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间在印度的办公室《Outsourced》里外的众生相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 关键字:印度,办公室,众生相
  • 发布时间:2011-03-31 10:53
  鱼腩部队大翻身

  其实在2010年,当NBC刚刚播出《外包情缘》的时候,几乎所有剧评家都把它列入到了“鱼腩部队”。作为“鱼腩部队”,几乎每天都身处在生死线上。大牌剧集早早获得了全季预定,而像《外包情缘》这样的新兴剧本,只要收视率不理想随时都有被“推出午门外”的可能。而《外包情缘》不被看好的原因也实在太多了。这部《外包情缘》的剧集,讲述了一个美国人被丢弃在印度的一家外包公司当头目,和无数印度伙计斗智斗勇外加谈情说爱的故事。与美国本土观众迥然相异的国家背景、极容易被重复的“办公室故事”套路以及难以摆脱的种族主义嫌疑,让《外包情缘》从一开始就陷入到窘境中。

  事实上,该片开播后还真收到了不少印度裔人士的抗议。因为在第一季第一集中,《外包情缘》就把印度描绘为一个充满大肠杆菌,让无数外国人争前恐后奔往厕所的国度。不论事实如何,这样的“搞笑”路数显然说不上高明。而NBC的管理层也后悔不已,几乎立马就要下杀手。有些峰回路转就是这么奇妙,最终挽救《外包情缘》的,还是收视率。尽管前途不被看好,尽管剧情差强人意,但该剧的收视率却一路飙升,最后说服了所有人。事实上,该剧的收视率在第三集的时候就已平均达到了630万人。这个数据不仅让《外包情缘》成为美剧历史上攀升最快的剧集之一,并将它送入了当日收视率前四名。而且在收视人群分类调查中,《外包情缘》是18-34的年龄层中的第一名,而这一人群往往也被列为广告商的最爱。原先的“鱼腩部队”就此华丽大转身,NBC的高层“见利忘义”直接预定了该剧的完整季。这表明,《外包情缘》至少在2012年之前,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存问题。

  “办公室”大迁移

  《外包情缘》的成功绝非偶然,别看这部剧集的名字是拗口的“外包服务”,它身上流淌着可是正宗“办公室系列剧”的血。2001年前后,一部名叫《办公室风云》的剧集红遍英伦三岛,这个讲述了一家小公司里众生相的剧集,在BBC首播后就倾倒众生。这部剧,最绝妙的地方,就是把英国老板特有的腔调与小员工的猥琐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而NBC随后跟进,推出了美国本土版的《办公室风云》。说起来,这个版本在艺术水准上未必就超过前作,但是在传播效应上却大大胜过了前者。故事里的角色与英国版几乎是一一对应,却也体现出了独特的美国味道。

  这种从英国往美国的迁移,多少体现了21世纪办公室文化的变迁。美国在二战后已经确立了自己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领导地位,但是在办公室文化中,传统的英式文化依旧占据着上风。特别是在银行、金融以及服务行业中,英式管理的风格一致根深蒂固。而21世纪前十年,美式管理不仅战胜了传统呆板的英式管理,同时也超过了原本后来居上的亚洲管理模式。注重效率、讲求结果的美国式管理,随着各类风险基金的不断投资而涉足到世界各地,并成为了各国各行业效仿的对象。事实上,这样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带来了更深刻的危机。2008年前后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事实上也与美国式的管理对其他国家金融业的渗透有关。

  如果说《办公室风云》从英国向美国的迁移,从一定程度上对照了企业管理模式的此消彼长,那《外包情缘》的出现,则证明了全球化分工时代的到来。这部剧本的编剧,正是美版《办公室风云》的编剧,因此在办公室情景设计、搞笑对白安排等方面颇为驾轻就熟。从这个角度观察,该剧赢得较高收视率也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为什么是印度?”

  中国制造印度服务

  中国制造的名声不用赘述,地球人都知道。事实上,全球化分工中如果少了中国,几乎就失去了交易的基本前提—商品。而美国人,似乎越来越多地扮演着“头目”的角色,负责技术支持,负责安排生产、负责广告设计、负责获得利润最大的一块。对国人而言,几亿件中国生产的衬衣才能换一架波音747的时代并没有远去。

  但是全球化有时候也会让人盲目。作为产业链一端的中国人,很少能发现身边的另一个国家印度的作为。在不少人眼中,印度似乎还是一个与全球化并不沾边的国家。特别是在看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样的好莱坞大片后,更加笃定了我们的固有观念。哪怕对印度有所了解的人,也只会将“全球化的印度”与“班加罗尔的软件印度”联系在一起。确实,在印度十几亿人口中确实有几亿人口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但更多的人应当看到,印度许多地方和许多人,早已经和全球化捆绑在一起,甚至成为了全球化中的重要动力。

  说起来,这必须“归功”于印度长达四百年的英国殖民地历史。这段历史所造就的“英语人才”储备成为了印度最宝贵的财富。在金融海啸后不少印度人都对自己的高级管理人才津津乐道。因为几乎所有美国大公司,在破产危机前的老板都是欧美人,而在破产危机出现后却都不得不聘请印度管理人才来收拾残局。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桑杰·贾博士,他亲自挽救了陷入危机的摩托罗拉公司,并让这家老牌美国公司烙上了印度的印记。而印度的人才储备对于欧美国家而言是全方位的,不仅是高级人才,中低端的服务人才更是如此。现在,国际上已经公认这样一句话:“中国制造,印度服务”。90%的大公司都将自己的客服中心放在了印度,而《外包情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意外走红。

  不仅是搞笑

  对于普通的美国民众而言,《外包情缘》之所以好看,不仅是因为它的搞笑,更因为它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在20年前,很难想象拨通一个客户电话居然是跨洋长途,但今天从家用电器到私人飞机,接通客服电话后听到的全是孟买口音。这多少让普通美国人有点焦虑,因为曾经熟悉的生活已经被全球化搅乱。而《外包情缘》恰好消解了这种焦虑,甚至把它化为某种无害的笑料。比如在其中,我们看到了尽心尽力的印度副经理,我们看到了热情洋溢的美国老板,我们甚至看到了那些有血有肉的印度员工。这些虚拟的故事,让观众有了真实感,让他们相信自己面对的那些服务人员与自身没有太大的差别。而文化笑料,在剧中更起到了异域风情般的作用,让人在忍俊不禁后能更加接受全球化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而对于普通的中国观众而言,《外包情缘》似乎在解释着不一样的世界观。在我们的眼中,全球化不仅让我们收益,也让我们的邻居收益。但我们和他们似乎都不甘心现在的地位。也许有一天,在流水线上工作的不再是我们的选择;也许有一天,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的不再是外国人。这个梦想,事实上已经在实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