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哄抢食盐风波的股市感悟

  席卷大江南北的一出哄抢食盐的闹剧上演总共不过两天,便匆匆谢幕曲终人散。对于参与哄抢者来说,这自然是出悲剧。但对于围观者来说,则是出喜剧。鲁迅先生曾经定义悲喜剧的本质是将人生有价值与无价值的东西以一种扭曲的形式展示给世人看。这一次亦是如此。但笔者认为更有意义的是:它为研究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如何在合适的温度下迅速由个体发酵到群体乃至形成极富传染性的趋势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本,通过剖析我们可以更深切地感知股市中常见的同样是出自非理性状态的“羊群效应”的来龙去脉。

  本来就盐的储量在国内极其丰富及其在我国属专营商品性质来说,最不具备哄抢条件的是它,最不应该被哄抢的也是它。这是一个理性的判断,却因为所谓的“核污染”与碘盐可以“防辐射“被推翻,被芸芸众生置于脑后。在正常人的眼中,那些轻信谣言的哄抢者都疯了。但在哄抢者自己看来,他们并没疯,相反还“聪明”得很“、理性”得很———因为他们有“科学道理”作为行动依据。更重要的是:他们所信奉的人生哲学训示他们“随大流不会吃亏”,“你不去买,人家买完了你就买不到了”。由此可见,所谓的“非理性行为”实际上也包含理性行为从中开路的成分在内,也染有理性的背景。

  在通常的情况下,理性旁观者的注意力(或第一反应)很容易被导致“哄抢者”的素质有问题的层面。然而正如上文我们已列明的———当问题演化为“若不从众便将吃亏”的选择时,行为的动机已与素质无关,也与理性无关了。同样的,那种将哄抢“上升”为“社会信用危机”以至“政府职能部门应对失当”的观点,亦属过度解读———不是任何负面的突发事件都可以把行政机构拉出来陪刑打上两枪的。

  类似这次哄抢食盐的社会现象,心理学有一个术语叫“群体歇斯底里症”。此症波及的范围可大可小———小如三五组合、一二村落,大如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甚至整个国家———那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便是史无前例的“群体歇斯底里”的典型,但它由头到尾却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在非理性的同时又是理性得很。足见非理性与理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很多时候,非理性的内核上往往披着理性的外衣,只是通常不那么明显相反还较为隐晦而已。

  “群体歇斯底里症”事件如果起因比较简单且属短期因素,一般来得快去得也快,即所谓“见光死”,如这次的哄抢食盐风潮就是;A股中的相关盐类品种也同样经历了“一日游”行情。然而倘使“群体歇斯底里症”成因比较复杂,延续的时间就会很长,直至最终形成趋势,产生强大的惯性使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就是我们在股市中常见的“疯牛行情”及“羊群效应”了。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如何把握非理性力量与理性力量的此消彼长,准确捕捉足以催生转折的临界点便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

  写到这里不由回忆起一件往事:在著名的“5.19”行情将见顶前几天,我在某券商组织的一个大型报告会上发出了预警的判断,说已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了。岂料随后发言的一个股坛新秀不同意“到顶说”,针锋相对地提出:“在大家的头脑都发热的时候如果你还清醒,你就会错失赚大钱的机会,你就是最大的傻瓜!”话毕台下掌声如雷,可见我的确已成为为数不多的傻瓜了。虽然三天后股指以大跳水为行情画上句号,我得以将“傻瓜”的帽子奉还,但我还必须承认这位新秀说的这句话十分精彩,只是说得不是时候,太晚了些。如果在行情初启或中段牛气哄哄时说,是辩证法;在冲刺末段时说,则是诡辩论。因为到了这个关头,疯狂已到了极点,也就是非理性预期的膨胀已达到极限,再没有发展的空间了———聪明人与傻瓜之间的击鼓传花再也难以传到傻瓜的手上,博傻定律又怎能不寿终正寝呢?(更正:上期本栏文中的“今年的中国财富榜”及“今年越演越烈的高速扩容”中的“今”字皆为“近”字之说。

阮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