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过一生(下)

  • 来源:艺术启蒙
  • 关键字:凡人,资产,阶级
  • 发布时间:2025-05-09 19:19

  艰辛劳工

  十九世纪下半叶,一群充满善意与良知的现实主义画家,不仅让上流社会人士眼中所谓的“下等人”成为画面的主角,并且用大人物才配“享用”的巨幅尺寸来展现。这些举动对于当时的上流社会人士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冒犯。然而,画家们更为严重的“冒犯”在于他们对现实不做丝毫掩饰和美化。当底层劳工的苦难被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时,那些惯于粉饰太平的资产阶级再也无法坐视不理。他们就曾对库尔贝的《采石工人》大加诋毁,称其“粗俗下贱”。

  《采石工人》是库尔贝在目睹了劳工劳作场面后创作完成的。画面中,一老一少两个采石工人正在埋头苦干,他们仿佛陷入了永无止境的辛苦劳作中。他们身后那黑压压的土坡是如此沉重,像黑色的罩子,压得他们直不起身来。至于右上方那一角小小的蓝天,显得那样遥远而逼仄。两个采石工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他们或许是父子,或许是工友。少年穿着更为褴褛,还蹬着一双巨大且极不合脚的鞋子,这些大概都来自他的父辈。正是这些对细节的倾力描绘,赋予了这幅画更多的批判意味和更深沉的力量。

  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同样是实录而非虚构。列宾说他第一次看到这些拉纤的贫民时,那绝望的场景便再也无法从他的脑海中抹去。于是,他花费了整整三年的时间,从写生、构思到草创,直至最终完稿,倾注了无尽的心血与情感。

  列宾采用了巨幅的横构图,从视觉上营造出一种压迫感。画中的纤夫们肤色黢黑、衣衫褴褛,长时间的重压让他们的眼神变得空洞而绝望,背脊再也无法挺直。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画面中除了这十一个纤夫,背后的天空、阳光、河水和船只的色彩都很亮,它们仿佛与这十一个人处于完全不同的世界。

  面对这样的作品,我们总会格外震撼。这份震撼与其说源自画家那超凡脱俗的技艺,倒不如说是因为画家成功地唤醒了每个人内心的善良和悲悯。

  辛勤妇女

  还有一群劳动者同样不该被遗忘——做家务的妇女。还好有敏锐细腻的画家维米尔,他在画布上为这些努力经营生活却总被视而不见的女性留出了她们应有的空间。维米尔仔细描画着妇女们的一举一动,倒牛奶、缝花边、持天平、拿水壶,或者只是扶着头打个盹儿……她们认真地、舒缓地甚至不乏庄严地进行着每一个动作,于是每一个平凡朴素的日子也因为她们而变得闪闪发光。

  娱乐艺人

  即使生活再艰辛,人们也不会放弃寻找欢乐。于是,那些流浪艺人,尤其是专职为人们带来欢乐的小丑便常常出现在画里。

  十七世纪巴洛克画家哈尔斯的《弹曼陀铃的小丑》与十八世纪洛可可画家华托的《小丑吉尔》都是名作。画中正在演奏的小丑看起来幽默机灵,欢乐的气息仿佛要冲破画框;而另一位站立的小丑脸上那窘迫无助的神情则让我们深切体察到欢笑背后的辛酸。

  到了十九世纪后期,城市的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巴黎最著名的歌舞表演厅——红磨坊里,画家劳特累克让晃荡的美酒与旋动的裙摆在画布上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将巴黎夜色的璀璨推向了极致。

  在巴黎,还有一种更“高雅”的表演,那就是芭蕾舞。德加不厌其烦地用画笔定格芭蕾舞者的身影,让这些舞台上的花朵永开不败。我们可以从德加那些略显“匆忙”的画作中感受到他创作的“辛苦”。因为舞者的动作实在太快了,而德加必须比她们更快,以至于他似乎来不及仔细“取景”,仿佛随手拿相机对着舞台一通抓拍,也不管画面上的舞者们是不是缺了半边身体或是少了一个脚尖。德加来不及调色,甚至连挤油彩的时间都没有,所以他常用色粉画画。色粉的颜色艳丽饱满,笔触轻柔,恰好符合芭蕾舞者的特点。

  无名丰碑

  还有一类人,他们虽然只是无数普通百姓中的一员,但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他们以非凡的勇气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捍卫真理,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彰显人性的高贵。他们是无畏的起义者、坚忍的革命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能留下姓名,但画家们满怀着敬仰之情,将他们的形象进行高度综合与提炼,使之成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乃至一种精神的象征。

  这类作品常常与国家的历史紧密相关。比如西班牙民众在1808年反抗法国侵略的起义就被记录在《1808年5月3日的枪杀》中;而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的浪潮则被定格在《自由引导人民》这一巨幅杰作里。这两位画家都是事件的见证者,西班牙的戈雅刻画了牺牲者的壮烈,法国的德拉克洛瓦则展现了奋进者的英勇。虽然两幅画的内容不同,但画家们都饱含深情地表达着对革命者的赞美和敬意,有了这种情感转化,作品才呈现出排山倒海、震撼人心的气势。

  英勇捐躯的人是英雄,百折不挠的人同样也是。列宾的《意外归来》表现了一位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亚的革命者突然回家的场景。从家人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他还能活着回来。这位革命者脸颊瘦削、衣衫褴褛,但他目光坚毅,身上散发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纯真孩童

  除了这些“埋头苦干的人”“敢打硬仗的人”“为民请命的人”,世间还有一群可爱的“小精灵”,艺术的世界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纯真与美好。

  没错,孩子们总是格外可爱,无论做什么都显得那样适宜入画。当然,如果他们愿意安安静静地读书,画家就更喜爱了。所以,无数画家都画过孩子们读书的场景。

  事实上,只要是我们能想到的人,艺术家都未曾忽视。因为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普通百姓汇成了历史的洪流,构成了世间的绚烂,所以他们都值得在艺术世界里留下不朽的身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