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苦夏”偷走健康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赵狄娜 编辑覃柳笛

  苦夏虽非疾病,却像一个隐形的“健康窃贼”,趁高温侵袭时,偷走人们的精力与胃口。

  夏季已至,暑气升腾,高温裹挟着湿气席卷而来。每当这时,不少人的身体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如食欲下降、进食量较其他季节明显减少、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以上都是苦夏的表现。”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注册营养师、营养学博士徐海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苦夏’亦称‘疰夏’,并非器质性病变,而是一种由环境引起的短期现象。”

  《时病论》早有记载:“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长暴暖,忽然眩晕、头疼、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是也。”徐海泉表示,应对苦夏,需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但不要过度;平时注意保护脾胃功能、饮食规律;保证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态。“一般来说,苦夏在夏季过去、天气转凉后可自行缓解,但对于症状较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行调理。”

  拉响警报

  “前几天一直高温,出汗多、疲劳,觉得身体很不舒服。”程序员陈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入夏后又赶上加班,在办公室一坐就是大半天,每天几乎都靠冰咖啡“续命”,“实在没什么食欲,好几顿都吃凉皮或者凉面。”退休教师张阿姨则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自己是忠实的广场舞爱好者,最近却有两三天没去跳了,“下午接完孙女、买完菜回来,总感觉四肢发软,就想在家歇着。”

  苦夏虽非疾病,却像一个隐形的“健康窃贼”,趁高温侵袭时,偷走人们的精力与胃口。“导致苦夏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徐海泉介绍,首先是气候因素,夏季天气炎热,空气中湿度较高,人们白天身处烈日之下,夜晚纳凉露宿,或吹风扇、开空调过量,冷热交替,容易得病;其次是生理因素,夏季人体水盐代谢及消化、循环、神经、泌尿等系统都会发生变化,容易导致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第三是体质因素,如果平时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较虚弱,机体免疫力不足,以致抵抗力减弱,就很容易患苦夏。“还有疾病因素,比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代谢性疾病患者,因受环境影响,在夏季高温下不适症状更为明显,也会出现苦夏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苦夏表现因人而异。从中医角度来看,有的人是湿热困脾证,表现为身热、口干欲饮、口中黏腻、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有的人是气虚型,主要表现为容易疲倦、四肢无力、气短、不思饮食;还有的人是气阴两虚型,除气虚表现外,还有阴虚内热症状,如手脚心发热、潮热、盗汗、口干、舌质红等。因此,盲目跟风“祛湿茶”或“凉补方”等方法并不可取,应咨询医生辨证施治,才能对症破局。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会出现苦夏的情况。一般来说,体质虚弱或亚健康人群易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儿童、老年人等人群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激适应能力相对较弱,适应高温高湿环境的能力下降,对苦夏也非常敏感。”徐海泉补充,脑力劳动者及压力大者,长期伏案工作、缺乏运动者,以及慢性病患者等,因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暑热易引发并发症或加重原有症状,需要特别注意。

  误区避雷

  许多人认为,苦夏导致的食欲下降、体感虚弱是天然减脂期,因此信奉“夏天没胃口,正好减肥”。而在社交媒体上,“夏季暴瘦攻略”也是铺天盖地:断食、高温瑜伽、每天两万步……五花八门、数不胜数。

  不过,很多人也因此受到了教训。办公室职员小林发帖称,她就是想趁着苦夏来个“完美瘦身”,食谱基本都是以蔬果汁和沙拉为主,有时候还用代餐粉替代正餐,特别馋的时候喜欢喝冰牛奶、凉饮料。最后,人倒是瘦了,但也因为胃痛、嗳气进了医院,还确诊了肠胃炎。“医生告诉我,冷饮食用过量会抑制消化液分泌,导致脾胃功能‘罢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马建岭表示,通过苦夏来减重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长期胃口变差,会导致身体进入“饥荒状态”,新陈代谢降低,这样不仅不容易减重,反而还会导致营养不良。尊巴国际官方认证教练马彬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盲目节食会导致蛋白质与电解质流失,反而降低代谢率,形成‘越饿越虚’的恶性循环。”

  更有甚者,还会选择饿着肚子在烈日下暴汗奔跑,认为“出汗排毒治苦夏”。“‘出汗等于排毒’根本就是谬论,汗液中99%为水分,剩下1%左右的成分包含尿素、乳酸、脂肪酸、矿物质等,和‘排毒’毫无关联。”马彬说,夏季剧烈运动引发的脱水、横纹肌溶解等情况不在少数,而且高温下过度运动会导致核心体温飙升,严重的会引发热射病。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前后应少量多次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稀释胃液。“电解质是体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各种溶质的总称,包括无机离子、蛋白质和有机酸三类,主要有钠离子、氯离子、钾离子、蛋白质离子等,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渗透平衡、酸碱平衡和电荷平衡等。”他表示,及时补充流失的电解质,才能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徐海泉建议,夏季运动还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环境因素灵活调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以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游泳、八段锦,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选择透气防晒衣物,运动后避免直接吹冷风或冲冷水澡;规律适度的运动能提升免疫力、缓解苦夏,在促进气血运行的同时有助于增强体质,但需结合个体耐受度,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原则,避免让运动成为负担。

  应对苦夏,民间往往还有一些流传已久的偏方,比如“三伏天吃羊肉”“烈日下蒸桑拿”等。然而对很多人来说,“以热制热”不仅逼退不了暑气,还是对健康的透支。此前,有人迷信在炎热天气晒背,还称其为“免费的‘天灸’”,认为能够驱走湿气、补充阳气,但最后因为连续9天晒背导致了中暑,呼吸困难、双下肢乏力、全身皮肤潮红且温度偏高,最后被紧急送医。

  顺应天时

  想要安全舒适地度过苦夏,合理饮食是重中之重。徐海泉介绍,从营养学角度来说,苦夏时,饮食上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面条、蔬菜汤等;还要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水果和蔬菜摄入,有助于补充因出汗丢失的矿物质;同时选择优质蛋白质食物,如鸡蛋、鱼虾等,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另外,应避免过多食用油腻、辛辣、油炸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冰镇饮料等可能刺激胃肠道的饮品。

  针对大多数人食欲下降、营养摄入不足的问题,他建议可以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冬瓜、薏米、绿豆汤),适当搭配酸味或苦味食材(如醋、苦瓜)刺激胃液分泌,增强食欲;也可少食多餐,饮用开胃饮品(如酸枣仁芹菜汤、山楂麦芽水)或补充锌以改善味觉。

  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更容易丢失部分钾元素,若不及时补充,就可能导致缺钾。缺钾会降低肌肉的兴奋性,引起倦怠、无力、胃肠蠕动减慢等症状,这和苦夏的表现非常相似。因此,“补钾”也要提上日程。钾元素对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它参与细胞内外液的平衡、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维持等。“补钾优先选择食补。蔬菜水果是补钾的首选,如菌菇类、深绿色叶菜、香蕉、橙子、哈密瓜等,它们不仅钾含量高,还富含其他营养成分。豆类、全谷物、薯类也是补钾的良好来源,如黄豆、燕麦、土豆等。”徐海泉表示,如果通过食物补充不能满足需求,可以考虑液体补充,如补充电解质液;如果特别严重,则需要选择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补充。

  在营养充足和适度运动之外,心理调节和保证睡眠也不应忽视。夏季昼长夜短,又高温闷热,或多或少会影响人的睡眠。马彬建议,可以选择中午小憩一会,用20-30分钟给身体“充电”,不仅能够提高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还可以调节内分泌及激素平衡,但是要注意避免趴睡等错误姿势,别在空调出风口下入睡,以防着凉感冒;晚上不要熬夜,夜间保证7小时深度睡眠,作息规律。“此外,心理调节也有助于安然度过苦夏,可以通过冥想、听轻音乐等预防‘情绪中暑’。”

  与夏和解,方得清凉。苦夏不是敌人,而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与其对抗自然节律,不如顺应天时,用科学之道调和身心,织就一张细密的健康防护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