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钢琴演奏特点初探

  •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
  • 关键字:贝多芬,演奏,奏鸣曲
  • 发布时间:2025-06-07 14:30

  刘文苑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二)

  摘要:贝多芬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地位比较突出,不仅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创作大量作品,还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促进钢琴、和声等不同领域的全面改革,其作品风格独特,对音乐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798年创作的《c小调“悲怆”奏鸣曲》,是其创作中最重要的代表作。本论文共有两个章节,第一章节介绍贝多芬的身世背景、钢琴奏鸣曲及钢琴奏鸣曲早期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二章节对其演奏风格中的八度、装饰音、踏板等进行了探析,到底运用了哪些技巧手法,如何在演奏此曲的过程中更轻松更完美。

  关键词:贝多芬;演奏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简介

  1.1贝多芬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时间是1770.12.16,去世时间是1827.3.26,他的父母是普普通通的德国人,从小深受父亲的严厉教导,属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一个著名音乐剧、弹奏家,后人将其称作为“交响乐之父”、“乐圣”等。师从海顿、莫扎特等人学习作曲并得到肯定。但是,贝多芬的音乐之路并不顺利,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和坎坷,比如贝多芬恰恰遭遇了双耳失聪的痛苦经历,耳朵对于音乐家来说尤其的重要,可想而知对贝多芬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一直在与命运抗争,始终在进行着音乐创作,并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就。贝多芬在歌剧、奏鸣曲、交响乐方面的成就最广为人知,比如他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热情》等,交响曲《田园》、《命运》、《英雄》、《合唱》等,序曲《埃格蒙特》、歌

  剧《费得里奥》等,其作品风格多样,备受后人的推崇,是国际上最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学家。

  1.2钢琴奏鸣曲简介

  在贝多芬所创作的各种音乐体裁作品中,针对钢琴家与弹奏家而言,32首奏鸣曲拥有着独特

  的内涵。巴赫的2卷《平均律钢琴曲集》被业内人士尊称为“旧约圣经”,但是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则被业内人士尊称为“新约圣经”,由此来看,它在钢琴音乐6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

  贝多芬生在17世纪中,此时的欧洲文化发展钢琴奏鸣曲的风格已经设立,他的奏鸣曲在创作的过程中,划分成三个阶段:初期是由1795-1801年之间编作的13首奏鸣曲;中期是从1801-1814年期间创作了14首奏鸣曲;晚期是从1816-1822年期间创作了5首奏鸣曲。其作品兼有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双重特则,并且其初期的作品保留着古典主义奏鸣曲的特点,而在中后期对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逐渐显示出了对浪漫主义音乐的过度倾向。贝多芬还融入了那个年代的所有四重奏、交响乐等载体对其实施创新与改革,他不仅增强了节奏感,还使音乐的主体部分与副部分形成了音乐上鲜明的对比,突显音乐的主体部分旋律,使音乐旋律变得多变万化,让听众有听觉上的享受体验,打破了传统音乐的创作形式和音乐欣赏性,使音乐每一部分既独立又有联系。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曲式方面,有三大部,相继包括三个构成要素,即:呈示部、展开部、重现部。对于呈示部来说,则将本乐章的主题给予提炼,一般有两个,能够彰显出对比特征;对于展示部而言,通过前者的2个主题增添大量的全新的旋律;对于再现部来说,则将主题副题进行反复呈现。对于贝多芬而言,其在应用不同风格曲式方面,包括五个部分,即:奏鸣式、复三部式、回旋奏鸣式、回旋式、变奏式等,均融入了各个阶段的海顿、莫扎特等人的一些独特创新特色。一般而言,贝多芬的奏鸣曲包括3-4个乐章,全部创设一个曲目,并且还包括四大内容,一是以快板曲目为核心,多见于奏鸣曲;二是以慢版曲目为主导,包括变奏曲目、复三部曲等;三是以小步舞曲为主导,包括复三步曲式;四是以快板或急板为主导,包括奏鸣曲,通常来说,也包括回旋曲等。并且,贝多芬的奏鸣曲对第四曲目给予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在“小步舞曲”中,将其改编成谐虐曲,改变了固有的第四部分的固定形式,使奏鸣曲的弹奏变得更加趣味、灵活等。这些创新之处,为后世从事音乐创作带来了不错的借鉴。

  对于贝多芬32首奏鸣曲来说,涉及到他最具有生命力的内容,由此能够照射出他的情感,利用这一形式能够直接彰显出对社会、时代的了解。贝多芬的作品能够更客观地体现出巴洛克年代和维也纳古典乐派年代欧美国家的音乐创作风格与特色,促使钢琴奏鸣曲更具备较强的戏剧性、广泛性等,由此能够更深刻地展示出贝多芬独特的创作才华,更具备一定深刻内涵的创作技能。若要更专业地弹奏相关曲目,不但要对奏鸣曲的整体结构进行全面掌握,而且还需要了解其创作风格、表达情感等。可以初步对莫扎特的奏鸣曲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再深入研究练习一些复杂的曲目和音乐样式,明确音乐曲式中的内容和演奏技巧,注重音乐表现力,这样下去,对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有着极大的帮助,能够更好的演绎其音乐风格。贝多芬用自己毕生的创作激情为古典主义画上了完整的句号,也同时为浪漫主义音乐创作开拓了新的天地。

  1.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期创作的艺术风格

  贝多芬总计创作了32首奏鸣曲,其创作时间集中在1792-1800年之间,这时候正好欧洲处在十分动荡的年代,古典音乐开始朝向热情、绚丽的方向发展,当时的贝多芬才二十多岁,此时正处于他早期的创作阶段。当时的贝多芬还在德国波恩定居,在作品创作方面,依旧处于启蒙期,尽管此时并非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顶峰期,其有名的作品并非此时创作的,不过其创作的作品获得不错的成效。在他初期的创作中,与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的指导有着直接的相关性,他效仿海顿、莫扎特等在旋律、内容等方面的广阔与饱满,同时在传统音乐曲式创作的基础上,寻求对自己的突破和个人风格的探索,加入了很多个人的主观意识进行创作,加上对音乐创作的热爱和极高的天赋,渐渐和声上的变化变得更加丰富,弹奏的力度有了较高的起伏,有着强烈的音乐感染力,能深刻感受到贝多芬追求自由、博爱的崇高理想。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音乐创作通常采取了四个乐章的结构,而不是古典主义时期所采用的三个乐章结构形式。例如:《C大调奏鸣曲》是一首由四个乐章组成的完整奏鸣曲作品,并且这种创作形式在18世纪中极为少见,但是后来贝多芬通过不断的音乐实践和思考,最终确立了三个乐章为结构的奏鸣曲,例如这一时期的著名曲目《c小调“悲怆”奏鸣曲》,该作品为贝多芬本人亲自赋予标题的奏鸣曲,其包括三个乐章,一是磅礴的奏鸣曲式;二是如歌似的慢板;三是乐章的回旋奏鸣曲式。此作品在创作时贝多芬正处于严重耳疾之时,因此,贝多芬想向命运发出挑战,乐曲中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风格表现具有朝气,技巧也十分华丽,体现了贝多芬心中的悲愤气概,是至今为止最为经典的传世音乐作品之一,为贝多芬后期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影响深刻,同时也奠定了他的音乐地位和个人风格。

  2《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演奏特点

  2.1力度的多变及协调

  贝多芬奏鸣曲中的力度变化多样、夸张,比如ppp、pp、p、mf及fff等,但多以强音为主,与弱音交替进行形成鲜明的对比,使音乐效果富有张力、起伏及戏剧性。在贝多芬奏鸣曲识谱及弹奏过程中,手指力度的变化需与乐谱中所记录的不同类型的强度符号严格一致,这是演奏者在音乐演奏中需注意的一点。

  以《c小调“悲怆”奏鸣曲》为例,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第一乐章中,存在以相同材料编创而成的乐句片段,其中因为力度变化的差异性,构成了完全不同的性质。在引子部分第五小节处,以p为开头,后面的ff与p交替出现,形成鲜明对比,音量也逐渐推进,极具起伏性,并达到主题的高潮,进而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在贝多芬奏鸣曲之中,演奏的力度是随着音符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而变化的,当指尖触碰琴键演奏的那一刻开始,便是汇集了作曲家及演奏家的所有内心情感、音乐理解与修养,搭配上肢体的活动,脑袋对手指力度的有意识地掌控,努力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传递到音乐当中去,领悟作品之真谛,用合适的技巧给予展现

  2.2装饰音的演奏技巧

  装饰音分为短倚音、长倚音、颤音及波音。在《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弹奏者在演奏波音时,注意把力量传输给手指指尖来弹奏,切记僵硬死板地演奏每一个音,应该保持低抬指的姿势去演奏,放松身体,感受装饰音中的惬意感,小音符演奏得干脆利落,切记拖拉。

  2.3对音色及乐句的理解和处理

  第一乐章是热情奔放又带有悲伤的矛盾情绪,开头缓慢的引子与后边的快速片段形成强烈地对比感,在速度、节奏方面也是如此。演奏者应该深入研究情感和速度力度变化之后进行弹奏,这种手法其实是贝多芬对音乐作曲界的一种创新,表达出作者心中矛盾的心理变化,理想与希望破灭,渴望美好的现实,突出“悲怆”的情绪。该曲引子部分是庄重又严肃的灵魂,表现出作者心中的纠结,而在引子结束时,又以一连串的快速半音逐渐向高音推进,为后面片段做了恰当的铺垫。结束部引子又再次重复,充满了叹息,让听者回味无穷,表达了作者渴望幸福生活却又无法满足的思想情感。最后音乐力度逐步增强,以强有力的状态结束本乐章。

  2.4音乐与踏板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踏板在钢琴演奏中被誉为乐曲的灵魂,而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经常会使用到踏板演奏,这依旧属于贝多芬作品的一个关键构成要素。在贝多芬作品中,大部分呈现的是一种热情高涨的情感变化,给人一种较强的穿透性,同时在分析贝多芬作品期间,我们能够发现弹奏的时候一般选择的是布罗德伍牌的钢琴,因为这个牌子的钢琴不会因为你的力度过大而不会有断裂的情况发生,能够完美充分地展示贝多芬在演奏钢琴曲时候的指尖力度。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中对音乐的要求很高,有时候需要踏板与音符的结合才能体现其中应该有的感觉和情感,比如曲谱中有一连串的音符跑动时,需要使用踏板让其更加连贯,这样音色肯定跟不踩踏板有区别,但是要注意踏板不要踩满,而是踩四分之一二就足以,这样才能更加完美德呈现音乐作品音色的纯净和恰到好处的和声效果。还有在大篇幅的音乐片段中,需要使用踏板来突显旋律的换气,是其中的音乐旋律线更加的清晰和连贯,就跟肖邦的观点一样,认为“踏板是钢琴的呼吸”。并且值得注意,在演奏过程中,应该通过及时变换踏板来使弹奏连贯自然,避免因踩踏板而使乐曲断裂的情况发生,从而影响整体效果。所以,在音乐的创作和弹奏中,踏板必不可好,需要我们演奏者完美使用和控制好踏板来表现奏鸣曲的音乐特色,传达给听众完美动听的情感。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创作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时代发展进步下的产物,通过对贝多芬奏鸣曲的背景分析、演奏技法、情感发展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能够对演奏者弹奏好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同时贝多芬奏鸣曲中具有极其典型的古典主义艺术创作特点,我们在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的同时,要从中欣赏和收获其精华,寻找贝多芬独特的创作魅力,并且把从中学习到的技法和情感体验与其他钢琴作品对比,形成自我的音乐鉴赏能力,从而促进自己在演奏道路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史兰倩丝卡.指尖下的音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3]刘宇薇.浅析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极其演奏特点[J].戏剧之家.2014(13):47.49

  [4]刘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分析[J]艺术大观.2020.

  [5]刘怡.试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J].北方音乐,2020,12(24):81-83

  [6]董策.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5):104—105

  [7]郑婷.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和演奏技巧[J].黄河之声,2018(4):38—39

  [8]仇博.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J].音乐探索,2017(20):72

  [9]张晶.钢琴教学中关于音乐作品鉴赏力的研究——以贝多芬第8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为例[J].中华少年,2019,(03)

  [10]高琼.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处理特征[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8(07)

  [11]赵静静.钢琴奏鸣曲的力度处理对策——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为例[J].北方音乐,2016,(24)

  [12](苏)阿.色.戈登威捷尔.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注释[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研究所,1989.

  [13](美)戴维.杜巴尔.键盘上的反思——世界著名钢琴家谈艺录[M].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2001.

  [14](美)西莫·芬克.精通钢琴技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15](法)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9

  [16]张欢.贝多芬五首钢琴奏鸣曲综合分析[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