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路 不老的传说怎么说

  • 来源:北京纪事
  • 关键字:滨河路,传说,版本
  • 发布时间:2025-04-18 10:47

  北京有一条河水从玉渊潭流出,下穿长安街,过木樨地、真武庙,还有个水闸,就跟西南段护城河连接了。这段河叫什么不知道,这段路叫北滨河路,并一直到菜户营桥那边,拐九十度的弯,成了南护城河。

  若是沿着河边溜溜腿脚,从长安街木樨地桥旁边的台阶向下,就到河边的步道上了。木樨地,字面上理解,一眼望去,遍地绿叶鲜花,这是得有多美呀。但是且慢,历史上说啊,过去皇家养马,在这里专种马草:苜蓿,因此名叫苜蓿地,现在的名字是谐音。过去不但有苜蓿草,还有白云观的菜地粮田,这里挨着玉渊潭,确实是草丰水美,如今是俱往矣了。现在这地方有全国公安系统的第一学府,邓小平题字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这里还是中国高级警官的培训基地。

  不同版本的传说信谁的

  穿过白云路桥,到滨河路南侧,一片灰墙黛瓦,就到白云观的后墙了,墙上开大门,红红蓝蓝,但那不是道观后门,是消防队的大门,门里是红红的消防车,咱探头看看就行,不宜久留,然后到正门,去观里细看。

  第一道门,那叫山门,不过买了票别着急往里走,门口处就藏着件宝贝:石猴。摸摸它,好运常在。如果不愿意费工夫找,问问工作人员,就告诉您了。观里的石猴共三只,进去以后慢慢找。摸完第一个石猴,下一个节目就是打金钱眼了,先到兑换处把现钞换成小铜钱,十块钱可换五十个。金钱眼是吊在石桥左右的两个大铜钱,小铜钱打过去,叮当、叮当……但是大多数的时候,连个叮当也听不见,因为手臭没打着。要是把小铜钱一扔,正好从大铜钱中间穿过,敲响那个钱眼中间的小铜钟,就是大幸运。不过这时候,您还应该注意,石桥上还刻着三个大字:窝风桥。

  史载:明朝时便有此桥,康熙四十五年,此桥随白云观重修扩建,后此桥被毁。现在的桥为1988年重建,所以看着非常的新。

  民国时期大作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张恨水在作品里载:此桥最早名叫捕风桥。捕风桥的传说可多了。

  传说之一:当年的道长是王道长,与丘处机邱祖二人相斗,斗法三次,王道长皆败,斗法的见证人是皇帝。最值得说的是第三次:皇后生产时,王道长打赌说是女孩,也确是如此。邱祖说是男孩,当仆人把公主抱到皇帝面前时,却变成了王子。由此,王道长把道观交给了邱祖掌管。王道长倒憋一口气,在西侧不远处修了西风寺,化气为风,专门刮走白云。白云观也不是好惹的,出手修了个窝风桥,那意思是看你西风猖狂到几时。后来又是皇上出面,说你们别斗了,西风寺改叫天宁寺吧,王道长憋气又窝风,于是远走高飞,云南去也。

  这个传说故事性强,还曲折,但一想:不对呀,邱祖是元时的,大明时期才有这座桥。而且,王道长本是道家,怎么建起佛家的寺来了?另有版本说与其斗法的不是邱祖,是唐时的王阳明。

  传说之二:想当年,白云观开始建,但是白天建夜里就刮狂风,把白天建的全刮走。道长们掐指一算,原来是旁边庙里的老和尚捣乱,把庙名改成了西风寺,查明真相,道长们也有高招,修了座窝风桥。这个传说也是几十年前,我乳臭未干时,老辈子聊斋时的说法,非常简洁地说明了窝风桥的来历。但这也与史实不符,史载:白云观建于唐开元年间,与建桥时间毫不相干。

  不过说呢,从白云观往西走,近百里,走到门头沟的大山中,有座古刹,叫做西峰寺,却不是西风寺。那里还曾经有个造林场,往山上种树。

  传说之三:窝风桥就与天宁寺无关了,与甘雨桥相关。玉渊潭水出潭流成河,过河要有桥,于是建桥,但桥下流水随季节变化,时大时小。北京的气候特点就是雨水少且集中于夏末秋初,冬春却又狂风不断,为求风调雨顺,便得甘雨桥,窝风桥。这个传说很动人,也符合邱祖敬天爱民的思想,但似乎也与史实有出入:甘雨桥名的记载始于民国,就是说以前即便有桥也无名,与窝风桥相差上百年。当年的甘雨桥,也在解放初期拆除了,现如今在观东侧河道水闸处有一桥,桥头立碑:甘雨桥。

  说完传说,接着往观里走。白云观历经千年余三百载,几毁几建,仍香火绵延,可见此处人杰地灵,神秘,悠远。观的核心之处,就是邱祖殿,邱祖长安于此,护佑一方。

  神圣之妙不可说不可说。

  请一炷香,轻轻点燃,让香气缭绕……

  一声清脆铃响,

  也是千年的穿越

  出得观来,向东走几步,沿河岸自然向南,穿过立交桥,路右边有不少胡同院落,进去吧,顺着道,向南向西,穿过几栋楼,猛见几排红砖平房,几十年房龄了,显得破败不堪,恍如进了历史。一排排看过去,有的敞门,更多的是铁锁一把,但看得出,还是有人在此居住。房子的西侧无法通行,这一片当年的居住区,算是几十年前留下的一点老痕迹吧,也似乎在说,不是所有的北京人,都住着高楼大厦。在这个地方,抬起头找一找,就能看到高耸的塔了。

  就这么穿着胡同街巷,见一条东西向的横道:天宁寺街,这就到了正门。这座古寺也是经历千年风雨,始建于472年,就是北魏时期,名光林寺,按史料记载,它比白云观还早数百年,唐代改称天王寺,经多次更变,却绝无西风寺之称。塔建于辽时的1119年,叫天王寺舍利塔。1991年维修此塔时,发现了建塔碑刻。

  天宁寺免费开放,但别急着进,山门旁有石刻:唐天王寺故址。打个卡,拍个照,这一下就穿越千年了。从树木葱郁绿叶掩映的街头,过得山门,顿时豁然开朗,一片大好光明时,会觉得有点不适应。闭眼几秒,这里就是最好观塔处。观塔不要急,先要远看,说是雄伟壮观一点不为过,从基座算起,高57米多,十三层,金阳劲射,塔影悠悠,深吸气,听到清脆铃声,如钟磬微响,是半空中风拂过,塔上风铃在摇摆。建塔时,悬挂三千六百只,风吹雨洒,已经所剩不多。能听到这穿越千年的音响,也是难得的福气了。

  走到塔身细看,精美的雕刻让人震撼。这些雕刻大半也是残存了,但是很有些历史的只言片语味道,也像是孤卷残本的记载,但透过只言片语,孤卷残本,仍能读出它的栩栩如生,就会感慨:了不得呀了不得。转着塔身,只是粗粗一看,也要半个小时左右。

  蓟城纪念柱,听说过不?这个景点不著名,但很有意境,顺着天宁寺前街走地下通道过二环,就是护城河绿化带,在护城河西侧的绿化带中,亭台与绿树相映成趣。大爷二婶三舅妈是这里的常客,年轻人从中穿插,置身其中,看得见翩翩舞姿,刀光剑影,听得到声嘶力竭,二胡萨克斯,还有蜂去蝴蝶来,情人细语低吟 ……蓟城柱就在这里,柱子是1995年建的,才30年,纪念的却是三千又四十年前北京建城,当时是蓟国。到现在是三千七十年了,读读柱上带古味的白话文,也是享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