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籠是一種傳統的手工竹製品,廣泛應用於中國的烹飪中,尤其是在蒸煮各類美食方面。與現代的鋼製蒸籠相比,竹製蒸籠具有獨特的優勢。它的透氣性極佳,能讓蒸氣均勻地通過竹片,從而有效避免蒸氣凝成水滴、滴落食物,保持食物的原味和質感。此外,竹材的保溫性使得蒸籠在烹飪過程中能保持穩定的溫度,讓食物更快熟透,並且不易失去水分。蒸籠的形狀通常為圓形,大小範圍從兩吋到兩呎不等,且可互相重疊,便於存放與使用。
製作蒸籠是一個精細的手工藝過程,涉及多個步驟。首先,選取優質的沙羅竹,將其加工成厚薄均勻的竹片,這一步驟對於最終產品的質量至關重要。接着,將竹片浸泡在水中半天,以增加其柔韌性;然後將其曬乾,這樣竹片在彎曲時不易折斷。接下來是外圈的製作:將浸泡後的竹片彎曲成圓形,並用竹夾固定。然後,在接駁口鑽孔,並用銅線固定,形成蒸籠的「竹皮」外圈。為了增強蒸籠的隔熱性能,還需用更薄的竹片(稱為彈竹)圍出4層,製作蒸籠的空心層。隨後,採用與外圈相同的方法製作一個內圈,將其固定於空心層上,這樣就可以增強蒸籠的穩固性,再用幾條竹枝固定在內圈上成為籠底。最後,以竹片編織蓋面及蒸籠蓋,蒸籠便告完成。
小小蒸籠見匠心
製作竹製蒸籠全靠人手,由於成本高昂,大多數在內地生產,幸好香港尚有兩家歷史悠久的蒸籠製作店家,分別是德昌森記蒸籠和明生鋼竹蒸籠。德昌森記蒸籠位於西營盤西邊街,有兩間相鄰店面,一間是工廠,一間作為零售。70多歲的老闆林應鴻已是第五代傳人,上世紀50年代由廣州遷到香港。德昌森記蒸籠品質優良,各大酒樓紛紛購買,更遠銷海外各地的唐人街。
明生鋼竹蒸籠位於上海街,工廠在屯門藍地,由呂明師傅在上世紀60年代創立。他孤身一人來到香港謀生,靠創意和勤奮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事業。如今,95歲的呂明師傅依然每天在工廠製作蒸籠。到訪藍地工廠時,呂師傅聽說我想拍攝蒸籠,便帶我來到2樓的倉庫參觀,倉庫中整齊地放滿了各種大小的蒸籠。呂師傅一邊擺甫士配合我拍攝,一邊滔滔不絕地向我介紹自己的發明創造,言語間流露着對蒸籠的熱愛和成功的滿足。呂師傅不僅自己設計各種製作蒸籠的工具,還在70年代發明了鋼竹混合蒸籠,令蒸籠更加耐用。除了每天停不下的蒸籠製作,呂師傅還積極參與推廣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藝術家共同創作竹製藝術品,展現竹子的多樣性與美感。儘管年屆高齡,呂師傅依然擁有一顆年輕的心,持續追求創作與傳承的夢想,在現代社會延續這項古老的手工藝。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