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文章魅力,增强整本书阅读素养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感悟,魅力,素养
  • 发布时间:2025-04-12 17:32

  邱金亮

  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具有较好的意义,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是提升语文整体素养的有效手段,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开展能够使学生在长时间阅读中提升专注力,并能够进入书中故事,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意蕴美以及情感的流泻,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在满足不同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效率。在整本书阅读素养的策略培养中,应该通过分类归纳、思维导图、深层探究、追根溯源、赏读品位来展示能力,探求真意。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整本书阅读进行了内涵解读,指出这一类阅读是一种拓展型的阅读任务。整本书阅读意味着文本阅读,人物关系更为复杂,内容丰富饱满且篇幅较长,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全文思想,这对于学生的阅读而言增加了其难度。课程标准强调要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体系,增强阅读质量,从而提升阅读兴趣。就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来看,整本书阅读凸显出其重要的作用,以更为清晰的脉络来形成文章架构。由此可见,思考如何提升整本书阅读速度,增强感悟文章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阅读文学素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取向解读

  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思路,从而提升阅读效果,而整本书的阅读也会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进一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升文学阅读素养,这也契合了当前新课改的要求。第一,在改革的推动下,整本书阅读成为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书籍,例如诗歌、散文、小说等来对整本书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叙事风格进行总体把握,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赏析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思辨能力。第二,整本书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专注力。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于专注力的培养,而专注力是学生学好语文、提升文学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增强自身的文学理解以及写作能力的手段。第三,整本书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通过情节、人物形象的思考与深入探究,使学生文化素养以及审美能力方面都会得到较好的提升。

  2 整本书阅读提升文学魅力的三大逻辑

  2.1 欣赏语言美

  欣赏语言美是对文字热爱的追求,也是对人类智慧的敬仰。语言作为交流手段,我们要深刻地了解语言所传承的文化、所传递的信息以及情感。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欣赏语言美,这也是我们不断了解文学作品、增强文学作品感受所必需的能力。

  欣赏语言美要求我们在阅读中具备更为敏感的感知能力。语言美往往隐藏在文字之间,我们需要在阅读中用心去感受,当我们读到一篇优美的文章时,会被文章中的句子所吸引,能够感受到语句所传递的意境,这也是我们感知语言美的本质来源。同时欣赏语言美,还需要我们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文化作为语言的载体,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语言风格进行有效的分析。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字的语言表达来了解作品背景,从而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语言美所带来的魅力,以此来不断增强自我文学素养。

  2.2 感受文化意蕴

  感受文化意蕴则是深入探究文学作品内部文化内涵的有效手段。文学作品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学思想的构思以及生动情节的描绘,传递了更多的人类智慧。

  感受文化意蕴促使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了解文学作品的魅力。通过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故事情节以及叙事手法来让我们了解文学的多彩世界,深刻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文化理念、哲学思想等,我们可以在吸收前人智慧的基础上,不断启发自己,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和价值。

  2.3 增强文学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是我们在阅读文学中实现心灵共鸣的最高追求。也能够让我们在文学的整本书阅读中全身心投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品上,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读,了解作者的情感与意境,通过作品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这也是增强文学情感体验的重要过程。通过文学作品的文字描绘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让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力,将更多的文字转化为画面并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置身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文学作品里,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从而能够徜徉于文学作品的海洋里,理解人物作品的情感经历,从而产生共鸣。从内心深处理解作品的教育意义以及文学价值,获得心灵熏陶,增长情感阅历。

  3 感悟文章魅力,增强整本书阅读素养的实践方法

  3.1 制定阅读计划,注重分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是教学的任务之一。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确保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够满足相应的教学进度,同时还能够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得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素养。在整本书阅读计划的制定中要注重分组进行,实现能力的分层次提升,让学生依据自身的情况达到高效率阅读,把握不同类型书籍的特点,同时感受到阅读小组之间的竞争力,让学生感受到整本书阅读自我感受能力的提升很重要,另外也能够在小组内部或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对比中感受到差异性。对学生而言,制定阅读计划尤为必要,需要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部分学生的阅读基础相对较差,在小组的引导下可以通过其他阅读能力较强的同学对整本书里面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解读,以此来提升自身的阅读效果,提升学生的阅读认知力,能够将更多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以更为具象化、系统化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达到自我梳理、深刻理解的目的。分组的过程也是实现优势互补的过程,使得学生之间能够进行相互的帮扶与交流,以此来完成整本书阅读目标。

  3.2 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激发阅读兴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进一步提升整本书阅读素养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整本书进行系统的框架梳理,让学生感受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所在,才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阅读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明确整本书阅读的目的。这也是进一步激发兴趣的有效前提,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整本书阅读对于自身阅读体系知识的构建具有较好的意义,且对不同文体的知识进行兴趣化架构,才能够提升学生对于阅读文章魅力的探索,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致,养成自身的一种阅读习惯。

  其次,养成良好的阅读模式。由于不同的书籍在其学习过程中具有差异性,对于理论型的书籍而言,要使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记笔记与精读结合的方式,能够对整体的阅读框架进行梳理,从而理解这本书的核心内容。而对于实证性较强的书籍,那么就要通过假设验证、数据对比、历史背景分析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整体的阅读、辩证性思考,这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有效方式,从而改变阅读习惯。

  再次,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学生可以将自身的整本书阅读的感受及经验进行同学间的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提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也是增强学生阅读自信心的一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热情,养成良好的习惯与素养。

  3.3 构建阅读问题,实现重点突破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整本书阅读的魅力的关键就是要构建有效的阅读问题,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来进行阅读,能够产生提纲挈领的作用。问题可以从宏观上提出,也可以给予框架上的引导,让学生在最短的路径下能够快速进入阅读。问题的提出必须基于文本的核心,能够实现核心内容的重点突破,做到引导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整本书阅读的精髓,实现精准引导,对症下药。尤其是对作者意图的把握与整体逻辑框架的梳理是构建问题的核心所在,对于故事情节错综复杂的整本书而言,核心问题要具有引导功能,使得学生能够透过复杂的故事情节来把握整本书的意境、意图,感受文章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的阅读素养。例如,文章偏向于历史概述时,核心问题可以聚焦到历史发展的动因上,也可以聚焦于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深远意义;文章是文学作品时,核心问题可以是探讨故事情节的丰富性,也可以是主人公的人性分析,或是文章内涵的品鉴。如此来看,核心问题是整本书阅读的风向标,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寻找答案,不仅能够加深对于整本书的深度理解,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从而不断延伸到自主性探究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也会随着学生的努力,衍生出更多的新问题,这也是达到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深层次认知的必要手段。由此可见,核心问题贯穿于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是学生提升高效阅读的有效保证。教师在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时,必须深入思考如何设置核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整本书阅读的魅力,这也是提升能力的有效方法。

  4 感悟文章魅力,增强整本书阅读素养的实践策略

  4.1 分类归纳,阅读梳理增实效

  整本书阅读要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分类归纳,有利于实现阅读的梳理,增强实效性,从而形成内化的阅读体系。由于不同的作品与文体差异性,使得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维度来深入分析作品,才能够提升文学素养。因此我们要对整本书进行分类梳理,并能够归纳总结。

  (1)文体属于小说。比如,对《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类题材的小说要进行细读,并能够通读实意,着眼于内部的人物特征来进行有效的阅读思考,并能够对人物形成更为深刻的剖析,以了解整本书所表达的意蕴。

  (2)文体属于散文、说明文。比如《朝花夕拾》《昆虫记》,通过文章内部情节的描述,重点研读以及揣摩事件发生的关键,并同时对文章的作者进行时代变迁下的深入分析,从而能够精准了解作者撰写文章的情感,以便化为自我的情感体验。

  (3)文体属于纪实报告文学。比如,《红星照耀中国》这类文章,要实施整体性地把握,并能够理清相应的阅读思路,通过内容事件的描述,增强自我的核心价值观,文章的纪实报告为个体形成良好的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奠定基础。

  (4)文体属于诗词。比如《艾青诗选》,通过唯美的诗词来汲取作者给予我们的情感表达,在内涵深刻又充满哲理的诗句中使我们感受到热血与震撼,从而增强情感上的舒展与体验。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体在整本书阅读中应该形成不同的理念,通过故事的发展主线厘清脉络思路,以增强分类归纳的能力,并提升阅读感悟的效果。

  4.2 运用思维导图,高效阅读促提升

  思维导图是一类高效提升思维能力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更适合于整本书阅读,通过将阅读中的信息建立动态化的延伸网状结构,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在整本书中梳理关键人物与事件,以便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把握整本书的内容。通过作者或者人物特征,形成深度的认知,对于书中的环境、人物、情节有一个脉络化的认知。能够在深入的阅读中形成辩证性的阅读思维力,通过对全书重点内容的信息提取,按照内容重构的模式来进行信息的有效组合,以便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素养。

  运用思维导图的模式来进行整本书阅读具有高效性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内容的摘取梳理来设计思维框架,可以通过人物特征、情节、文章结构等来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构建过程中可以用不同的线条、图形、色彩来实现文字的记忆。思维导图可以超越空间,形成自我的逻辑关系,最终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设计框架,并形成完整的结构,以此增强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效果。例如,在《西游记》的阅读中,可以通过地点来构建思维框架,也可以通过时间脉络进行构架,同样还可以通过人物特征来进行构架。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是以主旨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内容向外辐射形成相关的故事情节,并能够在关键的故事情节上重点把握,再构建二级节点,使得关键信息继续向外辐射对文章内部的刻画手法、人物形象等进行深刻的分析,并能够形成自我的逻辑体系,感受整本书阅读所带来的震撼力,从而增强自身的阅读效率。

  4.3 深层探究,对比阅读强效果

  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并能够培养相应的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文学素养。深层探究,其目的是在整本书中能够以故事情节、人物特征为主线,对重要的情感价值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梳理,从而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的内化与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实施对比阅读效果更为显著。乌申斯基曾言:“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了对比阅读能够提升语文思维能力。因此,可以通过人物之间、不同片段之间的对比进行了解,也可以通过不同文本情节上的对比,以增强学生对于内容的深刻理解。例如,《水浒传》中对梁山好汉对朝廷的不同态度的有效对比,可以分析出梁山好汉最终落难的处境是必然。再如,通过《西游记》《儒林外史》的对比来看,不论是从文学特征还是语言风格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性,同为章回体小说,《西游记》展现的是浪漫主义的怪诞特征,《儒林外史》则处处彰显讽刺的文学。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差异性,并能够通过这类差异来深入了解文章的文体特征以及作者运用该文体特征进行创作的历史背景,从而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掌握文体特征与艺术风格,同时也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以及当时的创作条件,实现了立体化的全面性把握,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

  4.4 学会思辨,追根溯源探真意

  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宽阔的思维视野,能够在厚重的书本翻阅中,形成自我的思想文化,在品读完整本书之后能够进一步搭建自我的文本思维支架,学会思辨,追求探索更深的真意。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整本书的阅读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实现整体性把握,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特征、艺术风格等方面的了解,而是要在语言、风格之外进行诸多的思考与探究,通过书中表达的主旨思想,来充分地了解文章产生的历史背景,并能够以更为全面的角度探究文章所表达的意义,展开理性思考,通过思辨的方式了解人物之间、故事情节之间的表达真意。

  例如,在《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中,柴进与宋江作为人物主线,均为乐善好施、重情重义的性格,为什么宋江能够作为梁山好汉的头领,而柴进只有“小旋风”的绰号?通过人物的两者对比,才能够真正地追根溯源,了解到不同人物特征的优点与缺点,并分析文本在叙事结构上对人物表现手法的异同。通过这种“异”来找寻相似点,并真正地探究作者在人物差异上的脉络构建,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的“意蕴”之魅力,在本书阅读中能够增强沉浸式情感体验,加深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4.5 赏读品味,自我表达展示能力

  整本书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物以及故事的叙述上,而是要赏读品味,感受到作品真正的魅力在哪里。没有思考鉴赏的能力,就不能对文章产生真正的感悟,在阅读素养的养成上效果不佳。赏读品味重在形成良好的鉴赏意识、在泛读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思维脉络,在细读的过程中能够对精彩片段实施“品析”,不仅能够获得美的熏陶,而且也能够增强对作品的深度感悟。同时还要通过自我表达来展现学生所获取的能力,学生实施自我表达的最好方式就是进行“说一说”,这一过程就需要学生脱离整本书而进行口头叙述。那么在叙述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阅读清单,在清单内部形成一系列引导式问题,让学生能够看到通过这本书阅读要了解哪些内容,并对内容最终展开讨论与论述,从而增强自身对整本书故事的认知,并能够将内容进行精彩呈现,另外在这样的表达中不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于语言组织能力的提升以及对于文章关键内容的有效把握。

  例如,在《傅雷家书》整本书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构思如下问题:

  (1)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傅雷希望儿子变成一个怎样的人?

  (3)傅雷的家信内含了怎样的感情?你认同这样的感情吗?

  (4)如果你是傅雷,你会以怎样的状态来写信?

  通过建立这样的学习清单,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这本书阅读到底要了解哪些内容,并形成怎样的感情。由浅入深,让他们对情节有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同时还能探讨其内在的深意,在上述问题的自我表达中,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对于文学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5 结语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素养的提升,必须要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感悟能力,能够了解文章文本的不同,了解不同作者对于语言风格、叙事结构等的偏爱,同时还能够了解到作者创作作品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整本书整体性的把握,对重点内容实施有效的思辨,在追求文本意境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提升初中生的阅读文学素养能力。

  (作者单位:高密市育才学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