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好基友NFC

  “出门蹦跶三件宝,手机、钥匙和钱包”,这是网络流行的80后“大叔”生活特征之一,哎!一不小心就奔三了,小妹妹都管叫叔叔了,杯具啊!不过话说“手机、钥匙和钱包”其实也都是90后小弟小妹们的出门必备,区别只在钱包里头各类名目的卡的数量。为了“和谐”地携带这三类物品,时尚界可没少操心,诸如手机套、钥匙包、卡包之类的用具从LV到地摊货都在推陈出新。科技公司也没闲着,它们正考虑将这三样都放在手机中,并加入其他一些更酷的功能,比如,用手机刷户外海报就能下载海报内容,获取详细资讯,直接参与互动;用手机check一下商店中的某款产品(注意不是某类)就能追踪它的成分产地和制造流程,是否有官方优惠;还可以像三体人一样,碰碰后背就能安全、快捷地交换数据。这不是科幻,在电信业发达的日本,人们已经在享受这种Allinphone的服务了,这东西就是鼎鼎大名的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中文译名“近场通讯”。这是一种基于非接触式芯片的无线通讯技术,最大的BOSS现在叫恩智浦(NXP),幕后老大为索叔(索尼)、飞叔(飞利浦)和诺叔(诺基亚)。今天《Geek》就来说说NFC这个手机的好基友到底好在哪儿。

  在一探NFC究竟之前,我们先请出它的前任—RFID。神马?你和它不熟?现在翻开你的钱包:二代身份证,RFID!公交卡,RFID!校园卡,RFID!中国移动的电子钱包,RFID!嗯,还有很多不知名的会员卡、缴费卡,统统都是RFID!唛噶得,这东西已经渗入到生活中很久了。

  RFID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的缩写,正式官方名称叫“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是一种基于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也就是说不需要将卡片插入读卡器中,只要晃一下,它们就能在近距离用无线方式交换数据。对广大人民群众,最大的好处当然是不必费力麻烦地拔插卡片,卡片也能日久弥新,寿命大大延长,节省换卡时间。不过事实上,RFID最早最大的需求是在零售业上,例如沃尔玛超市。给每样产品贴上RFID标签看起来是增加了投入,实际上却大大便利了零售商:从入库开始,以往基本靠手的方式,现在只要在库房门口放一台RFID读卡机,所有经过的货物就能自动登记入库,大大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贴了RFID标签的产品对那些习惯不付款就“顺出”超市的人可就麻烦喽—出口的读卡器会隔空扫描经过的顾客身上的产品,一旦发现某款产品未付款就溜出超市,报警器就会鸣响,就如同书店用磁条来管理图书一样,不过相比RFID,磁条只能算原始社会吧!看,光防止丢窃,一年就能顶个零售业前50强的企业,叫人如何不喜欢!

  RFID是怎样工作的呢?请喜欢刨根问底的童鞋移步《Geek》2011年1期《钱从空中去》一文,有详解。电子钱包只是RFID的一种应用,其采用的RFID是无源方式(没有内置电源,通过感应读卡器发出的高频电磁场获得电力),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RFID标签。由于没有电池、结构简单、重量轻、体积小,可靠性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很强,在物流和供应管理、生产制造和装配、文档追踪/图书馆管理、动物身份标识、门禁控制/电子门票、道路自动收费等等很多领域都有应用,缺点是作用距离短,一般只有几十厘米,不过,也可以转换成“更安全”的优点。如果需要作用的距离更远,或者中间有障碍物,就必须考虑有源RFID了,一般使用在有效距离30米以上的工业应用中,与咱们生活就不那么密切了。此外还有半主动式RFID,系统虽然本身带有电池,但是标签并不通过自身能量主动发送数据,仅维持标签内部电路供电,应用领域就更孤僻了。

  说完RFID就很容易看到它跟NFC之间的亲缘关系了—简单来说,NFC就是同时集成了RFID和读卡器,并与移动网络捆绑在一起的产物。虽然这点子不怎么高明,但凡事只要与移动网络套上关系,腐朽也能变神奇,还别说RFID本来就可以算个“高科技”。

  尽管民间多有“恨爹不成刚”的怨念,但在技术标准上,光有牛B的爹是不行的,你还得有别人认可的东西。当然,爹好,再加上实力派那想不火都不行,NFC就是这样。有强大成熟、人见人爱的RFID做后盾,加上飞利浦、诺基亚和索尼这业界三大佬,NFC的第一个标准NFCIP-1在2003年就被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收纳为IEC18092规范。为了兼容非接触式智能卡,2004年NFC论坛又推出了NFCIP-2规范,并被相关组织批准为ECMA-352、ISO/IEC21481标准。现在的NFC技术核心均来自NFCIP-1,并与现有的非接触式智能卡国际标准相兼容。那么这位有能力的“太子党”究竟有没有什么怪癖呢?

  首先说说沟通,按照ISOIEC18092NFCIP-1标准,NFC使用与RFID一致的13.56MHz频率作为载体,非常有亲和力,而且由于与非接触式智能卡国际标准相兼容,现在所有的读卡器终端都可以不用更换就能方便与NFC交流,这些对商户们而言都是节约的成本啊,顶!

  关于通信距离,NFC定义为10cm(被动模式),这种几乎是面贴面的通信距离使其具备很高的保密性—现场窃听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实上,NFC的安全等级比传统RFID要高很多。普通RFID,一张标签只能对应一项应用,如门禁卡一般不能拿来做交通卡或银行卡,除非这两个行业的头头们有意来个“战略联盟”。NFC有一个很大的智能

  芯片,可以在其中存储各个行业的多张RFID卡信息,这个智能芯片拥有独立的CPU、精简高效的操作系统(OS)以及加密的存储分区。卡片信息通过移动网络的OTA(空中更新)方式下载到加密存储分区中。当终端读卡器向NFC发出问询“嗨,我是XX公交系统,请出示你的公交卡”时,NFC的智能芯片不会小白到立即发送存储的公交卡数据,而是会回复一个“请报口令”,两个设备只有在合上“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之后,才会握手“自己人啊!”—开始传输数据。现在有机可乘么?也没有,它们说的都是暗语—NFC芯片会使用加密存储区中对应卡片的密钥加密数据传输,外人谁也听不懂,听了也白听,所以钓鱼神马滴都死一边去,十分安全。

  如前文所言,NFC可以看成是将RFID和读卡器融为一体的产物。当然,不是简单地把两个器件做在一起,典型的NFC结构包括三个组件:天线、NFC芯片和智能芯片,其中天线负责接收和发射数据/能量,NFC芯片则负责解码/编码数据和切换工作状态为读卡器状态、模拟卡片状态或点对点数据传输状态,智能芯片负责对所有卡片的存储和管理,并可以与手机操作系统进行对接,以便通过OTA方式进行更新。当前工作模式下的传输速度主要有106kbps、212kbps和424kbps三种,未来可以提升至2Mbps左右。虽然在做数据传输时,与蓝牙这类手机标配的近距离通讯工具在速度上存在差异,但NFC具备自动验证机制,没有蓝牙繁杂的手动配对机制,从NFC移动设备侦测、身份确认到数据存取只需要大约0.1秒的时间,用来传输通讯录之类的机密资料是上上之选。

  NFC目前在NFC论坛(NFCForum,www.nfc-forum.org)的管理之下运行,由移动通信、半导体和消费电子产品公司于2004年建立,是一个非盈利性行业协会,已经有超过110家遍及全球的成员公司,惠普、万事达卡国际、微软、NEC、诺基亚、恩智浦半导体、松下、瑞萨科技、三星、索尼和维萨国际等都是当时的发起者。

  “有利”与“食利”的纠结

  毫无疑问,NFC不仅实现了“手机、钥匙和钱包”的一体化,还带来了更多新应用。标准NFC支持三种工作模式:卡模拟、阅读器、点对点传输。卡模拟干的基本就是“钥匙和钱包”的活,电子支付,各种银行卡、会员卡、门禁卡等都能安全存储在NFC的智能芯片中,随时等候调用。工作在卡模拟模式下的NFC和一张普通RFID卡没有区别,即便手机没电关机了也一样可以使用—NFC芯片通过外置读卡器获得电力。阅读器模式时,NFC相当于一台便携式RFID读卡器,可以读取RFID标签中的内容,如户外海报中内嵌的应用、商家菜单中的电子优惠券、商品上的RFID标签、RFID电子名片等,并可以关联手机相关应用进行浏览、下载和播放。点对点传输就是近距离交换数据,基于NFC的安全鉴权机制,可用于传输私密和带有版权限制的内容,是蓝牙和Wi-Fi这类应用的有益补充。

  NFC的这些特性无论对商家和用户看起来都有百益而无一害,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年,也只有日本应用的最普及,其他地区都寥寥无几呢?这就是“好东西是否就一定值得推广”的问题了。NFC需要借助移动网络才能发挥真正的功效,而移动网络掌握在电信运营商手中,看看这个过程运营商能获得什么—仅仅是个数据通道,流量增加了而已,而且还是套餐内的,我勒个去哟,肉汤都没有一滴,我不做公益!所以,除了日本,大多数地区也都在实验、大规模实验上折腾。

  为了让运营商能分上一瓢羹,大伙都开始想办法了,最好的主意是让运营商作为中间人,负责所有卡片的审核、分发和管理,商家们交点管理费,这样也可以让用户方便省心。而要让运营商觉得一切都在我掌控,数据和应用什么的最好都放在我的SIM卡上。于是,围绕着这一要求,各种方案纷至沓来,目前最优的选择可能要数eNFC,它的基本思路是将NFC芯片和天线做在手机中,智能芯片藏在SIM卡中,这样,运营商就拥有智能芯片中所有内容的管辖权和更新权,对用户而言,换手机后,资料也都保存在SIM卡中,是完美的机卡分离方案,缺点是需要换定制的手机。目前银联和中国联通正在折腾的就是这种,中国移动前一阵子一直忙活自己的RFIDSIM卡,终于因为太过“肥猪流”,现在也开始加入NFC阵营。国际上,NTTDoCoMo最早提出“手机钱包”概念,用手机逐步替代人们在钱包中放置的所有物品,从2004年开始,它就搞了非接触式IC卡式手机钱包业务。韩国也在2006年,由飞利浦半导体和SKT在首尔展开为期6个月的世界最大规模NFC现场测试,2007年,KTF、LG电子和三星也联合在韩国进行端到端的试验,NFC价值链上的其他一些关键角色也参与了该试验,包括银行、信用卡公司、商场、通用集成电路卡(UICC)制造商等。此外法国、美国、德国、荷兰、英国、芬兰等国家也在过去开展了NFC方面的试验。杯具的是,由于NFC终端相当不给力,也就诺基亚有一下没一下地推出过几款,其他制造商都在观望中,比较有名的NFC终端只有如诺基亚3220、6131i等。国内规模比较大的应用为2008年1月,由中国银联牵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五家银行参与,通过支持NFC技术的诺基亚6131i手机实现的手机银行卡非接触支付试点项目,当然这些都没运营商什么事。最近NFC再度被捧红的是因为谷歌NexusS手机,特别是Android2.3开始提供对NFC的原生支持,让众多智能手机制造商开始争先发布要在新一代产品中加入NFC模块的声明。此外,还有传闻iPhone5、三星bada、黑莓等等重量级选手都在考虑NFC应用。有智能操作系统和诸多终端制造商们的狂顶,2011年NFC不火都不行啊。运营商们加油,晚了可就真连汤汁都没了!

  收官

  您觉得NFC如何?好呀,太正了!我都等不及了!好归好,秉承Geek的精神,想当然和发好人卡是不靠谱滴,我们还是看看专业公司的观点。来自iSuppli公司的分析,在无线巨头诺基亚和谷歌等的支持下,预计近距离通信(NFC)技术在手机中的应用从2011年开始将急剧增长,为移动支付的繁荣发展铺平道路。并预计2014年全球具有内置NFC功能的手机出货量将是2010年的四倍,从5260万部增长到2.201亿部,2014年出货的手机中,将有13%具备NFC功能,而2010年该比例是4.1%。

  此外,他们还认为,2012年将是NFC不成功就失败的关键一年。全球不同地区正在进行以及计划进行一些NFC试验,无线运营商、金融机构和银行等主要利益相关方对该技术比较支持,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各方满意的业务模式,允许其中每个节点在提供这种服务过程中获得价值。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大爷们,也只有你们好了,俺们手持NFC手机的用户们才会跟着“也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