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三關」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變化,古代,潼關
  • 发布时间:2025-06-14 11:14

  謝光輝╱圖文

  出洛陽城,踏上崤函古道,說實話,這條秦漢時期通往長安的古道已被黃河改道的泥沙淹埋,不見蹤跡,幸好古道上有潼關和函谷關。函谷關分秦關(靈寶)和漢關(新安),成了我此行的一個個節點。

  出漢函谷關,過秦函谷關,我沿着黃河而上,在渭河與黃河匯入處看到一座西安城樓似的建築,那就是潼關。古代關隘有兩種功能,戰爭時期抵禦入侵,和平時期徵收關稅。這些關隘隨着歷史的變遷,反映出秦漢以來政治、軍事和地理格局的變化。

  秦函谷關建於戰國時期,是東西交通的咽喉。老子出函谷關時被關令尹喜攔住,懇請他寫下5,000餘字《道德經》的故事就發生在此。後來,項羽破秦也是從這裡入關的。漢武帝時期,朝廷為了強化中央集權,削弱關東豪強,擴展關中範圍,將關址東移300里至新安,史稱漢函谷關。東漢定都洛陽,漢函谷關的地位下降;隨着黃河變道,漢函谷關失去了軍事防禦作用。東漢末年,曹操為抵禦關西兵亂,鞏固關中防線,在渭河與黃河交匯處設立潼關。

  潼關南依秦嶺,北臨黃河,中有禁溝、原望溝等天然屏障,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天險要塞,唐代詩人杜甫用「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來形容潼關。潼關除了地勢險峻,它的戰略地位更為重要,進可攻中原,退可守三秦,此處一丟,長安就危在旦夕。安史之亂,安祿山的叛軍攻破潼關,唐玄宗倉皇西逃,直接關係到朝廷的安危。杜甫筆下「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的潼關,如今只留下明代殘存的北城牆遺址,倘若沒有石碑提示很難發現。

  從山川地理的角度來說,潼關是黃河在晉陝峽谷穿越南北千里之後的終點。渭河(黃河最大的支流)投入黃河懷抱——想着應該很壯觀,實際看到的卻是非常溫和,沒有一點波瀾,河水在河灘上漫不經心地流淌,根本沒有期望的那麼大。眺望對岸的山西風陵渡鎮,遙想當年黃河最大的渡口,關中的物資由此上船,運往山西、河南;江淮的漕糧經黃河運抵風陵渡,經陸路過潼關,直達長安。在崤函古道上,潼關控制着陸路,風陵渡控制着水路,形成「一關一渡」的水陸聯運體系,也築起了水陸防禦體系。

  1938年,侵華日軍佔領山西,對潼關發起多次進攻。中國軍隊利用狹窄的地形,使得日軍機械化部隊難以展開大規模進攻;中方在黃河邊每隔3、40米設置一個鋼筋混凝土碉堡,火力覆蓋對岸日軍所有的渡河範圍;日軍飛機多次轟炸,企圖渡河進關都沒有得逞,確保了西安的安全。如今黃河邊的碉堡幾乎都已消失,問其原因,當地一位老人說:五十年代大躍進,全國大煉鋼鐵,老百姓砸爛碉堡,取出鋼筋去煉鋼。他還告訴我:潼關山上的古城是建三門峽大壩後蓋的,真正的古城在黃河邊。

  離開潼關,進入關中,我回頭看了一眼,黃河在晉陝豫三省夾角處拐彎向東,告別黃土高原、流向中原大地,如同一條白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