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痛苦打败——爱德华·蒙克

  • 来源:艺术启蒙
  • 关键字:痛苦,蒙克,画作
  • 发布时间:2025-05-09 19:22

  文/纸 月 图/李 鹏

  本期,《谁是艺术家》栏目从“家喻户晓”的作品《呐喊》说起,不是鲁迅先生的《呐喊》,而是爱德华·蒙克的画作《呐喊》。

  讲述蒙克的生平之前,先说结论:他一生最著名的作品,大多数都如《呐喊》一般,浓郁的色彩、变形的线条、扭曲的表情,似乎充满“负能量”。

  带着这样的“心理准备”,我们先来看看蒙克的童年吧。

  被“吓大”的孩子

  1863年,蒙克在挪威雷登出生,五岁时他的母亲便因肺结核去世,从此他和几个兄弟姐妹与父亲相依为命。然而,不幸再一次降临这个家庭——蒙克的姐姐也患上肺结核早早离世了。

  蒙克的父亲是医生,但他并不重视科学,而是笃信宗教。自夫人去世,他就常常给孩子们讲宗教故事,还专挑那些与死亡、黑暗、恶魔有关的情节来吓唬孩子们。小蒙克就是听着各种恐怖故事长大的。现在看来,蒙克的父亲大概率患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疾病,但究竟真相如何,我们无从得知。更不幸的是,这些不良情绪“传染”给了孩子们,蒙克的妹妹在很小的时候就精神失常了,而蒙克本人也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

  在各种精神压力下,再加上天天被父亲恐吓,蒙克逐渐成了一个体弱多病、情感闭塞、性格多疑的少年。他中学念的是工程学,但因为体弱中断了学业;他是个“社恐”,不愿跟人交际,所以也没有像父亲那样,当上医生或牧师,而是选择了走艺术这条路。

  1881年,蒙克考进了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恩师——克里斯蒂安·克罗格。

  在克罗格的指导下,蒙克了解了欧洲的艺术史,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现实主义画派的发展。毕竟,克罗格本人就推崇现实主义,他既是作家又是画家,他不喜欢宗教题材,也不喜欢给王公贵族绘制肖像,而是更愿意从民间取材,为底层人民画像,去表现那些真实的、残酷的、更能触动心灵的事物。

  蒙克深受克罗格影响,跟老师画了一幅同题作品——《病中的女孩》。

  如果你是“写实派”,大概会觉得克罗格的作品更棒,因为它逼真得像照片一样。而蒙克笔下生病的女孩,面部模糊,线条粗糙,用当时很多评论家的话来说:他只画了个草稿就拿出来给人看了。

  但身为老师的克罗格并不这么想,他鼓励蒙克大胆表达自我。毕竟还原某个场景很简单,磨炼画功就可以了,但充分展现内心情感,并非人人可为。而蒙克这个精神世界与众不同的学生,拥有“画出情感”的特殊能力。

  这幅画里,蒙克画了自己生病的姐姐,还有照顾姐姐的姨妈。姨妈垂头的样子,暗示了姐姐已病入膏肓,姐姐的面部虽然模糊不清,却能看到她空洞的目光和绝望的神情。无须更多细节的描摹,对观者来说,看到她的第一眼,心中瞬间溢满疼惜。

  发现另一个自己

  蒙克这种朦胧的画法,让人不禁联想到以莫奈的《日出》为代表的“印象派”作品。没错,接下来的几年,蒙克数次前往巴黎求学,他亲眼见到了莫奈和毕沙罗的画,忍不住模仿起他们的笔法。但他更欣赏凡·高那种强烈的色彩,那种从画中透露出的疯狂和孤独,让蒙克仿佛看到了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 凡·高与蒙克是同时代的画家

  ◎ 蒙克部分代表作品

  于是,蒙克越来越多地使用明亮的颜色,线条也越来越粗犷、随性。他与他的“知音”凡·高一样,精神状况也不够稳定,时而狂躁,时而低落。童年的经历让他变得胆怯,不愿与人倾诉,于是,他便把所有感受都宣泄在画布上。他不开心时就画画,而他的画中传达出的寂寞、忧愁、痛苦……全是自己真实的感受。

  蒙克曾和两个朋友在奥斯陆峡湾散步。那天傍晚,漫天云霞被染成红色,蔚为壮观。但他又累又饿,并没有力气欣赏美景。他在一座桥上停下脚步,和另外两人渐渐拉开了距离。突然间,他感到无比焦虑,极度恐惧之下,一阵撕心裂肺的叫喊声传来——那是他脑海里的声音,他不禁颤抖地扭曲着身体。

  《呐喊》就这样诞生了。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呐喊》能成为世界名画呢?尽管这只是蒙克因疲劳而引发耳鸣的一次经历记录,但这个场景给了蒙克不一样的灵感,他曾重绘过多次,画中的天空和海面逐渐扭曲,画中的自己也从写实逐渐变得抽象,最后仿佛“不成人形”。

  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工业迅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战争频繁爆发,导致很多人流离失所,失去了目标和希望,对未来充满不安。在蒙克心里,这个捂着耳朵惊恐万分的人只是自己的写照,然而实际上,他画出了许多人最真实的感受。忧思惊惧是人类共通的情感,直到今天,很多人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依然会感慨一句:“这画的不就是我吗?!”

  有一天,蒙克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要把自己治愈。他开始频繁地找心理医生看病,甚至动用了相当“极端”的“电击疗法”,然而,他并没有彻底好起来。

  晚年的蒙克试着创作了一些主题明朗的画作,但画来画去,人们还是只能从中读出悲伤和忧郁。直到他为奥斯陆大学礼堂绘制的壁画《太阳》问世,人们才意识到他的作品如此具有生命力和冲击力。

  蒙克的一生被精神疾病折磨,内心充斥着孤独与绝望,但他又是坚韧的,他选择正视自己的疾病,敢于用画笔表现痛苦,试图从中寻找出路。可以说,他从未被痛苦打败,否则,又怎么能画出如此耀眼的光芒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