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三重门”:死角在哪里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故宫,三重门,死角
  • 发布时间:2011-06-03 13:51
  连日来,故宫博物院可谓是风波不断:展品失窃、送锦旗引发错别字争议、建福

  宫被指责成为顶级富豪私人会所……去年刚刚完成建院85周年华丽转身的北京故

  宫博物院,今年屡屡被推到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近日的故宫,真是一地鸡毛。这番乱象,肯定不符合人们的文化想象。故宫曾是皇权的象征,现在,它更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的地位与价值,有难以替代的高度与深度。

  丢掉文化的故宫,注定要遭遇尴尬。不论是展品被盗,还是沦为“私人会所”,背后都有商业化的幽灵,在掳掠历史文化的灵魂。毕竟,故宫作为公共文化场域,是不应该被特权与利益裹挟的。

  仔细思考故宫失窃的线索追踪,案件的诸多谜团不能令人释疑。在人防、物防、技防等多项安保措施中,最关键的环节应该是体现作为“故宫人”责任意识的“人防”。而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关,恰恰是故宫安防中最薄弱的环节。在嫌疑人并不高明的盗窃技术前面,故宫的责任心令人生疑。

  而关于复建会馆的诸多说法并不能令人信服。有资料显示,建福宫虽然不对公众开放,但大企业仍然是建福宫的座上宾。昔日的“斯文之地”如何演变为有钱有势之人行乐的“聚义堂”?

  其中的路径值得探究。市场经济下的唯利是图已成为制约文化民生发展的“死角”。

  在键盘时代,写出“故宫博物院”几个字并不难,写下像“撼祖国强盛”这样的错别字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但是,难的是,在瞬息变幻的时代风云中、在面对金钱的不断诱惑中、在裙带交换的权力寻租中、在明哲保身的官僚语境中,广大像“故宫人”一样的文化工作者,如何保持对于历史文化的敬重、如何坚持对文化操守的捍卫。

  一言以蔽之,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当本该秉持公益性的故宫博物院,多了商业倾向,甚至有了下属的公司,利润的趋势最终导致故宫本身的商业化开发,也就在所难免了。

  就文化形象而言,故宫是厚重的。厚重的故宫理当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负得起责任,守得住底线,也经得起质疑和检验。建福宫到底可不可以变身私人会所,商业化维护、发展模式是否适用于故宫这一文史圣地,完全可以讨论、商榷、争议,但“被盗门”里的傲慢,“错字门”里的诡辩,“会所门”里的谎言,分明是轻佻而不是厚重,重创了故宫形象。

  义利之争、难易之辨,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