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促进物流降本增效的影响因素与路径分析

  • 来源:商业2.0
  • 关键字:交通运输,路径,分析
  • 发布时间:2025-04-12 17:03

  李燕

  引言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猛,推动物流行业降本增效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在物流体系中,交通运输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物流企业选择的运输工具、运输组织方式及信息化建设水平均会对物流配送效率产生直接影响。优化运输流程、实现降本增效,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交通运输对物流降本增效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的优化路径。

  交通运输促进物流降本增效的影响因素

  一、交通运输工具

  物流交通运输工具与物流企业成本密切相关,是影响物流行业降本增效的关键因素。与交通运输工具有关的成本,主要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包括运输工具的设施设备费用、物流通道费用等。变动成本包括燃油费、过路过桥费、维修保养费及保险费用等。从变动成本的角度来看,交通工具成本受多项因素影响:第一,运输距离。一般来说,运输距离越长,燃油费、过路费以及人工成本会相应增加,维修保养费和保险费也有可能会增加。第二,运输方式。不同类型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成本上存在较大差异,所选择的运输路线也会对成本造成影响。例如,在公路物流货运时,路线可以选择高速公路或普通国道。虽然高速公路需要支付过路费,但其交通环境更优,安全性更高,因此运输效率更高、装载能力更强,且能降低油耗和食宿等基础成本。第三,货物特性。货物的重量、体积、类型和价值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成本波动,从而影响运输工具、运输线路及运输方式的选择。例如,生鲜食品需冷链运输,在相同条件下比常温货物运输会产生更高的成本。

  二、交通运输组织方式

  不同运输方式在成本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公路承担了大部分的物流运输任务。然而,运输结构的不均衡导致物流成本较高。实际上,通过合理优化运输组织模式,积极推广“公转铁”“公转水”以及多式联运模式,有助于实现物流运输的降本增效。以烟草物流行业为例,当前该行业正在积极实施“公转铁”的绿色物流模式,并不断优化运输结构。借助铁路运输在运量、效率和能耗等方面的优势,不仅实现了降本增效,还有效提升了绿色发展水平。

  我国物流行业正在加速推进多式联运模式的发展。交通运输部综合测算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多式联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降低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约0.9个百分点,节约成本支出约1000亿元。然而,多式联运模式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转衔接不畅。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调度和对接中,存在中转环节管理水平不足的现象,货物装卸和仓库中转等环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时间,最终导致多式联运的价值难以充分发挥,运行成本不降反升。

  三、物流基础设施布局

  物流运输路径与物流行业的效率和成本密切相关。当前,影响物流运输路径的主要因素包括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和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布局。

  物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库及相关设施设备。其布局直接影响物流网络的规划与设计,进而对运输路径产生影响。当前,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布局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布局规划不够合理。虽然当前物流枢纽建设如火如荼,但在布局和规划上仍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地区物流设施的位置、数量和功能难以满足物流运输需求,存在信息不互联、功能不匹配等情况。部分区域物流枢纽规划较多,导致重复建设和低效运行,造成资源浪费。第二,建设水平较低。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物流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物流运输效率、服务质量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息息相关。部分物流基础设施存在建设水平不高、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物流运输的实际需求。

  四、信息要素利用程度

  当前,大中型物流企业正普遍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物流信息化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优化物流运输流程,实现降本增效。例如,构建网络货运平台能够实现区域内乃至全国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系统完善、环环相扣的巨大物流网络,依托信息流和数据流确保物流资源的有机调配和高效利用,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然而,目前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仍存在较为明显的“信息孤岛”现象,信息要素的利用程度相对较低。这会导致物流运输环节的信息资源无法实现有效整合,信息要素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交通运输促进物流降本增效的优化路径

  一、把握绿色低碳趋势,优化物流运输工具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推动物流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当前的重要方向。物流企业须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实现对物流资源的充分利用,并尽可能减少物流活动对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整个物流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通过对物流运输工具的优化和调整,物流行业能够尽可能提升绿色低碳效能,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1.应用节能减排技术。节约能耗和提高燃油效率不仅能够降低物流运输成本,还能够满足绿色低碳的发展需求。一方面,物流企业可以选择更为环保的运输工具,如铁路运输、航运等载货量大、成本低、能耗小的工具,以达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的目的。在公路运输时,企业可使用电动车、氢燃料车等新能源车辆,以减少大气污染。根据当前的油价与电力成本测算,在相同里程下,新能源轻型卡车每公里成本仅为柴油轻型卡车的1/2,甚至1/3,成本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可以通过采用节能设备或技术来改造车辆,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例如,企业可以为车辆更换节能型轮胎、节能型发动机等,以提升燃油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2.优化车辆调度方案。公路运输作为物流运输的主要方式,其能源消耗是物流企业变动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优化车辆调度方案,企业能够选择最优的物流运输路线,减少空驶等情况的发生,从而提升运输效率、降低油耗。现代物流可依托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技术,综合评估不同方案下的成本、时间和油耗,生成最佳调度方案,推动物流行业向智能调度和最优路径规划方向发展。同时,借助物联网技术和GPS技术实现对车辆状态、交通情况的实时监控,动态优化调度方案,进一步提升运输效能。

  二、优化运输结构,创新多式联运模式

  优化运输组织方式、提升运输效能的有效策略是推动多式联运模式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多式联运建设工作的投入力度,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已建成116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然而,目前多式联运模式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只有解决这些难点,才能真正发挥多式联运模式的优势。

  1.推动联程数据共享。数据信息互联是提升多式联运系统效率的关键。有关部门应加快构建数据共享机制,通过数据接口实现数据资源的实时共享。同时,深入探索市场化机制,以数据交易、资源共享等方式将联程数据分享给数据服务商,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减少数据反复填报现象,避免流程冗余,实现货物多式联运的“一单制”。

  2.解决环节协同失调问题。多式联运过程中的环节协同失调可能导致流程不畅和中转效率较低。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有效管理这些问题。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借助一体化管理平台准确把握物流枢纽中各个运输方式的状态,并智能化生成路径最短、成本最低、中转最少的运输方案,以满足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信息化平台将上下游单位连通起来,实现实时信息对接和资源的统筹安排。

  3.构建“一箱制”合作机制。货物在转运过程中被频繁装卸可能影响运输效率和成本。为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物流企业在运用多式联运模式的过程中要加快建立“一箱制”或“一单制”合作机制,做好装卸、交接、检查等流程的规范和管理工作,减少重复开箱和装卸次数。例如,宁波舟山港的海铁联运“一单制”服务,每年可为客户节省约3200万元的异地订舱成本,使货运总成本降低 30%。

  三、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物流运输网络

  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和完善物流运输网络有助于提升物流行业的整体水平,实现降本增效。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时,需要从以下三个因素着手进行规划:第一,考虑市场需求。物流基础设施的位置应基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以提升物流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第二,考虑交通条件。交通条件的优劣影响物流枢纽运输效率和成本的高低,应选择交通便利的位置进行建设。第三,考虑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物流设施布局需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市场环境。

  在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时,物流企业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重点发展绿色物流、智慧物流和生产服务型物流。物流企业应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对物流环节进行优化整合,并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合理布局基础设施,提升物流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和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先进技术进行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加强数据要素开发和应用,实现数据驱动的物流精益化管理。此外,物流企业还应完善物流枢纽设施,主动提供包括原材料供应、加工、产成品运输、仓储在内的一体化生产性物流服务。

  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信息化数字化转型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动物流、交通及气象领域迈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构建现代交通运输物流体系的关键路径。

  1.搭建网络货运平台。物流企业应加速网络货运平台的构建和完善,实现货运供需的精准匹配,优化运力资源配置,提升运输效率,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网络货运平台的核心在于打通货物、人员、车辆及园区间的信息壁垒,构建一个集协同服务、物流服务、车后服务等系统于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平台,促进物流运输各参与方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营造物流新生态。

  2.积极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在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物流企业应不断探索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方式,推动全流程、全要素的数字化整合,构建完善的物流运输数据库,加快推进智慧物流创新发展。

  3.夯实数据基础,深入挖掘数据价值。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据价值日益凸显。物流行业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度分析,物流企业能够准确把握数据之间的关联和隐藏的规律,为进一步提升物流运输效能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物流行业应加快物流运输大数据建设步伐,一方面,加大对信息化系统的研发力度,做好数据采集、导入和整合工作,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深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精准的物流信息追踪、智能调度优化、数据交换共享,以满足物流提质增效的需求,推动物流行业持续发展。

  结语

  交通运输在物流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其运输工具、运输组织方式、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水平会对物流服务的质量、成本和效率产生深刻影响。在推进绿色物流和智慧物流建设的过程中,企业要优化物流运输工具,创新多式联运模式,并加强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通过这些措施,物流企业可以提升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从而推动物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芳,杨栋.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对物流效率的影响研究 [J].物流科技, 2024(16):122-124+132.

  [2]李可,李鹏林.交通运输发展与物流成本的关系 [J].综合运输,2021 (6):107-112.

  [3]陈炎全.数字化发展新理念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物流体系建设分析 [J].运输经理世界 ,2024(1):80-82.

  [4]陈潇,冯娜.基于物流需求的交通运输规划与资源配置优化 [J].中国航务周刊 ,2023(44):54-56.

  [5]李连云.运输技术与降本增效:货物运输的创新路径 [J].中国航务周刊, 2024(15):51-53.

  (作者单位:四川宽窄智慧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