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宾 千锤百炼 匠心铸造银华熠熠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技艺,纯粹,银饰
- 发布时间:2025-06-20 18:41
源起:磨砺技艺,保持纯粹
杨光宾出生于贵州雷山西江控拜银匠世家,是家族的第五代传人。两个哥哥很早就参军入伍,杨光宾成为家中唯一子承父业的银匠师傅。“技艺容不得半点马虎,切忌急功近利”,想起父亲说的话,杨光宾仿佛又回到儿时看父亲用细如发丝般的银线编织出栩栩如生的蝴蝶,蝴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光芒,映亮了他眼中的憧憬。杨光宾在六七岁就给父亲打下手,13岁正式跟随父亲学习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从最基础的熔银开始学起,制作银饰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夜以继日地练习,勤奋刻苦的精神、幼年时期就跟随父亲学习所积累的经验,加之颇高的悟性,杨光宾在一年之后便成功出师。15岁时,杨光宾开始独立制作银饰,16岁带徒弟一起走乡游寨制作银饰,至今已40余年,杨光宾制作银饰的技艺早已炉火纯青,游刃有余。
学习制作苗族银饰与传承技艺的道路并非没有波澜,汗水浸透衣衫,双手磨出厚厚的茧子,花费大量时间精雕细琢制作出的银饰,收益却不高,杨光宾也曾跟父亲谈到做这一行太累太辛苦,“父亲跟我说:‘不要想其他的,你做好了,路会找你的’,这句话我一直牢记于心,也让我受益匪浅”。在20世纪80年代,寨中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外出谋求更好的发展,当时在外打工一天所赚的工资是杨光宾制作一天银饰的几十倍,尽管朋友也劝说杨光宾与他们一同去闯荡,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数十年如一日地执着坚守,让杨光宾在银饰制作领域积累了深厚的造诣。他打造出的银饰作品,工艺精湛,造型巧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005年,42岁的杨光宾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当时最年轻的入选者。
对技艺纯粹的追求让杨光宾在年轻一代匠人里脱颖而出,杨光宾制作的作品远销全国各地,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的好评,并且有2180余件作品被收藏在博物馆、美术馆、学校中,如“苗龙系列”和“编丝手镯”就在北京举行的200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
坚持:恪尽职守,精益求精
苗族银饰不仅是金属的艺术,更是苗族文化的基因链,其承载着族群记忆、文化图腾与生活美学,它用银线编织历史,以纹样诉说信仰,在方寸之间构筑起一个民族的精神原乡。然而大规模机器自动化生产给非遗手工艺制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机器化生产可以实现短时间内的大量廉价复制,参与手工制作的技艺及相关的文化传统会因为追求效益而简化或淡化,苗族银饰失去了手工艺术的天然质朴之美和文化内涵。
工业化生产要求银饰规格统一,而苗族祖传制作银饰强调“一件一匠”的独特性,杨光宾制作一套完整的苗族银饰大约需要半年的时间,银饰的每一个图案都要悉心勾勒,每一处细节皆需认真对待,这导致手工制品成本高、难量产,不少消费者更倾向低价机制品。“机器做出来的银饰,没有温度,缺少魂魄。”谈起会不会使用机器来制作银饰,杨光宾目光坚定,“我是宁失十两银,不负一份工,国家现在也越来越保护传统手工艺,我们更要恪尽职守,精益求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活力地传承下去。”
目前,“苗族银饰”市场乱象丛生,这让杨光宾忧心忡忡,他深知若任由锌白铜镀银的代用品“苗银”鱼目混珠,苗族银饰的声誉将受到严重侵害。而杨光宾始终坚守传统工艺,以纯银为材,用祖辈传承的手工技法精心雕琢,每一件作品都融入本民族传统纹样,彰显独特文化底蕴。“旁人的做法我无力干涉,但我有自己的坚持!”杨光宾坦言,“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职业操守,对得起祖辈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更要对得起国家的扶持,这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老手艺与制作作品时的赤子之心,一旦丢弃,苗族银饰也就失去了灵魂与价值。”
创新:根植文脉,探索交融
当传统工艺遇见现代审美,这些“戴在身上的文化遗产”,正以新的姿态续写着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传统工艺也在进行创新,但一定是根植于文化脉络和内核的创新,苗族银饰文化传承和保护需在维持本真性与激活生命力之间寻找平衡点。”杨光宾如是说。
因为苗族没有文字传承,苗族银饰是一部无字的迁徙史诗,苗族银饰纹样中“江河纹”“山川纹”“枫叶纹”等,暗合祖先跨越黄河、长江的迁徙路线;“骏马飞渡纹”再现部落征战与渡河场景,成为族群历史的视觉记忆;银饰上的“太阳纹”“蝴蝶纹”则源自苗族古歌,象征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祖先溯源—蝴蝶妈妈孕育人类的传说,通过银饰浮雕代代相传。“要继承文化,根植自己独有的文化底蕴后,再去创新。我至今还在寻找苗族遗失的银饰纹样,有一些可能注定要埋藏于历史的褶皱里了。”讲到这里,杨光宾带有些许遗憾。
除了与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的非遗传承人交流学习,将各自的文化符号融合创新,年轻匠人还将苗族图腾与现代极简美学结合,推出“蝴蝶妈妈”系列银戒、“迁徙纹”锁骨链,吸引Z世代消费;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开设银饰工坊体验项目,游客可亲手制作银饰,通过文旅融合,让技艺从“博物馆”走向生活;使用3D扫描技术复原百年前的银饰纹样来开发虚拟银饰NFT,让古老工艺在数字赋能中延续生命力。
发扬: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现在来说,许多非遗项目因传承人才青黄不接,仍面临着技艺失传的风险。”杨光宾在传承非遗文化上有独到见解,对于自己的几十位徒弟,他从来都是倾囊相授,不仅如此,杨光宾十分支持非遗进校园活动,以中华文化之美引领当代学生增强文化理解力和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他也将自己毕生所学耐心地传承给年轻人。“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热爱苗族银饰制作技艺,这不仅是我的工作,也是我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使命。”
当地的非遗进课堂活动负责人会设计“银饰工艺工具箱”(含微型锻炉、錾刀套装、教学视频),供中小学开展非遗劳动课,通过“制作银书签”“设计生肖银饰”等简易项目,培养青少年兴趣。利用VR技术还原传统银饰工坊场景,学习者可虚拟操作“熔银—锻打—刻纹”全流程,系统自动纠错(如锤击力度、温度控制),降低实操门槛与材料损耗。杨光宾表示:“苗族银饰锻造是一门艰辛的技艺,我们希望能从小培养可塑之才,秉持守艺不守旧,破界不破根,将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薪火相传。”
结束语:从磨砺技艺的纯粹少年,到坚守匠心的非遗大师,再成为致力于创新与传承的文化使者,杨光宾用千锤百炼的执着,铸造出银华熠熠的传奇。他的故事,是苗族银饰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的生动写照,是一个民族在淬火成金中永续的文脉精魂,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的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