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未来发展新可能
- 来源:今日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博物馆,未来,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20 20:39
文| 晓 宁
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截止到2024年底,中国备案博物馆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全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博物馆正在成为新晋“顶流”。
就在不久前,以“跨越(GOING BEYOND)”为主题的“博物馆高峰论坛2025”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在此次论坛上,来自17个国家的30多位文博专家和专业人士围绕“博物馆+旅游”“博物馆+科技”“博物馆+持续性”及“博物馆+身心灵”四大专题,共同探讨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全球博物馆和文物业界建立、重启和深化合作关系开创了新篇章。
文旅融合下博物馆的机遇与挑战
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当下,博物馆在推动旅游发展方面的作用愈加显著,“跟着博物馆去旅行”成为一种休闲新时尚和消费新趋势。
埃及文明国家博物馆副馆长Fayrous Fekry认为,博物馆在促进旅游、保护历史文化和拓展教育等方面均担当重要角色,能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各地的文化遗产。而且,博物馆提供的活动空间、开展的互动性强且富有教育意义的体验活动,对于吸引参观者、研究者旅游观光、学术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博物馆与文旅融合发展已成潮流,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有需要磨合的地方。在论坛的讨论中,意大利卡波迪蒙特博物馆馆长Eike Schmidt就指出,目前存在的过度旅游和旅游不足现象也给博物馆发展带来了困扰。为了解决旅游不足的困境,卡波迪蒙特博物馆正积极实施多项措施,包括全面重组展览空间、运用创新的传播与教育策略、引入数码科技,以及设计更为通达共融的展览路线等,让公众能更便利地接触与欣赏艺术品。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为缓解过度旅游问题推出了“乌菲兹分馆”计划,将馆内珍藏的艺术品分散至托斯卡纳地区的多个地点展出。这项措施不仅减轻了主馆的负担,同时也为小城镇及较不知名的博物馆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不管怎样,大家一致认为博物馆是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它所提供的沉浸式体验,既能教育又能启发参观者。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必须敢于创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对新世代的吸引力。未来,博物馆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文物价值、扩大文化供给、创新服务手段等方式,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旅游功能,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科技推动博物馆聚焦创新
当今,迅猛发展的科技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深刻影响。如何借助科技手段,创新展览方式,为参观者提供更多新形式、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成为全球博物馆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
巴黎大皇宫暨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主席DidierFusiIllier提出,科技的进步正在重新定义博物馆和文化机构,见证一种混合空间的兴起。这种空间模糊了艺术、科技和创新之间的界限。由此催生出的新型博物馆需要采用混合方式,通过展示结合人工智能、生成式艺术、虚拟现实和动态追踪技术的作品,引导观众深度参与,不仅欣赏艺术之美,还能领略艺术创作的思想及过程。
日本科学未来馆科学传播部总监谷村优太谈到,日本科学未来馆将为观众带来最尖端的科学与技术,引发观众探索未来。该馆把机械人和人工智能融入展览空间,展示这些技术如何提升观众体验,并启发关于未来社会的讨论。此外,未来馆还举办了多元化的科学活动,主题涵盖全球环境、太空探索、生命科学以及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运算等重要领域。未来馆通过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测试并推动尖端科技发展,为观众提供体验最新科技的机会。“凭创意建未来”正是日本科学未来馆的探索之道。
博物馆如何实现多元融合与创新实践,各地博物馆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可谓是“百花齐放”。中国丝路视觉科技公司董事长李萌迪表示,该公司正在帮助博物馆从“馆内守护”走向“城市共建”,通过公共艺术装置、数码光影街区、文化快闪活动,将博物馆的叙事融入城市肌理,让文化渗透日常生活,激发公众对历史与未来的共鸣。
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此次高峰论坛上,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带来了《Guimet+:身处法国放眼亚洲的绿色计划》。该博物馆计划在多个城市展出馆藏,每个地点驻留4年,旨在与当地文化、教育、社会和社群建立长久且紧密的联系。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游戏等方式,让观众沉浸式探索包括中国、日本、印度及喜马拉雅地区在内的不同类型的亚洲文化。该馆节目及观众事务总监Anne Yanover介绍,“Guimet+”在办展时遵循环保理念,同一场景设计应用可根据每年展览内容和展出地点的实际环境进行灵活调整、重复利用。
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也围绕博物馆的“绿色·包容·创新”发展,提出了她的观点:“博物馆要思考如何提供更为平等的优质教育,让全民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如何与其他社会力量跨界合作,实现博物馆自身的变革与重塑,逐步实现博物馆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进而完成全球博物馆新一轮的改革与创新,并为当前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挑战提供可行的创造性解决方案。”
人文关怀方为博物馆之魂
探讨博物馆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人类的正向互动,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化解社会的负面情绪。
德国斯图加特州立美术馆长期秉持共融理念,坚持为身体和精神有障碍的人士服务。2023年起该美术馆与斯图加特医院合作,推出为病人安排的导赏和讲座项目,尝试借助艺术的魅力对病患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同样,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现代艺术馆在新冠疫情期间,面对被迫闭馆的窘境积极寻求应对方法,强化在线平台,推出全新的在线绘画工作坊等活动。博物馆重新开放后,工作人员继续投身助力民众身心健康事业,包括为学生和教育工作者设计活动、筹办帮助认知障碍患者的工作坊、成立满足不同领域人群需求的学习中心等,这些做法均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意大利都灵市立博物馆则邀请观众独处在平静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欣赏工艺精湛、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从而促进人们心生正念。
可以说,通过人性化的服务与具有针对性的创意,帮助参观者获得身心健康,已成为众多博物馆的共识与目标。
而近年来,香港博物馆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除了大名鼎鼎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M+博物馆、香港艺术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科学馆、香港文化博物馆等之外,众多各具特色的小众博物馆也声名鹊起。在万千参观者面前,他们不仅展现出香港历史的悠久、文化的多元和发展的辉煌,而且用各自的方式讲述着动人的香江故事。
虽然“博物馆高峰论坛2025”会期只有短短两日,但已是全球博物馆界交流互鉴、分享经验、探索创新的重要平台。今年,来自全球的1000余名嘉宾齐聚香港,兴致盎然地参与了论坛的各项活动。
香港康文署署长陈咏雯在论坛闭幕式上表示,已迈入第四届的“博物馆高峰论坛”,与博物馆及整个社会一样,正在努力重塑模式并超越传统界限。博物馆角色的扩展反映了其作为变革力量,连结人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不再仅仅象征过去,而是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