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让你“丰富”且更“属于自己”

  • 来源:创作评谭
  • 关键字:创意,写作,丰富
  • 发布时间:2025-04-08 16:50

  编者按:2019年,江西师范大学开设了第一届创意写作实验班,招收了第一届创意写作方向的研究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意写作培养工作,迄今已开展了四届。陈离教授开创和引领了江西师范大学的创意写作教育,他和写作教研室的王磊光、雷雯、陈海艳、苏勇、陈波以及来自中文系其他教研室的龚岚、胡小兰等老师,在几年间不断进行创意写作教育方面的尝试,经历过很多艰难,也留下了不少感动。我们邀请创意写作班的同学和陈离教授围绕此话题做了个访谈,以飨读者。

  受访人:陈离(以下简称“陈”),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西省作协副主席,小说家、诗人。

  采访人:文学院创意写作方向本科生(以下简称“创”):刘露芃、王悦颖、蔡丰壑、孙雪倩、盛文静。

  创:您能否分享一下当年是什么原因让写作教研室的老师们决定在江西师范大学创办“创意写作实验班”吗?

  陈:我觉得以往的中文教育存在教条化、体制化、功利化的问题,现行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和机制,未必能让那些真正热爱文学,心中有理想,想做出一番事业而又有能力做出一番事业的人得到应该得到的认可。在现在的体制里,大学中文系的写作教学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各大学中文系都有写作教研室,但一直处于十分边缘化的位置,仿佛可有可无。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其突出。而任何一所大学的中文系,都一定不缺少热爱文学和写作的青年学子。为了自己热爱的文学,也为了那些嗷嗷待哺的青年学生,这几年写作教研室的各位老师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几位年轻教师,他们决心以自己的力量来改变一些事情,让我们能够以另一种方式来面对这个有时候让人无比困惑、更多的时候让人百感交集的时代和现实。他们“处于幽暗”而“默默努力”,所做的许多工作,很少被人看见,有时候甚至会遭遇误解,忍受了不少委屈。但我相信播下的种子终有一天会发芽,并在未来的一天会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所有善的因,终有一天会结出善的果。

  创:在亲历创意写作教学的这些年里,您对“创意写作”的理解是否有所变化?您认为当下的“创意写作教育”是否符合您理想中的状态?

  陈:我认为目前我们的“创意写作”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更好更快地进入文学的核心和前沿地带。我们有自己的理想和初心,但置身和面对的,是无比复杂的现实。我们想在中间找到一种平衡,但又常常无法违背自己的内心。尤其是年轻老师,他们身上背负着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压力,他们要在还未被“看见”的时候发出光和热,照亮和温暖比他们更年轻的一代学子,可以想象他们的艰难—他们在艰苦岁月里的付出和坚持,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和珍视。我们应该做得更多更好,我们需要更加努力,但有时候也受到条件的限制。至于“理想中的状态”,可能永远也无法达到吧,我们只能不断地保持努力。无论世事多么纷繁,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要一直牢记,教书育人是根本,出人才出作品,是“创意写作”教学最重要的宗旨和目的。

  创:2024年1月22日,最新《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公布,“中文创意写作”正式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对此,您认为当下的中文创意写作教育教学会迎来什么机遇,又会面临什么挑战呢?

  陈:“机遇”和“挑战”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吧,我不知道现在很多从事写作教学的人都在谈论的这件事,会对“创意写作”教学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早就有批评家说过了,现在的大学是“作家去势,学者横行”,文学在大学里没有什么地位,科研经费多的同时管理和规矩也多,创意写作教学处处受到限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我认为“创意写作”教学也是文学教育的一种,而文学教育,从来没有那么复杂,最重要的是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文学教育要返璞归真,就是要做好这“三多”。要更少一点形式主义,更少一点瞎折腾,让教师安心教学,让学生安心读书,读最好的书,最伟大的书,与最优秀最伟大的作家们直接交流和对话,感受到他们在精神和人格上的引领,我们的“创意写作”教学,才能够真正取得实效。鲁迅先生所说的“立人”事业,才能够真正有所成就。否则,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指标”和“评估”,为了填表,为了表格上的数字更加好看,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有什么实质的改变。

  创:您觉得创意写作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开展?如何把学生培养为具有创意的写作人才?创意写作教育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大目标?

  陈:江西师范大学近年来的创意写作教育实践和理论思考,都紧紧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最终学科组确定了一条创意写作与文化研究相融通,以推动文学教育的变革和发展的思路。为此,写作教研室主任王磊光老师曾做过如下阐释和展望:

  “作为大学教育的创意写作,面临着两个危机:一是其内涵被不断缩小,仅仅将其看成是提升写作能力的作文教育;二是越来越走向两个极端—知识化,或者技术化,远离了人文教育和写作教育‘活的道’。同时也面临着一个大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时代越来越要求大学教育回答‘学科有用性’的问题。这两个危机和一大机遇归结到一点,很容易让人们将创意写作看作是若干写作课程的集合,或者是定位为一门致力于教写作的专业。不,我们需要更大的目光!要在整个人文教育的视野里来审视创意写作,将创意写作看作是文学教育乃至人文教育的另一个名称,但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却又是全新的。”

  创:您在课上曾说过:“为了使自己的写作更加‘有效’,我们首先该做的是返璞归真,比起追求技术,我们更应该面向欣喜与热爱。”请问您如何在“技术”和“热爱”之间找到创作的平衡?

  陈:技术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但文学只能首先来自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和思考。马斯克说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有很多人不需要工作也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到了那个时候,人类所从事的工作,可能首先是由热爱所驱动的。当然,对于文学的热爱,在不同的人那里表现形式可能是不一样的。我热爱文学,首先是文学可以表达我们的内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想象生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和他人。我不喜欢各种各样没有情感温度和生活实感的“新概念文学”,也对文学领域里各种各样的“技术竞赛”和“炫技表演”不感兴趣。艺术的最高法则是“心诚则灵”,但表达和表现的“技艺”仍然是重要的。正如诗人庞德所说的,“技艺考验真诚”。另一位诗人和作家王尔德所说的话也值得我们时刻记在心中:“所有拙劣的诗人都认为自己是真诚的。”

  创:您在散文集《图像与花朵》中提到过,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个爱好思想和艺术而又“经历过很多很多”的人都面临着成为“深刻的人”这样的危险—随着人变得越来越“深刻”,反而容易看不清自我,而这是更为可怕的一种“贫乏”。您觉得我们该怎样跳出“深刻”的窠臼,努力成为一个“丰富”且更“属于自己”的人呢?

  陈:很高兴年轻的朋友会注意到我在很多年前写的那篇文章。那既是我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的观察,也是对自己的警醒和告诫。我在那篇文章里主要想表达的是:一个人最终活成一个厌世者,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无论他经历过多少艰难困苦,体验过怎样的人世沧桑。人不应该在所谓的“看透”和“看破”之后悲观厌世,于是为自己找到一个理由,一切都只为了自私的享乐,再也不爱这个世界,心里没有他人,认为所有的人都像他一样的自私自利,认为所有的理想和美好都是虚伪和欺骗。而应该像鲁迅先生那样,内心无比清醒,但心里仍然怀着深爱,胸中充满道义和责任感。日本的竹内好说鲁迅先生写下的文字,是一种“从无到有”的文学,这真是一种深刻的洞见。而我们周围的有些人,是“从无到无”—如果事情是这样,那么他原先的“有”,可能归根结底,也仍然是一个“无”。我一再说,我们时代最大的难题,是许多人内心深处秘而不宣的虚无主义。虚无的生命,无法开放出幸福美丽的花朵。这也是我那样热爱巴金先生的原因,无论一些写作者怎样认为他的写作“肤浅”而“缺乏技巧”。他是一个心中有信仰的人,而只有心中有信仰,我们才能获得幸福。

  创:我记得磊光老师说过,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文学院里打造与传统中文系并驾齐驱、同台竞争的“创意写作系”(或者叫“人文与创作系”“创意写作与人文教育系”),融写作、经典阅读、文化研究三个方向的教育内容为一体。您对此怎么看?

  陈:这的确是有可能的,正如磊光老师说,读和写只是创意写作教育的主要抓手和最终评价的主要依据,不是最终目的。相对于传统的人文教育、文学教育没办法直接回答“学科有用性”的问题,创意写作却是能够做到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有机统一。

  创:创意写作班目前的学生创作成果如何?

  陈:不少学生在《青春》、《读写月报》、《艺术评论》、澎湃新闻等媒体发表作品数百篇;已公开出版作品集《时间的金蔷薇》《在瑶湖这边写作》两种,《理念与实训:江西师范大学“中文创意写作”教学案例集》也即将出版。先后有两名学生获得中国现代文学馆颁发的“《青春之歌》奖学金”,一名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野草文学奖”,写作教研室也于2024年成为“江西省写作学会”的挂牌处。

  创:2018、2019两届“创意写作班”学长学姐们都已经在各自的新阶段上发光发热,有人选择继续深造,有人选择成为人民教师,有人选择成为创意工作者,也有人选择从事自由职业。大家行走在不同的道路上,但从创意写作班收获的精神宝藏仍持续赋予着生活的能量。如今又到毕业季,2020级的同学们也即将飞离“师大创写”这棵温暖的大树,对于创意写作班学子的未来,您有着怎样的期待?有没有什么想对同学们说的话呢?

  陈:文学属于青年,未来属于青年。我希望年轻的朋友们永远保持自己对文学的热爱!永远不忘自己的初心!永远不要放下手中的笔!阅读和写作,都是美好而幸福的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部分(至少对于学文学的人来说是这样)。工作者是美丽的,劳动者是幸福的,通过自己的思考,我们用手中的笔,表达出自己对于生活与人的观察和理解—这是学文学的青年应该努力的方向。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在这个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世界上安身立命。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对个体与世界、他人和时代的关系的思考,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广阔,无论处在何种境遇都能心安理得。外在世界越是不确定,我们越要坚定不移,要成为大写的“人”,有理想,有信念,有才华,有核心竞争力,有“硬实力”。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青年人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同学们更勇敢,变得更强大,更有能力成为社会的栋梁。无论世事如何纷繁,内心要永远真诚善良,纯洁而又坚定,温柔而又勇敢,深沉而又明亮。要永远爱这个世界,爱所有的人。要永远也不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是“爱得更多的那一个”,因为如果我们这样想,我们就很难幸福—也许永远都不会幸福。我们要努力,要一直努力,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要能够像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那样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