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鲁迅“下班路线”玩个“Citywalk”

  • 来源:北京纪事
  • 关键字:路线,胡同,设计
  • 发布时间:2025-04-18 10:48

  今天不谈琉璃厂,而是专门聊聊我回家时的路线。这本是一条没有设计的胡同穿行,没承想,它却是一条颇有文化含量的“文旅路线”。路线是这样的:从琉璃厂西街西口,左转走南柳巷,走不到100米会看见“林海音故居”(原晋江会馆)——魏染胡同的邵飘萍办的“京报馆”——到菜市口经过“谭嗣同就义处”——再往南经过北半截胡同的 “谭嗣同故居”(原浏阳会馆)——再往西南就到了南半截胡同的鲁迅曾客居的“绍兴会馆”了。我把我的回家路线跟琉璃厂“漫斋”的主人高红悦讲了,她说:“李老师你走的是‘鲁迅下班回家’的路线。”

  我一查鲁迅日记,大致如此。鲁迅1912年到北京后,从教育部下班回家,时间富余的话,他一定是要逛一下琉璃厂的。当年的教育部在西单,鲁迅下班通常会从西单南大街出发,向南或步行或乘坐骡车,经宣武门外大街,到达位于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这段路程大约3里地,步行大概也就半个多小时,而他有时是故意要绕道一下琉璃厂的。

  我所走的回家路线,鲁迅一定是走过的,因为就那几条胡同。

  从琉璃厂西街的西口,左转向南是南柳巷,走不到100米,有一间大门朝西的院落,门牌是“南柳巷40号”,就是100多年前的晋江会馆,也就是“林海音故居”。晋江会馆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泉州人、水师提督万正色捐宅。会馆是一座一进四合院,北房五间,南房、东西厢房各三间。林海音一家住在40号的北房。2009年7月,故居被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建筑的主体结构保存完整,但装修改动较大,不过院内的三棵老槐树依然存在,这些槐树见证了林海音在这里的生活。

  林海音是台湾省人,1923年5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先后在多个地方居住,其中在晋江会馆居住的时间最长,从1931年到1948年,达17年之久。在这儿,林海音开始了一个北京小姑娘的生活,她开始穿打了皮头儿的布鞋,开始喝豆汁儿,开始吃涮羊肉,也开始上师大附小一年级。清早,扎紧了狗尾巴一般的小黄辫子,斜背着书包,沐浴着晨曦去上学,是多么地快乐、兴奋和温暖……也开始了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外边的世界。

  参观完林海音故居后,往南走穿过西草场东口就进入魏染胡同,30号、32号是著名报人邵飘萍创办《京报》的办公地旧址。“京报馆”是一座二层小楼,位置居于魏染胡同中段,临街立面用西洋式砖壁装饰。小楼后面是两进四合院,一进正房和厢房均为三间,二进正房五间,厢房各一间,布局紧凑。二层有三间办公室,分别是邵飘萍的社长办公室、《京报》编辑部和总经理吴定九的办公室。“京报馆”始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至今100多年了。2018年,完成腾退工作,2021年6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同年的3月27日,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现在成为红色报业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观完“京报馆”,从魏染胡同南口出来,就是骡马市大街,右拐往西就是菜市口了。菜市口,顾名思义,这里是进行蔬菜交易的场所,但它的出名,却是因为这里曾经是清朝的刑场,著名的“戊戌六君子就义处”就在这里。我们小的时候,菜市口是丁字路口,直到1999年才打通的。那么哪一段算是“菜市口”呢?据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资料:在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西口地方,东自铁门南口外起,西至丞相胡同(注:后更名菜市口胡同)北口外止,就是菜市口。简言之,宣外大街南口至铁门胡同,这一段就是菜市口。

  从菜市口十字路口南行,是拓宽了的菜市口南大街,原来的北半截胡同大部分没有了,还有一点“残余”,就是露出来的浏阳会馆所在地——“谭嗣同故居”。谭嗣同出生在宣南烂漫胡同,因为是湖南浏阳人,所以后来就搬到北半截胡同浏阳会馆去住。浏阳会馆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坐西朝东,由前后3个相连的院子组成,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住在前院5间正房的北边套间里,自题“莽苍苍斋”和“怀旧雨轩”。戊戌政变失败后,谭嗣同本来是有足够时间离开的,且京城勇士大刀王五要保着他脱险,但是谭嗣同摇摇头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几天后的9月25日,步军统领衙门将谭嗣同逮捕。最终以侠士勇敢之风,慷慨赴死,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有血性的志士。

  南半截胡同与北半截胡同并不是笔直对着的,而是像个“拐棒”,要朝西南方向走一小段。我们要去的绍兴会馆,就位于南半截胡同7号。绍兴会馆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由浙江籍著名学者章学诚创建,原名“山阴会稽两邑会馆”,简称“山会邑馆”。宣统年间,山阴、会稽两县合为绍兴县,会馆遂改名绍兴会馆。绍兴会馆在南半截胡同的偏北段,大门向东开,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魏龙常题写的“绍兴会馆”匾额。会馆虽门面不大,但其中规模不小,大小房屋有84间。会馆前厅称仰蕺堂,供奉着绍兴人引以为自豪的先贤牌位;后厅称晞贤阁,供奉着文昌魁星。它的名声大噪与鲁迅分不开。

  鲁迅初进绍兴会馆时居住在藤花馆西房。藤花馆是因院内有座藤萝架而得名。半年后鲁迅“移入院中南向小舍”。后来因院中邻居经常半夜喧哗,吵得人不能安眠,遂于1916年5月6日“以避喧移入补树书屋住”。这补树书屋在会馆南边的两个院子的里进。一进大门的过厅,右手的门里就是第一进的一个大院子。北京房屋在城外的与城内构造大不相同,城里都是“四合房”,城外却是南方式的,一个院子普通只是上下两排,“从南边过道进去,是为第二进的院子”。补树书屋便是在这二进院的西头。

  鲁迅自1912年5月6日住进绍兴会馆,一直居住到1919年11月21日与周作人一家一同迁入八道湾新居,在这里居住了7年半的时间。这是鲁迅自从离开绍兴老家到逝世为止,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地方。在这里,鲁迅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等著名小说,以及多篇重要杂文和译作。鲁迅在绍兴会馆的生活十分俭朴。会馆中不供应伙食,先生白天到教育部上班,中午就在教育部附近的饭铺吃包饭,晚饭有时托会馆长班的儿子代办,有时就与几个朋友到北半截胡同的广和居去吃。

  说到广和居,再饶舌两句,它曾经是老北京的“八大居”之一,它相当于鲁迅先生的“食堂”。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先生不仅曾“夜饮于广和居”,而且仅一年内便至此20多次。上世纪30年代,广和居迁址西长安街改名广和饭庄,其几种名菜移至西四同和居,北半截儿旧址则成了京剧名家金少山的故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