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好丽 绘/李 鹏
对于很多中国古代文人而言,“学而优则仕”是人生终极目标。然而官场风云变幻,仕途失意也是难免的,更有不幸者,难逃贬谪,心中郁结。宋朝诗人方岳有诗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许多诗人会用诗歌表达心中不快,所谓“不平则鸣”。好在多数被贬的文人即便一时消沉,最终也会抵达旷达之境。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处世智慧吧。
寄情山水柳宗元
柳宗元出身名门望族,二十一岁高中进士,三十二岁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仕途得志。但随着改革失败,柳宗元于永贞元年(805)被贬至湖南永州,一待就是十年。官方不会给“罪臣”提供住所,所以柳宗元一家老幼到达永州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住宿。百般努力之下,他也只能寄居龙兴寺,即便后来移居法华寺,也没能改变居处逼仄的处境。
当时,柳宗元的政治生命已是穷途末路,他的心头时时笼罩着阴云,“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写的正是他这个时期的心境。但柳宗元并没有沉溺于痛苦之中,而是积极改善居住条件,通过游历山水纾解精神上的苦闷。
溪居(节选)
[唐]柳宗元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元和五年(810),是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个年头儿,他的姨父崔敏来到永州担任刺史。在崔敏的关照下,柳宗元在冉溪畔买地建宅,并将冉溪改名为愚溪,《溪居》就作于这一时期。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长久被官场束缚不得自由的愤懑,但也正因贬谪至此,他才能与种菜的老农为邻,从清晨到傍晚,都有自然美景相伴。这般清净自在的生活,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给予他的最温柔的慰藉。
苏轼自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他被贬的地方越来越远。那么苏轼是如何排解心中忧虑的呢?除了钻研老庄哲学、遍和陶诗、参禅悟道,他还从美食中寻求慰藉。“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生活困顿,却能苦中作乐,还写下《猪肉颂》。
猪肉颂(节选)
[北宋]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又如他用大麦加小豆做饭,和妻子戏称为“新样二红饭”,粗粮也变得不再那么难以下咽。在另一首诗中,他写“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意思是从饮食到人生,都是一样的道理,世间并无绝对的美味,真正的美好往往从磨难中历练而来。
实现精神超越的黄庭坚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意欲改革,起用新党,黄庭坚的命运也随着北宋的“新旧党争”起起落落。因为写了一篇《荆南承天院记》,他遭人毁谤,被贬到了广西宜州。当时的宜州荒僻萧索,正所谓“避愁愁已知人处”。黄庭坚却并没有陷于忧愤积郁之中,他以画寄情,参禅悟道,寻求精神上的超越。其间还结识了诗僧仲仁,“雅闻花光能画梅,更乞一枝洗烦恼”“故人相见各贫病,且可烹茶当酒肴”,友谊为他带来了难得的慰藉。在中秋夜,他回忆起当年与禅师黄龙清参禅的场景,写下《寄黄龙清老三首》,其三云:
骑驴觅驴但可笑,非马喻马亦成痴。
一天月色为谁好,二老风流只自知。
“骑驴觅驴”“非马喻马”的典故分别出自《景德传灯录》和《庄子》,骑驴找驴是可笑的,以非马喻真马是愚昧的。黄庭坚将庄子哲学与禅宗结合,显现出对人生的顿悟,心灵由此得到超脱平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若我们能像古人一样找寻良方,适时开解自己,便可以从烦恼中“脱身”,与烦恼说拜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