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探索“城海共生”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广州,探索,环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28 11:36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 编辑高雪梅
近年来,河口型海洋城市广州在海洋生态保护、构建人海和谐的滨海环境,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海洋生态和谐共生方面不断探索。
广州南沙大角山滨海公园,20公里海岸线串联起观海长廊与棕榈绿道,成为广州市民休闲娱乐、亲水听潮的绝佳去处。《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公园的生态海堤看到,新种植的红树生长茂盛,浪花与岸边高低起伏的土坡彼此呼应。1月22日,大角山滨海公园举办大湾区灯会,截至5月5日,共吸引了71万游客入园。
“这里进行海洋生态修复前,红树林比较少,裸露的岸滩挡不住海水,每当台风来袭,水位上升,海水便会拍打上岸,甚至淹没堤岸。不仅对岸滩生态造成破坏,也带来安全风险。”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总工程师廖俊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广州市南沙区政府采取人工种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修复退化受损红树林,并依托滨海公园本身的条件,进行地形改造,用宽度换高度,缓冲海水破坏压力。修复后的生态岸堤集生态功能和休闲功能于一身。
近年来,河口型海洋城市广州在海洋生态保护、构建人海和谐的滨海环境,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海洋生态和谐共生方面不断探索。
2025年3月,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海洋局)牵头申报的《珠江三角洲河口海洋生态修复示范》项目,获批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以下简称“海洋十年”)框架,标志着广州从区域海洋治理的实践者,正式跻身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合作的参与者,为河口型城市“城海共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探索广州范式。
获批“海洋十年”
2021年1月,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正式启动,致力打造一个清洁的海洋、健康且有复原力的海洋、物产丰盈的海洋、可预测的海洋、安全的海洋、可获取的海洋、富于启迪和吸引力的海洋。截至目前,全球已有39个国家成立了“海洋十年”国家委员会。
中国是较早参与“海洋十年”的国家之一,早在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发出的初期,就积极谋划布局。
广州地处珠江河口,是典型的河口型海洋城市,是我国河口型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以及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所在区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关键性的越冬地和停歇地,也是中国仅有的两个联合国河口项目(珠江河口、黄河河口)所在地之一。
广州市海域面积约383平方千米,海岛14个,自然岸线长度12.56千米。历史上,因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需要,曾集中在万顷沙、龙穴岛围海造田、围海建港、硬质化海堤,造成海岸带自然湿地空间急剧萎缩、生态系统功能退化、鸟类优质栖息地稀缺等诸多问题。
广州近年来十分重视河口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展了近海生态岸线治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红树林营建等系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4年8月,广州向联合国申报《珠江三角洲河口海洋生态修复示范》,以珠江三角洲河口为修复对象,通过开展近岸生态预警监测、河口湿地和红树林修复、生物栖息地保护修复等工程,提升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打造韧性河口海岸带,为全球同类型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经验。
2025年4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批准和确认,该项目成为广州首个被成功纳入“海洋十年”的项目。
2019年以来,广州市积极争取省级海洋生态修复、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建设等专项资金,总数位居全省前列。2024年,广州申报的《广州市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经过省、部逐级审查和竞争性评审,以全省第一的成绩,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是广州海洋生态修复领域首次获得中央财政支持。
广州市组织实施虎门大桥北侧海岸线整治、海鸥岛红树林海岸升级改造与生态修复、大角山滨海公园生态海堤改造及提升等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开展红树林抚育性修复和南沙体育馆南侧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建设省级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完成岸线整治修复长度约9.3公里,修复海岸线生态环境,强化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减灾能力,塑造了城海相融的滨海景观,拓展了市民的亲水空间,获得了周边居民普遍好评。
依托已实施的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广州完成新增生态恢复岸线省级认定2386.6米,提前完成广东省下达广州2025年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9%管控目标,实现广州海岸线占补平衡目标,节省购买海岸线占补指标资金近5亿元(现行海岸线占补指标为20万元/米),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责任目标考核全省第一。
享受生态亲水空间
广州地处南岭山地向珠江口的过渡地带,山海交接、三江汇流,蜿蜒密布的河涌水网和咸淡水交汇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其中,红树林面积约300公顷,主要分布于南沙番禺两区。
广州具有河海双重属性,为典型的咸淡水混合区。化龙、南沙湾、万顷沙河口等地,生态敏感性高,分布红树林、盐沼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是广州严格保护的滨海生态底线。
本刊记者在广州南沙体育馆南侧蕉门水道北岸滨海湿地看到,由高到低,湿地上植被分布有序、层次分明。大白鹭等水鸟停留在树枝上整理羽毛。狼尾草等植物色彩丰富,不仅是一道多功能的自然绿色屏障,还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打卡,享受生态亲水空间。
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二级调研员陈辉国介绍,南沙体育馆南侧蕉门水道北岸滨海湿地长度1.1公里,总面积7.08公顷。整治前该区域面临着三大生态问题:一是植被杂乱,生境脆弱;二是荒滩裸土,岸线退化,生态减灾能力弱;三是驳岸边界硬质化,亲水空间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广州市通过开展荒滩硬质场地生态化改造、红树林营造、景观植物种植等滨海湿地修复措施,营造红树林2.5公顷,修复滨海湿地约4公顷,探索出生态功能提升与滨海景观带打造耦合的海洋生态修复新方式,助力打造人与红树林和谐共生的绿美景观。
“我们通过分析蕉门水道北岸潮位、水流速、剪应力、坡度,最终采取‘塑大调小’的生态工法。顺应潮汐立体堤岸种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吴荣华说,“顺应岸上部分、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四个断面潮位分段,依次种植园林景观植物、伴生种、半红树、红树,构建红树林立体生态堤。潮上带和堤岸种植景观草本粉黛乱子草、金红羽狼尾草,以及伴生植物厚藤;高潮、中潮带种植半红树苦郎树、水黄皮,真红树秋茄、木榄等;低潮带种植真红树——桐花树和老鼠簕,以及净水植物木榄、芦苇等。”
为塑造淡咸水交接型湿地的特有景观,营造松弛感,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保留无瓣海桑、茳芏、芦苇等10种原有植物基础上,采用花境式搭配,形成立体种植结构。
“我们还采用自然配置,预留植物生长空间。经过近1年的培育,场地植物与原有的自然岛屿形成协调统一的生态风貌,改变了原有红树林湿地不受城市欢迎的窘境,形成了红树林现代化示范区节点。”吴荣华介绍。
为了给水鸟营造一个能“放下警惕”的安全静谧的停歇场所,滩涂区域铺设了软质种植土层、双排防浪桩以及停鸟柱。当涨潮时,鸟儿可以在停鸟柱休息。
“我们降低驳岸坡度到5℃以下,营造开阔的浅滩,栽植少量桐花树、榄李等植物为底栖生物培养食源;在水体中投放鹭类喜爱的鱼、虾、蟹、螺等食物;浅水区高出水面约50厘米的停鸟柱可作为水鸟站立捕食点;在水边和沟渠密植芦苇、短叶茳芏等挺水植物,形成隐蔽的沼泽地,以吸引鹭类觅食。”吴荣华说。
漫步堤岸,人们可眺望新生的红树林,聆听微风拂过树梢的沙沙声,欣赏鸟儿在枝头欢快歌唱。在这片湿地,当都市生活的紧张感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然舒适的“松弛感”。2025年5月,该项目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开展海洋科普教育
打造“城海共生”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范式,公众参与和产生社会效益必不可少。
广州通过建设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湿地观鸟、生态教育等海洋科普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认识与参与度。广州还将通过联合国“海洋十年”官网和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定期向世界分享珠江三角洲河口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事业,努力打造“城海共生”的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典范。
在南沙最南端的南沙湿地,一片片红树林从淡咸水交界处恣意生长,随风舞动。这里是广州市面积最大的滨海红树林湿地,每年有超200种、近10万只候鸟从北方来此越冬,是粤港澳大湾区难得一见的“候鸟天堂”。
南沙湿地从20世纪90年代的一片荒芜到如今的生态多样,实现了蜕变。
本刊记者在湿地中看到生长了二三十年的红树,枝繁叶茂;水域中的小岛上,苍鹭翩飞。
南沙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修宁远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在湿地保护中,引入智慧监测技术,设置无人船监测点,监测红树有没有病虫害。
如今,这片“湾区绿肺”分一期建设和二期建设。在公众教育和社会参与湿地治理方面,南沙湿地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活动。
据修宁远介绍,湿地一期面积3400亩,以生态维育、候鸟保护为主,开展生态系统研究、科普教育,并适度发展红树林和候鸟观赏活动。
湿地二期寻梦园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打造以人为本、独具特色的综合旅游区,占地面积约6000亩,布局上采用“外环内岛”“大水面结合林岛”的方式,构筑丰富的湿地空间,设置游船、亚太钓鱼中心、研学体验中心等多种游览项目,丰富游客的体验。
在南沙湿地还有一座自然学校,这是一个以湿地自然教育为核心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将科学与自然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环境意识。自然学校与政府、社区、学校等多方合作,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社区共建”的管理模式,通过多领域课程引导学员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在南沙湿地中,有一座艺术连桥连接着一期和二期区域。艺术连桥总长600多米,其中栈道400米,沿途以动画和彩绘方式展现植物和动物品种,并通过艺术的手法打造科普教育景观。整个科普景观以一个有趣的故事为主线展开,内容分为三大类:一是科普教育类;二是趣味互动类;三是艺术景观类。
在南沙湿地榕荫大道上设有科普展板,参观者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自助式了解湿地、候鸟、鱼类等知识。
此外,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还以“世界海洋日”“广州海洋周”为载体,打造广州海洋宣传新品牌,举办“美丽海滩,和美海岛”净滩行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联合倡议等系列活动,提升民众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下一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持续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积极推进高度城市化地区“城海共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模式,厚植生态底色,绘就美丽滨海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