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虹
基“自在创造”课程的实践,是在“自在创造”幼儿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在幼儿园层面的课程探索。是主体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国家的课程文件以及自身的基础条件主动建构出来的。这种建构其实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行动、反思的过程。
课程理念从“能力”走向“自在”
在巴蜀幼儿园早期创造教育研究的历程中,创造最初是被幼儿园理解为一种对未来发展而言非常重要的个人能力和品质,故针对其专门开发了课程来进行发展。这种认识总体来说还是一种原子主义的思路,并没有从儿童整体发展,尤其是幼儿的存在状态方面来入手进行探讨和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能力本位的创造教育理念存在不足,如要进一步引领幼儿园的课程走向更高的水平,急需要进行变革。这次变革我们扩大了看待儿童发展的视野,试图超越能力本位的创造发展观,建构一种自在存在状态为本位的幼儿创造教育课程理念。
自在创造的课程理念将幼儿看做具有创造本能的潜力无限的人,创造是幼儿存在的本来状态,幼儿的存在就是要超越以重复为特征的日常生活的局限,不断获得新的进步和发展。卡西尔在其名著《人论》中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据此,我们完全可以将自在创造约定为幼儿的本质属性和一种理想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幼儿在精神层面是高度自由的,从事着各类创造活动,诸如从事福禄贝尔所说的闪现幼儿内心“神性”的游戏,或者从事有形或无形的产品等,并将创造作为一种存在的标志和符号。由此出发,幼儿园的课程不该从具体的儿童发展主题,更不该从技术取向出发来建构课程,力图超越简单的照顾照看和具体思维训练的创造教育,全方位建构幼儿创造的课程,让幼儿创造如同空气或饮食一样重要。
从幼儿创造性发展理论中挖掘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关键要素。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汲取儿童认知成长的阶段与顺序。并从杜威的“儿童中心”思想、胡伊青加的游戏性理论中寻找课程开发的核心与落脚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