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机器人的破茧之路

  • 来源:今日中国
  • 关键字:外骨骼,机器人,阶段
  • 发布时间:2025-06-20 21:01

  文| 马 迪

  五一假期期间,如果你也去了长城、黄山、泰山或者华山,可能会看到有些游客身上绑着奇怪的机械装置,步履稳健、满面春风、轻松登顶。没错,这就是最近正在走红的“懒人爬山神器”,它真正的名称是外骨骼机器人。

  以泰山推出的“登山助力机器人”为例,机器主体固定在使用者的腰部,电机连接两个环扣则固定在大腿上,最大瞬时拉力可达200公斤,让人上山时更省力、下山时减少对膝盖的冲击。佩戴者表示“膝盖压力减半”“抬腿瞬间像有人托着腰往上推”,数据则显示穿戴外骨骼后,游客平均心率降低了22%,乳酸堆积减少35%,登山耗时缩短40%。

  一般来说,外骨骼机器人指可穿戴于人体之上的智能机械装置,通过电机、液压或者气压系统,帮助人体分担重量、增强力量。比如科幻电影里钢铁侠的战衣就是典型的外骨骼机器人,如今它正在现实中掀起一场人体增强革命。

  外骨骼机器人的构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890年。俄罗斯发明家尼古拉·亚格恩首次提出将机械结构“穿”在身上,来增强人的运动能力,但由于没有合适的动力源,这个想法只能停留在幻想阶段。

  随着蒸汽机技术的发展,开始出现了蒸汽驱动的“外骨骼”装置,但穿戴者必须背负一台小型蒸汽机,加上僵硬的关节与粗糙的动力学设计,这给使用者增加了较大身体负重,难以完成复杂的运动。

  进入21世纪后,外骨骼机器人踏上了崭新阶段,开始在人体增强和医疗康复两个领域崭露头角。前者通过灵敏的传感器和高效的动力单元,为关键部位提供精准的力量补充,让繁重的工作变得轻松可控,常见于需要高强度体力的场景。军事上,它能让士兵负重更多、跑得更远,显著降低人体对氧气的消耗,大幅提升单兵作战能力和战场机动能力;工业领域,工人穿上它能轻松搬运几十公斤的重物,显著降低工人因长期重复劳动或负重作业导致的职业损伤风险。

  康复类“外骨骼”则更像是人类肢体的重建,需要“无缝衔接”使用者的动作意图,帮助行动困难的人重拾肢体运动能力。目前的重点研究领域是帮助中枢神经病变(中风偏瘫、截瘫、脑瘫等)的患者,通过采集分析他们的肌电、脑电、脊电等生物信号,借助算法来判断其运动意图,有的产品识别准确率高达98.7%,甚至可以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行走。

  2025年被认为是外骨骼机器人产业的“破局”之年。像前文提到的登山助力机器人开始出现在寻常百姓身边,这背后是材料科学、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突破。

  在材料方面,碳纤维、钛合金等新型轻质高强度材料大大减轻了外骨骼的重量,提高了穿戴的舒适性。比如泰山景区的登山外骨骼,采用了碳纤维材料,自重仅1. 2公斤,对于游客来说“轻如无物”,毫无负担。

  在传感技术方面,肌电传感器(E M G)、惯性测量单元(IMU)、压力传感器(PT)等多模态传感器的使用,能够实时捕捉用户的运动意图和姿态变化。柔性驱动技术则模拟肌肉的收缩,实现精准助力,避免机械生硬的拉扯。

  在控制算法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入局,AI训练让“外骨骼”能更好地适应每个人的习惯,进行更准确的动作识别和配合,自动调整助力强度,让穿戴者觉得机器人更“懂”自己,甚至“融入”了自己的身体。

  另外,“外骨骼”的续航能力也在大幅提升。早期的“外骨骼”受限于电池技术,续航时间普遍不足2小时,而当前主流产品都已实现8小时以上的续航,基本可以满足全天使用的需求。

  而在未来,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路径也十分清晰:更轻薄的骨架、更灵活的关节、更高效的固态电池或无线充电技术、更智能的AI算法和“预判式辅助”等。

  就像十年前,我们无法想象自己跑步时要戴智能手表一样,今天我们也很难想象“外骨骼”能在多大程度上延展人类的能力。也许未来,每个人都会有一个陪伴、增强能力的外骨骼机器人,虽然不像钢铁侠的战衣那样能打,但只要能让人活得更轻松、体面、有尊严,就是值得期待的美好未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