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年╱文 陳一年、李志榮、Lawrence Chan╱圖
2024年11月, 新界北部的「塱原自然生態公園」正式向公眾開放。在這之前的幾年間,我曾多次踏足這塊香港最大、最完整的淡水濕地,當時塱原正在掀起復耕運動,長期荒蕪的田園重新出產水稻,吸引我來遊覽拍攝,先後經歷了從插秧到收割稻穀的喜人景象。這次重遊,它已變身為「自然生態公園」了。
塱原濕地的由來
塱原位於新界北區上水,分佈在燕崗及河上鄉一帶,是一大片具極高生態價值的淡水濕地。地理學上,塱原是典型的洪泛平原,雙魚河及石上河穿流其中。從前在大雨時節,河水泛濫把養分帶到河道旁的土地。因土地肥沃及水源充足,昔日塱原農民主要種植稻米,1970年代開始改種蔬菜。塱原的農民,最普遍是利用水田耕作模式種植西洋菜、通菜;也有經營紅蟲塘、荷花池等淡水塘,採收蓮藕或利用雞糞作飼料養殖水滋,售賣作淡水觀賞魚的食料。這間接形成了塱原的濕地環境,所以塱原屬於人工濕地。
河道整治工程以後,河水泛濫的情況大大減少,令塱原的濕地生境變得更需要依靠水田耕作灌溉維持。但隨着農業萎縮,愈來愈多農地被荒廢。這些地方形成各式各樣的小生境,吸引一些喜愛淡水濕地及開闊地方的鳥類。目前塱原共錄得234種鳥類品種,例如彩鷸、紫背葦鳽、紅隼、斑鶇和小蝗鶯等,相當於香港已知鳥類品種數目的一半。
塱原舊稱「大碑」,之所以稱為塱原,據說是因為以往的外籍人士前來觀鳥時,感覺這裡看似一片長長的盆地,於是稱為「LongValley」。而本地觀鳥人士就將「Long Valley」譯作「塱原」。1999年,九廣東鐵要興建落馬洲支線,原本計劃以高架天橋方式跨越塱原濕地,就以「塱原」和「Long Valley」正式命名,成為人所共知的地名。
香港特區政府藉着發展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的機遇,收回塱原的私人土地,發展為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以提升這片重要的淡水濕地的生態價值,也是對發展北部都會區造成環境改變的一種補償。
到塱原賞荷、觀鳥、看蝴蝶
最近幾天,攝影朋友間盛傳,塱原濕地的荷塘繁花盛放,引來很多市民觀賞。我連忙收拾攝影器材,駕車直驅河上鄉,然後由橋上跨過雙魚河,就進入了塱原濕地,即是「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範圍,眼前即展現一幅幅連環相依的水田、池塘、菜地和沼澤地。
塱原濕地由400多塊農地連接組成,包括西洋菜田、通菜田、沼澤、蓮田、補償濕地、水滋田、魚塘、水溝等濕地生境,而當中間雜了旱田、草地等非濕地生境。
我對塱原很熟悉,但眼前雖然天然環境依舊,卻跟過去還是有些變化,例如在燕崗村那邊建造了一些導賞、休憩設施,讓遊人感覺到已置身於一個大公園。
面積約37公頃的公園分為3個管理區域,分別為佔地5公頃的訪客區、佔地11公頃的農業區,以及佔地21公頃的生態區。
農業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