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天文学——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清明

  文/ 宋媛媛 图/ 老 无

  清明

  [唐]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在清明所作的诗,此时

  杜甫已步入晚年。诗的前两句写因在外漂泊,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右臂枯瘦无力,一只耳朵也失聪了,悲从中来,他默默垂泪。中间两句展现了唐朝人过清明的习俗,虽然人们在不同的地方漂泊,可是到了清明节,像蹴鞠、荡秋千、用青枫取新火等习俗,在各地都是相同的。最后两句描写了诗人身在外却心系朝廷,看到春去春来的洞庭湖上那茫茫的白苹,感到心中惆怅。

  诗人借清明节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境。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古代,每到清明节,人们会开展很多活动,不仅有诗中描写的蹴鞠、荡秋千、取火等,还有扫墓、踏青等。你是不是已经发现了,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的寒食节也有相同的习俗?

  也许是这两个节日的日期非常接近的缘故,古时候连假期都连在一起了。唐朝就规定了寒食到清明的假期,《唐会要•

  卷八十二• 休假》中有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看来,唐朝的清明节假期可比我们现在的天数多。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逐渐上升,渐渐取代了寒食节。

  清明节在哪一天?

  你知道清明节在哪一天吗?如果你翻看年历,会发现每年清明节的日期不是固定的,有时是4 月4 日, 有时是4 月5 日…… 但基本在4 月4 日至6 日之间。为何清明节的日期不固定呢?不仅清明节的日期不固定,二十四节气的日期都是不固定的,这其实和太阳的位置有关。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地球上的我们却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反而观察到太阳在运动。太阳相对于恒星背景的位置每天在变化,一年为一个周期,这一年走过的路线被称为黄道。黄道一圈是360°,被平分成24 份,每一份是15°。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太阳在黄道上每走过15°就是一个节气。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的,所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不是匀速的,在近日点会快一些,在远日点会慢一些。此外地球公转一周大约是365 天5 小时48 分46 秒,地球自转一周大约是23 小时56 分4 秒,这些都不是整数。上述情况造成每个节气不可能正好是15 天,有的时候多跨一天,有的时候少跨一天,节气的日期也就不固定了。在冬至前后,地球在近日点附近,运动速度快,每个节气有14 天多;夏至前后,地球在远日点附近,运动速度慢,每个节气有16 天多。清明算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兼具节日与节气内涵的节日了,也算是其中有比较固定的公历日期的节日。

  清明的美丽风物

  古代历书中有“时节气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六个节气为一个季节,四季也称四时,四时为一岁。一岁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我国历法的重要组成,是古人长期观察、从生活实践中总结的规律。

  清明分三候,五天为一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rú),三候虹始见。”这是古人观察草木鸟兽的变化得来的经验。桐指白桐花,清明第一个五天,白桐花开。鴽指鹌鹑类的小鸟,清明第二个五天,喜阴的田鼠躲回洞里,鴽开始活跃。清明第三个五天,雨水变多,雨后开始能见到彩虹了。

  清明是春耕春种的繁忙时节,民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历书》记载:“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杨柳依依,百花盛开,北方地区绿意渐浓,玉兰、海棠、梨花、杏花等竞相绽放,也正是踏青访春的好时节。不仅地上有美丽的风物,清明前后,夜晚的天空上也有迷人的景色等你观赏。过清明节,别忘了抬头找一找著名的春季大曲线和春季大三角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