观察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从各省份会议提出的政策举措中,可以清晰洞察各地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的行动方向与战略定位。
记者梳理发现,各地“新春第一会”均紧扣“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核心议题,聚焦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布局、营商环境优化等关键领域的同时,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地方经济发展正从传统“拼GDP增速”转向产业控制力与创新策源力的较量。
因地制宜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近日,2024年全国31省份GDP成绩单正式“出炉”。广东省以14万亿元的经济总量稳居榜首,继续领跑全国经济。江苏、山东、浙江紧随其后。四省经济总量合计达46.73万亿元,占全国GDP的34.64%,成为支撑全国经济的“顶梁柱”。
在增速方面,西部地区则尤为亮眼。西藏和新疆分别以6.3%和6.1%的增长率位居全国前两位。而江苏、湖北、安徽、内蒙古以及甘肃则以5.8%的增速并列第三,中西部省份在资源优势和产业转型方面蕴藏了巨大潜力。
中国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分析指出,东部沿海省份依然是全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以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为代表的经济强省,在高基数背景下仍保持高增长率,其成熟的工业体系与服务业优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中西部省份则凭借资源禀赋和产业升级,增长动能强劲,如内蒙古的绿色能源、甘肃的新材料产业等。对比之下,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则相对缓慢,仍在转型中寻找新的突破口。
面对既有成绩,各省份2025年的发展任务已然清晰:如何继续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实现突破?这场关乎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力赛”中,谁也不想掉队。
北京市围绕一季度经济“开门红”推出6项稳增长专项行动,推动近160项市、区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广东、江苏、山东等经济大省依托产业资源与科技创新优势,持续在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未来产业等领域发力;中部省份如安徽、湖北等,聚焦“支点建设”,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光伏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西部地区如内蒙古、新疆、西藏,则发挥绿色能源与资源优势带动经济发展。
从各省份的行动部署中不难看出,各省份正因地制宜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展现区域发展优势的同时,也提供了区域互补、协同发展的思路。
产业竞争中“卷”科创
深度求索(DeepSeek)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掀起了科技浪潮;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今年两次登上央视舞台,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全球产业链竞争正加速向技术制高点迈进。
位列经济大省之首、以制造业当家的广东省2025年决定继续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做足文章。“喜新不厌旧,以新改造旧”是广东省在产业发展上坚持的先立后破思路。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新春第一会”上指出,要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的巩固和优化,紧盯衣食住行生活必需、原料器件生产必备,把产业根基扎得更深更厚更实;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盯科技前沿、产业“风口”,尤其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集中发力。
“大抓产业,主抓工业”。贵州省新一年继续探索“贵州战法”的产业发展之路。贵州省委在“新春第一会”上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由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旅游、服务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基础设施体系的综合体构成,其中工业是发展关键。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也是各省份“经济计划书”中的重中之重。在这场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较量中,科技创新被着重点名。从东部沿海的智能制造到西部地区的绿色能源,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到新兴产业的集群化布局,科技创新正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胜负手”。
作为2024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的城市,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在“新春第一会”上强调,要集中攻克“卡脖子”技术,加大战略性产业支持力度,并围绕未来产业建立长期投入机制。此前,北京提到2025年将出台支持脑机接口、原子制造等领域发展方案,发布天工人形机器人2.0,加速商业星座组网建设,推动氢能通航飞机试飞、吨级无人机取证,高水平建设6G实验室等。
江苏省在“新春第一会”上明确了“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进行了重要部署,在基础研究、重大科创平台、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以及人才支撑上部署建设。浙江省则重点做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加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到安徽进行考察,多次提及创新。“新春第一会”上,安徽省锚定科技创新,明确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表示,安徽要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即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变量。2025年,安徽将重点推动高效能产业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等,实现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促”项目落地“优”营商环境
作为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地的湖北省,这次将目光锁定在了重大项目。在主题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新年推进大会上,湖北省明确提出要以重大项目推动支点建设。
据统计,截至2月5日,全国已有16个省市自治区发布2025年重点工程项目相关投资计划,总项目数超1.3万个,总投资额合计超38万亿元。这一系列数据表明,重大项目建设已成为各地实现经济“开门红”和推动下一步发展的核心抓手。
云南省在省级层面连续第13季度调度重大产业项目;江西省举行省市县三级一季度重大项目联动开工仪式,153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6600亿元……
重大项目的建设与落地离不开资金。除专项债外,招商引资是各省份加速项目建设的关键。青海省“促就业、促发展、促团结”招商引资大会上,省委书记吴晓军强调,抓招商就是抓未来。青海将围绕清洁能源、文化旅游、服务业和农牧产业等重点领域,开展精准招商。湖南省“新春第一会”则连续第二年聚焦招商引资,提出“五个着力”破解招商难题,探索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和基金招商等新模式。
项目是硬支撑,环境是软实力。随着区域经济竞争升级,单纯依靠政策优惠的招商模式已显落后,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能力成为各地招商引资比拼的关键。
蛇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召开“新春第一会”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提出5个方面58条任务举措,将改革重点放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上;辽宁省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暨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动员大会,邀请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代表共同探讨优化方向;河北省则强调“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之举,提出“一枚印章管到底,清单之外无审批”的硬核要求。
“大抓落实”确保政策更接地气
“让真想干的人有机会,有舞台,有成就感,有荣誉感;让躺平混日子的人没市场,靠边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在广西“新春第一会”上说。
有了计划能不能落实重点就在于一个“干”字。广西党委、政府制定了《2025年全区经济运行调度工作方案》,落实“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要求,将“实干”作为全年工作的核心内容。
上海在今年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中,首次将“提升企业感受”写入标题,标志着发力方向从“搭框架”“推政策”转向“促落地”。这一转变旨在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企业感受与政府政策之间往往存在“温差”。究其原因,政策制定者未能真正将经营主体视为“主体”。为此,上海8.0版行动方案在起草阶段就开展了大量企业需求调研,将需求清单转化为58条具体任务举措,确保政策更接地气、更解企忧。
今年的“新春第一会”,西藏延续了第十届自治区党委自2021年以来的传统,连续四年专题部署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工作。从2021年的“弘扬优良作风,抓好工作落实”,到2023年的“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再到2025年的“努力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西藏始终以“一抓到底的狠劲、一以贯之的韧劲、一鼓作气的拼劲”,将落实进行到底。
同样关注“落实”与“实干”的还有浙江省。11个地市“一把手”现场表态发言成为今年浙江“新春第一会”的特殊风景。各地负责人在晒出目标的同时,更多聚焦“大抓落实”的具体举措。例如,深化“千万工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等。在一季度开局之际,营造了浓厚的竞争氛围,将“狠抓落实”的压力传导至浙江各地,形成发展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