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爱珍
作为从事文艺研究的一名晚辈后学,对《俊彩星驰—当代赣籍文艺家访谈与述评》一书的出版倍感欣喜。
首先,该书通过“访谈+述评”的方式生动立体地展现了当代赣籍文艺家的思想观念、文艺成就;同时,在访谈中,文艺家对亲历事件的讲述,又鲜活形象地呈现了当代江西文艺的发展历程、特定时空的文艺场景,让读者有一种和历史面对面的亲切感。比如汤真、公仲、吴海、傅修延等老师讲述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庐山笔会”、在庐山召开的拨乱反正后第一个全国性文学理论会议、赣文化讨论热、省作协成立文学评论组等故事。这让我想起《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说的:“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你记住什么,讲述什么,决定你的生活是什么。讲述不同于叙述,前者更强调讲述者、在场性,更容易创造共同体。
我们社科院文学所一直在编撰《年度江西文情报告》,至今已经出版了十五本。最近我们也在考虑是否可以开设一个“江西文艺口述史”栏目,通过作家、评论家、出版家、管理人等的讲述留住一段有声、有情的历史。
第二,该书有利于传承弘扬先辈文艺家敬业精神,推进江西文艺在薪火传承中繁荣发展。先辈文艺家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弘扬正气,开拓创新,以文质兼美的作品回报社会和人民;他们追求德艺双馨,坚守艺术理想和艺术良知,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和现实关怀,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尊重和爱戴。毕生研究鲁迅的彭定安老师时常在心中吟咏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公仲老师深情地说“文学是我心甘情愿为之奋斗终生的事”;傅修延老师认为“做学问需要接地气,躲在书斋中读几本书成不了气候,应该把思考与自己安身立命的地域文化连接起来”;陈东有老师倡导“问学乃为养正气,读书不敢忘国忧”;刘华老师的田野写作起始于21世纪初全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温燕霞老师希望自己“创作出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有亮度的作品”……这些源自生活、发自肺腑的话语对于青年文艺家的人生和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江西文艺界弘扬行风艺德、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具有推动作用。
第三,该书具有指导文艺创作、文艺评论、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该书选择的二十七位文艺家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们从自己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值得后来者认真学习的。以我所从事的文学评论和文艺理论研究为例。吴海老师长期从事文艺评论工作,至今还在为我们研究所编撰的《年度江西文情报告》审稿,给我们的栏目设置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他在访谈中提出细读文本是评论写作的基础、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是评论写作中必然出现的思维现象、评论一刻也不能脱离理论。在一次会议上,他指出江西小说创作的“四大缺点”,对于今日文艺评论界出现的空谈式评论、赞歌式评论、读后感式评论等不良现象依然具有启示。傅修延老师被学界誉为“中国叙事学研究的先驱者”“人文社科学术范式中国化转型的引领者”,为世界叙事学发展和中国自主理论话语构建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文中所提出的要总结中国人的叙事智慧、叙事传统亟待变革的理由、如何讲好江西故事等对构建中国叙事学、传承弘扬江西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夏汉宁老师倾其一生心血从事宋代文学研究,并倡导成立中国文学地理学会,提出江西学者做学问要立足江西、放眼全国,要坚定学术方向、拥有自己的领地,要练好基本功,这些渗透着对学术研究的热爱之情、对青年学者殷切期望的话语,是有温度、有力量的。
总之,这部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正如叶青主席在序言中所说—“为江西存史立照”,而且因为有访谈的加入,所以读来生动、亲切。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本文为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