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鹏翔
在上一期我们讲过的降雨形成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无论是中纬度地区的柏杰龙过程,还是热带地区的碰并过程,都需要充足的水汽。有了充足的水汽,空气中才会形成云,而形成云,才能形成降水。陆地上的水汽一般都比较少。那这些水汽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先看一看世界地图吧。
首先,我们往中国的东边看,你有没有发现大片的蓝色呢?中国的东边既有属于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更有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在我国南边,还有辽阔的印度洋。海洋中什么最多?自然是水呀。这么多的水,水汽自然是非常充足的。问题是这么多的水汽怎样才能来到我国的上空呢?
你知不知道有一种风叫作季风?季风是一种由于海洋和陆地温度不同而产生的、会随着季节而改变风向的风。我们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所以季风会非常明显。冬天的时候,亚洲的大陆(尤其是北部地区)比东边的太平洋更冷,这时候陆地上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高压区域。于是,风就像河流一样从气压高的陆地吹向气压相对更低的海洋;夏季的时候,陆地升温更快,于是海洋的温度变得低于陆地,从而在海洋中形成高压区域,这时候的风便会从海洋吹向陆地。正是这股从海洋吹来的夏季的季风,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水汽。
这个夏季风很调皮。首先,由于有一个叫作地转偏向力的力量,夏季风不是从我国的正东方吹向正西方,而是会转个弯,从我国的东南方吹向西北方。换句话说,夏季风每年是先到我国的南方,再到北方地区。其次,要想带来充足的水汽,需要夏季风很强劲,但是,季风可不是你想让它变强就变强的,它会随着陆地和海洋的温差一点点变强。温差越大,季风越强。
每年的春天,陆地上开始转暖,带着水汽的暖暖的夏季风首先会从海上来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这时候的夏季风还是一个“弱弱的孩子”,而陆地上的冷空气也是强弩之末。
不太强的冷空气和同样不太强的夏季风会在东南地区互不相让,夏季风带来的水汽遇到冷气团后开始形成降水。因为冷、暖气团谁也不让谁,谁也离不开这里,于是这雨就得淅淅沥沥下好长时间,成为东南地区的梅雨季节。
春天正是播种的季节,经历了一冬天严寒的小苗也等着返青,正是需要大量降水的时候。春天气温升高了,土壤中的水分也开始大量蒸发,但是夏季风还在南方和冷气团缠斗呢,导致北方经常是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丝降雨,所以才有了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直到七八月份,夏季到来,夏季风才会带着水汽姗姗来迟,在炎热的夏季给我们带来一阵阵降水。这时候的夏季风已经很强劲了,带来的水汽也十分充足,所以夏天不但会有降雨,很多时候还是瓢泼大雨。
古诗词中的各种雨
古诗词中,关于雨的名句有很多。曾有人统计过,《全唐诗》中含“雨”的诗句有5628 处,《全宋诗》中“雨”出现了9615 次,《全宋词》中“雨”出现 了3359 次。而且,古诗词中写雨用的词还都特别美。我们在天气预报中听到的是小雨、中雨、大雨、雷阵雨这种有明确指示雨量或者降雨形式的名词,但是古诗词中对雨的描写,不仅带有时间、雨量、季节、意境等,还常常表达作者的情绪,比如朝雨、暮雨、夜雨、骤雨、疏雨、细雨、微雨、烟雨、风雨、雷雨、山雨、江雨、春雨、秋雨、寒雨、残雨、芭蕉雨、梧桐雨、杏花雨、梨花雨……你把这些词语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一定会给你的作文添色不少呢!
古诗词中的雨不但有美好的意境,还含有很多科学道理。比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实杜甫在诗中描述了一次春季小雨的降雨过程。一场小雨能在春旱严重的时候落下,自然是“好雨”。春天的时候,空气中的水汽并不充足,这时候缓缓而来的风能帮助这个地方补充空气中的水汽,同时,晚上气温降低也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形成降水。只是这股春风并不强大,带来的水汽也并不多,因此只能是“润物细无声”了。
再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中植被丰富、空气湿润,水汽充足,缺乏的恐怕只是能够让水汽凝结的一股冷空气了。而恰好在晚上,这股冷空气来了。于是空寂的山中下了一场小雨。下完雨的山谷被冷空气充满,气温迅速下降,所以才有了秋天的感觉。低温让空气中的水汽无法蒸发到上空形成云彩,所以才有了后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你看,在这些大文豪的笔下,春雨、秋雨不仅有别样的情致,还富有科学知识。再去读这些传世的诗篇时,你是不是有了别样的感受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