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课程设计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核心素养,高中,化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12 19:33
阮 洁
从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视角出发,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也是教学实践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积极运用科学且高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期不仅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还能契合学生个人终身学习的长远愿景,为其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高中化学这一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法——一种以具体任务为核心驱动,强调实践探索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模式,被证明对于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尤为显著和积极的效果。本文旨在深入而细致地探讨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项目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策略与实施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份富有洞察力、可操作性强且极具价值的参考与启示,共同推动高中化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高中化学涵盖的知识点比较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项目式学习方式以其丰富的形式与独特的趣味性打破了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束缚,它能够跨越学科与学段的界限,将化学知识巧妙融合,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探索并解决问题,进而大幅度提升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核心素养已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核心素质教育,勇于革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将项目式学习法与高中化学教学深度融合,精心打造出既高效又富有成效的化学课堂氛围。
1 项目式教学概览
1.1 项目式教学的定义阐述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集合作学习、反思评价及问题解决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情境中学习,旨在不仅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更能实现知识的内化素养,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项目主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在集思广益中完成任务,实现知识的完美掌握。
1.2 核心素养下开展项目式教学的优势
(1)培育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精神
项目式学习将学生引领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细致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探究与创新的精神。在化学教学的广阔舞台上,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项目,如科学实验、研究报告等,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例如,学生可以亲自设计实验,深入探究化学反应的规律,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在实践中点燃了创新的火花,培养了创新思维。
(2)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项目式学习着重强调学生在学习旅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得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研究课题或问题,依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规划学习路径和方法,这一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成效。通过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展现其个性化的学习风采和独特才能。
(3)强化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项目式学习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通过一系列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精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在化学教学的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入探索化学知识的奥秘,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从而显著提升实践探究能力。例如,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操作,细致观察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微妙变化,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对化学反应机理和原理的理解,更提高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精准度。
2 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观念亟待革新
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相对滞后,未能与时俱进。在当前的高中化学课堂中,受应试教育和家长期望的双重压力,部分教师尚未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引导作用,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主体地位。他们过度干预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行为,难以与学生建立起紧密而有效的互动关系,从而无法给予学生科学而恰当的引导。在既定的教学框架下,教师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导致学生思维不够活跃,难以灵活地从跨学科视角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因此,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困难,尤其是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容易跟不上教学进度,从而阻碍了化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2.2 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
化学教学模式相对传统且单一,缺乏创新和多样性。受教学精力、课时安排以及器材设备等因素的限制,部分教师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化学实验活动的重要性。他们甚至不能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为学生布置实验任务,而只是简单地利用多媒体图片介绍实验的主题、过程、原理、现象和结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热情低下,缺乏兴趣和动力。同时,部分教师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讲解化学知识后,立即布置大量的化学练习题,导致学生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2.3 教学评价运用不充分
化学教学评价的运用尚不充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学评价是教师发现教学漏洞、调整教学结构的重要工具,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他们片面地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评价会占用课时,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他们不注重运用教学评价来改进教学。同时,部分教师未能充分运用过程性评价来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
3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应用策略
3.1 依托教材,精准定位项目主题
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中,选定一个既贴切教学内容又富有启发性的项目主题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首要且极为关键的一环。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根基与指导,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灵感来源。因此,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精准提炼出其中的教学精髓与核心价值,以此作为构思项目主题的出发点。例如,在学习“甲烷”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并未止步于教材表面的文字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与实际应用。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名为“宏观与微观视角下的甲烷全解析”的项目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教师在活动开始前,为学生播放了一段震撼人心的“瓦斯爆炸”视频。视频中,熊熊烈火与滚滚浓烟形成了强烈对比,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他们深深的思考。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提出了几个与视频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瓦斯气体是怎样产生的,其构成要素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紧扣教学内容,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在教材内容的辅助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逐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他们了解到瓦斯主要由甲烷(化学式CH4)组成,而引发爆炸的主要原因是甲烷在积聚到一定浓度后,一旦接触到火源就会产生剧烈的燃烧反应。此外,学生还进一步了解了瓦斯爆炸所需具备的环境条件,如密闭空间、足够的甲烷浓度以及火源等。
3.2 周密规划项目教学流程
在开展化学项目式教学中,教师需细致筹备项目式教学的每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体悟物质运动的永恒性与变化条件的决定性。例如在教学“化学反应与电能”这一节中,教师在精心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节的项目主题,就是“电池中的能量转换奥秘”。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段氢氧燃料电池的实验演示视频,让学生观看后回答相应问题:“氢氧燃料电池是如何实现电能转化的?”学生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电流基本概念知识进行自主分析探讨。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吸收,教师还可以设计延伸问题:“电子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样实现定向迁移?电势差是怎样形成的?”利用这些问题引领学生初步领略能量转换的整个过程。
随后,教师可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设计一款锌、稀硫酸、铜原电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绘制图表,说一说是如何选择正负极反应物及材料的,以及离子与电子导体型号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拓展提问:“在原电池中,哪些成分可以被替换而依然保持电流的产生?”通过这一连串的追问,学生将深入洞察原电池的构造原理与功能特性,以及化学能向电能转换的详尽过程,从而在深度思考与动手实践中,不断磨砺其变化观念与平衡思维的核心素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飞跃。
3.3 精妙构建项目教学问题链
在项目式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项目主题与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相应的问题链,指导学生通过搜集关键证据,在逐个问题分析与解答中,明确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读真实事例。例如,在教学“离子反应”一课时,教师进行了问题导入:“我们已知硫酸与氢氧化钡均为电解质,那么它们在水溶液中究竟能电离出哪些离子呢?”下面我们做一下演示,教师先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指示剂,然后加入了几滴硫酸溶液。之后让学生观察溶液是否有所变化?并结合现有知识进行实证搜集。紧接着,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溶液导电率由峰值逐渐减小至近乎为零,随后继续滴加硫酸溶液时又显著回升,这背后隐藏着什么奥秘?为何溶液的颜色会从鲜艳的红色褪变为无色?那生成的白色沉淀物究竟是何方神圣?”学生依托收集来的实验证据与既有知识体系,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推理之旅:硫酸与氢氧化钡分别作为酸与碱的电解质代表,从电离的角度来看,它们在水溶液中分别释放出H⁺、SO₄²⁻与Ba²⁺、OH⁻等离子;溶液导电率的下降,意味着自由离子浓度的减少,暗示着离子间的消耗;溶液颜色的褪去,表明溶液碱性的减弱,验证了H⁺与OH⁻融合生成了水;Ba²⁺与SO₄²⁻的融合则生成硫酸钡沉淀。通过这一系列缜密的推理,学生得出了电解质溶液间反应的实质——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的结论。这一过程不仅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更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模型认知能力,使学生在化学的海洋中畅游得更加自如。
3.4 依托项目教学,精进化学实验流程
在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中,实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应当将实验视为教学的核心环节,通过巧妙融合演示实验、个体实验以及小组合作实验等多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实践探索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优化实验方案,确保实验操作的精准性,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科学分析并处理实验数据,从而提炼出精准可靠的结论。
为了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教师应鼓励他们积极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并勇于提出个人见解和创意。这种开放式的交流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还能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不断进步。例如,在教学“铁的多样性”这一章节时,教师在明确了主题后,精心设定了“探究硫酸亚铁与氯化铁特性”的实验目标。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不仅为学生准备了必需的设备和材料,还提供了详尽的理论知识支撑,如“三价铁离子与硫氰根离子的反应会使溶液呈现红色”等。这些理论知识不仅为学生指明了实验的方向,也为他们提供了深入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基础。在教师的悉心指导和资源支持下,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实验中,他们自主操作、细心观察、认真记录,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内心对科学探究的无限热爱。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展现出了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实验方案,成功克服了实验中的种种困难,这种经历无疑将成为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宝贵财富。
3.5 融合生活实际,创新项目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知识并非孤立于学术殿堂之中,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现实生活素材。为了在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中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开展项目式教学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巧妙融合,把握两者之间的无缝衔接点,设计项目主题与内容,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课后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实现了知识迁移,还懂得了化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性,并树立起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感。李露露在进行“硫的转化”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本课内容,先播放了一段关于火山喷发的视频,并附以讲解:“火山喷发时,熔岩奔腾、浓烟滚滚,不仅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还会产生大量富含硫元素的气体。这些气体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转化为硫单质或各种含硫化合物,成为自然界中硫单质及含硫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在火山喷发的壮丽景象背后,不同价态的硫元素之间上演着复杂的转化过程。那么,这些转化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学生被视频中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所吸引,同时联合自己的课程内容及生活常识,投入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随后,教师为学生又设计一个贴近生活的项目——“硫的性质及其应用探索”,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对硫单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了解。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纷纷提出硫的多种实际应用,如制造硫酸、化肥、火柴及杀虫剂等,在医药领域也被用作硫黄软膏等;同时,硫还是制造火药与烟花爆竹的重要原料,为节日增添喜庆氛围。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生深切体会到了化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更进一步坚定了他们的科学信念与态度,更促使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显著增强。
3.6 走出课堂,走向户外,强化项目活动成效
在化学项目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遵循“大课堂”的教学理念,积极拓展教学空间,精心策划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实践平台,使他们能够学会从化学的视角去审视与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身化学素养。
以“论证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的合理性——探讨社会性科学议题”为例,教师可以突破课堂教学束缚,联合课外活动开展项目式教学,拓宽课堂范围。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团队活动,走出课堂,通过实地调研、网络查询、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深入探究以下核心议题。
汽车尾气污染深度剖析。学生需细致分析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如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颗粒物等)及其对环境的具体影响,理解这些污染物如何加剧空气污染,影响人类健康与生态系统。
氮氧化合物生成原理探究。学生需深入探究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产生的化学原理,理解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如何在汽车发动机内发生反应生成氮氧化合物。
硝酸型酸雨形成机制阐释。学生需阐释硝酸型酸雨的形成机制,包括氮氧化合物在大气中的转化过程,以及最终如何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硝酸型酸雨,并撰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汽车限行”措施利弊分析。学生需从环境、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全面剖析“汽车限行”措施的利弊,理解这一措施在减轻空气污染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成本增加、出行不便等负面影响。就这一效果评估与观点论证,学生依托多方搜集来的相关信息,就如何通过实施“汽车限行”措施来减轻空气污染进行研究,并以真实事例实证。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将深度融入社会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多方面能力。
3.7 强化教学评价,促进核心素养的飞跃
教学评价在化学课堂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教师不仅要灵活调整教学框架,更要巧妙运用评价的艺术,精准捕捉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促成“以评促学”的良性循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项目式学习,教师需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效能,细致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探索、现象解读等各个环节的细微表现,确保评价内容的全面覆盖与深度挖掘。与此同时,在项目式学习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先进行自我审视,诚实地评估自己的课堂参与度与表现,坦诚地指出自身的提升空间;随后,通过同伴互评的方式,相互审视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亮点与短板,以进一步提升自己。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使评价内容更加客观公正,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学会从多维度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在项目式学习的评价实践中,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得以不断升华。
以人教版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二“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例,项目式学习的内容被匠心独运地规划为两大核心板块:一是基于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深度复习,深入探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奥秘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联;二是在回顾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基础上,从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多元视角,全面剖析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在明确了项目式学习的具体任务后,教师可将这些任务作为评价的基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精准点评,并鼓励他们总结个人所得,再转换视角,以旁观者的身份点评同伴的表现。在多元化评价的洗礼下,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为了提升核心素养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学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迎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项目式教学以其独特的价值与功能,成为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须深刻把握项目式教学的核心要义,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元化维度为指引,精心策划与组织教学活动。力求打造更加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化学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