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CNNIC?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8-12-26 10:44
本刊记者 张举
“谁是CNNIC?”
2008年11月25日,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大三学生张鸿端坐在宿舍电脑桌前无聊的在网上浏览新闻,突然一个MSN好友问起她“谁是CNNIC?”,她想都没想就回复说“不知道”。
是的,当广大民众从CNNIC发布的最新报告中获悉中国网民总数突破2.53亿,跃居世界第一时,当众多网民输入域名登陆互联网享受到信息技术的便利时,还有大量的中国网民,尤其是近年来新增的数以千万记的网民,他们还真不知道CNNIC是谁,他们更不知道现在使用的互联网又与CNNIC有着怎样的关系。即使在很多知道CNNIC的人眼中,这个机构身上也始终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不可否认,相对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而言,互联网还是一个新事物,但是,相对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看,互联网又是加大开放范围、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奇兵”。而这支“奇兵”在中国从诞生、发展到壮大,都与CNNIC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天,就让我们怀揣着“谁是CNNIC?”这个疑问走进位于北京中关村核心区域的中科院软件园区,探访有着“中国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之称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在川流不息的北京中关村地区,有一条普通且不太知名的街道—中关村南四街,街道两旁分布的多以居民小区为主,恰是在这条貌似很寻常的街道中,却坐落着我们的探访对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冬日的中科院软件园显得格外幽静,偏于其中一隅的正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而在一栋貌不惊人的红色大楼里,正运转着中国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国国家域名系统。
我们的故事就从中国国家域名系统说起。
历史的选择
2005年11月18日,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峰会行动计划》指出:“一个国家对本国国家顶级域名(ccTLD)的管理决策不受他国干涉。一个国家针对本国ccTLD的相关决策来体现的合理利益,应得到尊重、维护及明确。”
在近4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这个被联合国认定属于“国家主权”事项的国家域名系统,一直“漂流海外”。
这段历史还要从中国尚未接入全球互联网的时候谈起。早在网络开通前的1990年,作为中国互联网“幕后英雄”代表的钱华林便想申请中国国家顶级域名,让中国的网络拥有自己的身份标志。但当他到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InterNIC)去预约时,却发现.CN域名已经被一个叫T.B.Qian的人注册了。T.B.Qian就是钱天白,后来,钱天白是.CN域名的行政联络官,而钱华林是技术联络官。这便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有名的“二钱”。
自此,钱华林与中国互联网和CNNIC就已结缘。随后,他先后担任原国信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专家组成员、CNNIC工作委员会委员等与CNNIC相关的职务。
由于当时我国还没有接入互联网,因此暂由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运行.CN域名服务器。钱华林回忆说:“这时候域名资源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瓶颈,中国必须拥有国家顶级域名.CN域名才能真正在国际互联网上共享信息。”
诚如联合国信息峰会的决议所言,域名管理权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互联网上国家的主权。从国家信息化战略考虑,我国不能把自己的国家域名的顶级服务器放在国外。
直到1994年5月21日,第一台中国国家域名.CN根服务器才终于落户中国。当时.CN域名服务器由中科院“临时托管”。当天中科院便完成了.CN服务器的设置,并负责.CN顶级域名的注册和维护工作。
那时互联网开始出现有害信息,人们惊呼洪水猛兽来了,引发了一场关于“先发展,后整顿”还是“先整顿,后发展”的大讨论。1995年,国家有关部门一度决定放慢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直到1996年6月,刚刚成立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过深入调研,才一锤定音:发展中国互联网事业利大于弊。
1997年1月14日,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专家组,专家组的职责主要是筹备组建CNNIC,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1997年4月,第一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会上提出要按照国际惯例,组建一个互联网信息中心来管理中国的顶级域.CN。
“国家准备要设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时,得到了中科院的大力支持。当时周光召院长讲,中科院就是服务于社会的,中科院愿意给人给钱,给启动经费,承担起这个国家责任。再加上中科院已经有了工作基础,国家便正式授权中科院成立中心运行CN顶级域名,负责国家域名注册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毛伟回忆说。
现在回头来看,1994年5月21日,CN的根服务器“搬”回了中国,从而结束了我国顶级域名服务器由国外代管的历史。对于域名这一中国互联网最基础的设施,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应该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重重写上一笔。而后来,CNNIC的前进脚步也一直延续着中科院推动组建CNNIC时服务社会的初衷。
1997年6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中科院软件园宣布成立:7个人、一间办公室、满地电线。
“七元老”中负责技术的孙国念指着窗外一排老楼说:“那就是‘中国互联网的中枢’,我们当时在三楼一上楼梯西面那个大房间办公。只有一台服务器,和台式机的主机箱差不多大,性能比现在的办公电脑还差,刚开始中国.CN下的互联网域名数量只有十几个,一直到1997年中心挂牌时才有一千来个。”
当时这里的工作就是“坐等别人上门”。“都是别人打电话来咨询我们域名怎么注册。我记得曾经在会议室办过培训班,给大家讲解域名是什么,有兴趣的都可以来听。基本上来的都是中科院的机构,那时候有条件联网的就是各个院所。.CN域名绝大部分都在ac.CN下面,ac代表科技界。”而目前,我国CN域名注册量也以1333万个超过德国.de域名,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家顶级域名。
如同互联网的发展史,在跌跌撞撞中向前迈进,对于我国域名注册管理机构的CNNIC来说,照样是一部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史,在草创阶段,它也有些困惑。
互联网风向标
2008年11月25日,“国家大部制改革”后的新一届CNNIC工作委员会在中科院软件园区召开。鉴于CNNIC管理的国家域名系统的重要性,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出席了本次会议,并肯定了CNNIC这些年在推动国家域名腾飞等方面的工作。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志江说,我们在2004年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很多人都不知道CNNIC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域名。对老网民而言,我们给他们最初和最不可磨灭的印象是它的另一个身份:调查、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权威机构。
早在1997年,成立不久的CNNIC就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统计调查的先河。不过,第一次回收的调查问卷仅为1800余份,鲜有问津者。这也足以说明,那时候的互联网在中国不仅是个新鲜事物而且还是一个貌似很高深的新技术。
2000年才是CNNIC的分水岭。那年CNNIC回收的调查问卷已经达到了363538份,增长了200多倍。CNNIC开始频繁地在媒体上曝光,《统计报告》的发布一度成为观察国内网络发展的第一“风向标”。
然而把《统计报告》变得“洛阳纸贵”、将业界和媒体搅动得倾巢而出的,却是每次附在报告后面的那个小尾巴:网站排名。
“那时候中文网站很少,刚刚上网的老百姓不知道有哪些好网站可以访问。我们做统计调查的时候便在问卷后增加了一个问题:‘最常上的网站是哪几个?’主要目的是给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中文网站。”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高级研究顾问王恩海说。
CNNIC确实实现了初衷。“网易连续两次在CNNIC排名第一,丁磊还跑到我们楼里召集记者搞了一个发布会。这是网易第一次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直到现在还有人介绍自己说多少次在CNNIC网站排名中排第几。那个时候还有很多风险投资是通过我们的排名获得信息,选择投资对象。”
在网络泡沫最膨胀的日子里,CNNIC的排名甚至被当作是去纳斯达克的入场券。有人直接打电话冲毛伟表示不满:“你给我排到20多位,我怎么和人家谈融资的事情?”
就是这个亿万网民上网风向标,数以百计中国互联网企业赖以生存、融资的网站排名到2001年却嘎然而止了。谈及原因,刘志江认为:“一是觉得推荐优秀网站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连续几年的推荐,一大批优秀的中文网站已经被老百姓认知认可。二是觉得这些刚刚站立起来的网站,急需的是尽快找到长期发展的模式,网站调查排名已经太让他们疲于奔命啦。”CNNIC的网站排名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场互联网启蒙事件,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
“于无声处听惊雷”,那本发黄的《第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那时掀起的互联网浪潮,或低迷或高潮的一段中国互联网发展史,CNNIC经历、推动并记录着。
汶川牵动着中国互联网的“根”
2008年5月12日,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个日子。互联网上第一时间传来消息称: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地震!当天,全国多省都有震感。
刚开始大多数人都还不清楚震中地带的具体震级,更无法预料到这个地震会给中国带来这么大的冲击。
2008年5月13日10时28分,深圳。CNNIC两名工作人员乘坐的最早一班“北京-深圳”飞机按时降落,他们走出机场招手打了一辆的士。按照工作计划,今天他们将在深圳联合微软和中国万网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
在机场赶往会议地点的路上,出租车的收音机广播着有关地震的最新消息,他们从广播中得知了汶川大地震的震级高达7.8级,同时,从主持人和专家的对话中了解到这场地震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是的,当时那些按时上班的人都从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媒体上获得这场灾难的准确信息,一些热心的人开始走上街头为灾区捐血,还有一些人正通过各种方式向灾区捐款、捐物。
一时间,全国13亿人民的心紧紧的与汶川地震震区的同胞联系在一起,大家都在张罗和行动。
CNNIC两位在深圳出差的工作人员在出租上一直在想:除去捐血、捐款、捐物外,我们还能为震区人民、震区的企业做些什么?
相信很多人对另外一次地震还记忆犹新。
2006年12月27日,对于众多网民而言是一个灾难性的日子,由于受12月26日20时26分至27日12时中国台湾南部海域多次强烈地震影响,至少6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断裂,造成国内网民访问国外网站故障。
由于无法正常访问国际网站,一些与外国域名相关的业务也暂时无法受理。其中包括注册、续费、信息修改等外国域名业务都暂停办理。这导致中国的.com域名注册者到期的域名无法正常续费,国内注册者约有9000多个.com域名被非正常删除。大量企业丢失的.com域名已经被海外域名投资人抢注,给中国互联网带来了惨痛的教训。
或许是职业习惯的缘故,上述情景一下子浮现在这两位工作人员头脑中。汶川地震将使众多互联网企业和网民的域名正常续费、延展注册受到影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保证震区的互联网系统运行安全,保障震区企业的互联网权益。
随后,他们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延长到期国家域名续费、延展时间,防止由于救灾期间企业无暇旁顾,导致国家域名等无形资产流失。
他们紧急向北京的领导打电话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马上得到领导的回应和肯定。不到4个小时,CNNIC网站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则公告:“由于地震对灾区人民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了影响,为了保障全国人民集中精力抗击灾害,保障互联网通信,避免广大用户因域名到期不能续注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我中心将2008年5月13日至6月13日到期的全部英文CN域名和中文CN域名有效期无条件延长一个月。”这个非常的4小时决定的公告开创了互联网域名管理机构紧急状态下积极履行公益职责的先河。
“如果把中国互联网比作一棵树,则域名基础平台是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主任毛伟感慨道,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种种突发事件考验着我们的根基。人们开始意识到国家互联网域名系统的重要性,投射在CNNIC身上的目光及其承担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多。
域名捐赠 CNNIC再向前一步
汶川地震时,CNNIC还发出了另一条公告:互联网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便于记忆的域名能方便广大网民访问、查找,且很多专题和网站迫切需要与汶川地震相关的国家CN域名。为此,CNNIC呼吁国家CN域名的注册者,将手中与抗震救灾相关的CN域名(英文CN及中文CN)捐献出来供抗震救灾网站使用。
其时,为及时报道抗震救灾进展,为灾区人民提供信息服务,人民网、新华网和央视网分别推出“抗震救灾专题网站”。新浪、腾讯、网易等几乎所有网站也都加入到紧张的抗震救灾新闻战线中来。
“作为域名注册管理机构,CNNIC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利变更域名归属。但作为一个互联网服务机构,我们看到了域名的这种供求矛盾—一边是抗震救灾网络专题亟需相关域名,一边是热心网友的域名报国无门。我们希望起到一个中间牵线的作用,使更多域名‘用得其所’,发挥出更大价值,支持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刘志江表示。
据了解,央视国际通过网友捐赠获得了“抗震救灾.CN”、“中国我要爱.CN”,新华网获得“新华汶川.CN”等。
无独有偶,为了保护奥运冠军互联网权益,建立中国奥运冠军网络标识,CNNIC再度呼吁注册运动员姓名域名的注册者将域名捐赠给相应运动员。截至北京奥运会闭幕,已有200多个中国奥运选手的CN域名和“.中国”域名被捐赠出来。包括游泳、跳水、举重、体操、羽毛球等多个项目的奥运运动员域名,如参加三届奥运会勇夺两金的“元老”黄旭的域名、新科冠军刘子歌的域名等。
一些捐赠者与新的奥运冠军同名,他们也将自己的域名捐了出来。北京IT人士王峰2005年就注下域名“王峰.cn”和“王峰.中国”。“本打算用来做个人博客的域名”,王峰说,8月13日,中国选手王峰夺得男子3米双人跳板冠军后,他的计划改变了,“捐出来,可以让网民分享冠军的成长历程”,“希望将来王峰能在他的网页上写写他碰到的困难,以引导年轻人”。
保定的郭建光一人捐出188个域名。“奥运会开幕式前我就有这个想法了。当时找到了运动员的名单,发现很多运动员的域名都已经被注册了,我就把当时还没有注册的域名都给注册了。我挺不赞同目前抢注域名用于炒作的现象,于是便想注册下来再捐给相关单位或个人。”
“此前世界各国的域名管理机构,都没有在域名归属问题上采取过引导措施。CNNIC此举开创了域名管理的先河,将更利于互联网环境的和谐。”钱华林评述称,CNNIC呼吁把热心网友手中的闲置域名捐赠给适配的单位和个人,将方便更多人记忆、浏览对应网站。
国际互联网世界 中国话语权需要主动争取
2008年6月27日,巴黎,当ICANN理事会一致表决通过“允许使用中文等其它语言作为互联网顶级域字符”的决议,“.中国”将于2009年率先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时,现场的中国技术专家们情不自禁互相击掌相庆。
这项决议的重大意义在于,此项决议意味着诞生于1983年的域名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在被英语语种独霸25年之后,将真正迎来包括中文在内的世界各大语种顶级域时代,互联网应用上的最后一座“英文堡垒”也被攻破。
国际互联网将首次出现“.中国”这样的非英语域名后缀,纯中文的国家代码顶级域“中国域名”将正式融入国际互联网,作为中华文化在网络上的国家象征登上历史舞台。今后全球华人上网时,在浏览器地址栏不仅可以通过输入英文域名lenovo.com.cn,还可以通过直接输入中国域名“联想.中国”在互联网上访问联想公司的网站。
时间追溯至2001年3月,CNNIC技术人员第一次远赴美国参加了第48届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会议。然而,中文标准的制定过程远不及当初想象得那么简单:没有一个外国专家愿意耐心倾听CNNIC技术小组对中文域名价值的阐释。
毛伟说:“我们当时感到一种悲壮,因为中国人在国际标准中几乎一片空白,没有人看好中国。我们也感到自豪,因为我们就代表中国,背后是整个国家的支持。”在悲壮和自豪的复杂感受中,CNNIC技术人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国际标准的漫漫征途上迎难而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晓东回忆说:“最难过的是开会的时候,3000多人当中只有我们3个中国人。别提当时心里有多孤独了。”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2004年,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导制定的“中日韩多语种域名注册和管理标准”,正式被IETF认可并发布为国际标准,编号为RFC3743。互联网之父Vint Cerf在访问中国期间,多次盛赞CNNIC在国际标准上为全球互联网所做的贡献。
2008年9月,国际互联网中国话语权再获提升。互联网国际标准制定组织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正式发布了由中国技术专家领衔的邮件地址国际化(邮箱名称母语化)的三个核心标准。按照这些标准,在拥有“互联网中心.中国”中文域名后,企业将可以使用如“张三@互联网中心.中国”这样的全中文标识的邮件地址收发邮件。此举意味着诞生于1982年的邮件标准协议英文独占时代也即将终结。
而主导推动该系列国际标准恰是来自CNNIC的技术专家李晓东博士。据了解,IETF有史以来,先后成立数百个标准制定工作组,累计发布超过5000项互联网国际标准。其中,邮件地址国际化标准工作组是首个由中国人担任联合主席的工作组,同时也是IETF成立以来华裔互联网技术专家参与人数最多的工作组。
看似一小步,“扶摇九万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已经在互联网领域完成三项国际标准的制定,不仅为国际上其他国家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典范,更重要的是,这些国际标准的相继出台,使得中国在国际互联网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大大提高,为潜在的网民降低了上网的门槛。
在谈到中国制定标准的历程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毛伟说了自己的深刻体会,“一个是要先融入规则,在制定规则,其二是遵循开放性,实用性原则,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更“希望看到更多有中国人制定的标准诞生”。
第一代互联网浪潮中,美国曾为世界贡献了大量的技术标准,占据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司机”座位。中国在互联网标准中的缺位,影响了中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也与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相符合。
李晓东表示,立足国内、放“声”海外,争夺国际互联网话语权,方便中国网民和企业利用互联网创造价值,是CNNIC不可推卸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征途再起
11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来到CNNIC机房,参加了新一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工作委员会。奚国华对整个CNNIC的运行状况颇感欣慰,同时又对新形势下的CNNIC提出了新的要求。
“互联网的域名系统等同于电信网的信令系统,安全重要性尤为重要。作为国家基础网络设施之一的运行者,CNNIC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民生’为目标,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十六字方针,做好国家顶级域名和中文域名的发展和管理工作,做大规模,加强管理,打造出具有基础电信运营商运维水平的域名服务。”
奚国华强调,应充分认识我国互联网发展和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前途无限,CNNIC对于互联网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CNNIC面临着互联网浪潮新一轮考验,如何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将成为CNNIC未来工作的重心所在”,毛伟说。
……
“谁是CNNIC?”
2008年11月25日,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大三学生张鸿端坐在宿舍电脑桌前无聊的在网上浏览新闻,突然一个MSN好友问起她“谁是CNNIC?”,她想都没想就回复说“不知道”。
是的,当广大民众从CNNIC发布的最新报告中获悉中国网民总数突破2.53亿,跃居世界第一时,当众多网民输入域名登陆互联网享受到信息技术的便利时,还有大量的中国网民,尤其是近年来新增的数以千万记的网民,他们还真不知道CNNIC是谁,他们更不知道现在使用的互联网又与CNNIC有着怎样的关系。即使在很多知道CNNIC的人眼中,这个机构身上也始终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不可否认,相对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而言,互联网还是一个新事物,但是,相对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看,互联网又是加大开放范围、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奇兵”。而这支“奇兵”在中国从诞生、发展到壮大,都与CNNIC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天,就让我们怀揣着“谁是CNNIC?”这个疑问走进位于北京中关村核心区域的中科院软件园区,探访有着“中国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之称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在川流不息的北京中关村地区,有一条普通且不太知名的街道—中关村南四街,街道两旁分布的多以居民小区为主,恰是在这条貌似很寻常的街道中,却坐落着我们的探访对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冬日的中科院软件园显得格外幽静,偏于其中一隅的正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而在一栋貌不惊人的红色大楼里,正运转着中国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国国家域名系统。
我们的故事就从中国国家域名系统说起。
历史的选择
2005年11月18日,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峰会行动计划》指出:“一个国家对本国国家顶级域名(ccTLD)的管理决策不受他国干涉。一个国家针对本国ccTLD的相关决策来体现的合理利益,应得到尊重、维护及明确。”
在近4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这个被联合国认定属于“国家主权”事项的国家域名系统,一直“漂流海外”。
这段历史还要从中国尚未接入全球互联网的时候谈起。早在网络开通前的1990年,作为中国互联网“幕后英雄”代表的钱华林便想申请中国国家顶级域名,让中国的网络拥有自己的身份标志。但当他到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InterNIC)去预约时,却发现.CN域名已经被一个叫T.B.Qian的人注册了。T.B.Qian就是钱天白,后来,钱天白是.CN域名的行政联络官,而钱华林是技术联络官。这便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有名的“二钱”。
自此,钱华林与中国互联网和CNNIC就已结缘。随后,他先后担任原国信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专家组成员、CNNIC工作委员会委员等与CNNIC相关的职务。
由于当时我国还没有接入互联网,因此暂由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运行.CN域名服务器。钱华林回忆说:“这时候域名资源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瓶颈,中国必须拥有国家顶级域名.CN域名才能真正在国际互联网上共享信息。”
诚如联合国信息峰会的决议所言,域名管理权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互联网上国家的主权。从国家信息化战略考虑,我国不能把自己的国家域名的顶级服务器放在国外。
直到1994年5月21日,第一台中国国家域名.CN根服务器才终于落户中国。当时.CN域名服务器由中科院“临时托管”。当天中科院便完成了.CN服务器的设置,并负责.CN顶级域名的注册和维护工作。
那时互联网开始出现有害信息,人们惊呼洪水猛兽来了,引发了一场关于“先发展,后整顿”还是“先整顿,后发展”的大讨论。1995年,国家有关部门一度决定放慢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直到1996年6月,刚刚成立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过深入调研,才一锤定音:发展中国互联网事业利大于弊。
1997年1月14日,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专家组,专家组的职责主要是筹备组建CNNIC,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1997年4月,第一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会上提出要按照国际惯例,组建一个互联网信息中心来管理中国的顶级域.CN。
“国家准备要设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时,得到了中科院的大力支持。当时周光召院长讲,中科院就是服务于社会的,中科院愿意给人给钱,给启动经费,承担起这个国家责任。再加上中科院已经有了工作基础,国家便正式授权中科院成立中心运行CN顶级域名,负责国家域名注册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毛伟回忆说。
现在回头来看,1994年5月21日,CN的根服务器“搬”回了中国,从而结束了我国顶级域名服务器由国外代管的历史。对于域名这一中国互联网最基础的设施,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应该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重重写上一笔。而后来,CNNIC的前进脚步也一直延续着中科院推动组建CNNIC时服务社会的初衷。
1997年6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中科院软件园宣布成立:7个人、一间办公室、满地电线。
“七元老”中负责技术的孙国念指着窗外一排老楼说:“那就是‘中国互联网的中枢’,我们当时在三楼一上楼梯西面那个大房间办公。只有一台服务器,和台式机的主机箱差不多大,性能比现在的办公电脑还差,刚开始中国.CN下的互联网域名数量只有十几个,一直到1997年中心挂牌时才有一千来个。”
当时这里的工作就是“坐等别人上门”。“都是别人打电话来咨询我们域名怎么注册。我记得曾经在会议室办过培训班,给大家讲解域名是什么,有兴趣的都可以来听。基本上来的都是中科院的机构,那时候有条件联网的就是各个院所。.CN域名绝大部分都在ac.CN下面,ac代表科技界。”而目前,我国CN域名注册量也以1333万个超过德国.de域名,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家顶级域名。
如同互联网的发展史,在跌跌撞撞中向前迈进,对于我国域名注册管理机构的CNNIC来说,照样是一部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史,在草创阶段,它也有些困惑。
互联网风向标
2008年11月25日,“国家大部制改革”后的新一届CNNIC工作委员会在中科院软件园区召开。鉴于CNNIC管理的国家域名系统的重要性,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出席了本次会议,并肯定了CNNIC这些年在推动国家域名腾飞等方面的工作。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志江说,我们在2004年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很多人都不知道CNNIC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域名。对老网民而言,我们给他们最初和最不可磨灭的印象是它的另一个身份:调查、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权威机构。
早在1997年,成立不久的CNNIC就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统计调查的先河。不过,第一次回收的调查问卷仅为1800余份,鲜有问津者。这也足以说明,那时候的互联网在中国不仅是个新鲜事物而且还是一个貌似很高深的新技术。
2000年才是CNNIC的分水岭。那年CNNIC回收的调查问卷已经达到了363538份,增长了200多倍。CNNIC开始频繁地在媒体上曝光,《统计报告》的发布一度成为观察国内网络发展的第一“风向标”。
然而把《统计报告》变得“洛阳纸贵”、将业界和媒体搅动得倾巢而出的,却是每次附在报告后面的那个小尾巴:网站排名。
“那时候中文网站很少,刚刚上网的老百姓不知道有哪些好网站可以访问。我们做统计调查的时候便在问卷后增加了一个问题:‘最常上的网站是哪几个?’主要目的是给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中文网站。”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高级研究顾问王恩海说。
CNNIC确实实现了初衷。“网易连续两次在CNNIC排名第一,丁磊还跑到我们楼里召集记者搞了一个发布会。这是网易第一次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直到现在还有人介绍自己说多少次在CNNIC网站排名中排第几。那个时候还有很多风险投资是通过我们的排名获得信息,选择投资对象。”
在网络泡沫最膨胀的日子里,CNNIC的排名甚至被当作是去纳斯达克的入场券。有人直接打电话冲毛伟表示不满:“你给我排到20多位,我怎么和人家谈融资的事情?”
就是这个亿万网民上网风向标,数以百计中国互联网企业赖以生存、融资的网站排名到2001年却嘎然而止了。谈及原因,刘志江认为:“一是觉得推荐优秀网站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连续几年的推荐,一大批优秀的中文网站已经被老百姓认知认可。二是觉得这些刚刚站立起来的网站,急需的是尽快找到长期发展的模式,网站调查排名已经太让他们疲于奔命啦。”CNNIC的网站排名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场互联网启蒙事件,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
“于无声处听惊雷”,那本发黄的《第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那时掀起的互联网浪潮,或低迷或高潮的一段中国互联网发展史,CNNIC经历、推动并记录着。
汶川牵动着中国互联网的“根”
2008年5月12日,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个日子。互联网上第一时间传来消息称: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地震!当天,全国多省都有震感。
刚开始大多数人都还不清楚震中地带的具体震级,更无法预料到这个地震会给中国带来这么大的冲击。
2008年5月13日10时28分,深圳。CNNIC两名工作人员乘坐的最早一班“北京-深圳”飞机按时降落,他们走出机场招手打了一辆的士。按照工作计划,今天他们将在深圳联合微软和中国万网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
在机场赶往会议地点的路上,出租车的收音机广播着有关地震的最新消息,他们从广播中得知了汶川大地震的震级高达7.8级,同时,从主持人和专家的对话中了解到这场地震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是的,当时那些按时上班的人都从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媒体上获得这场灾难的准确信息,一些热心的人开始走上街头为灾区捐血,还有一些人正通过各种方式向灾区捐款、捐物。
一时间,全国13亿人民的心紧紧的与汶川地震震区的同胞联系在一起,大家都在张罗和行动。
CNNIC两位在深圳出差的工作人员在出租上一直在想:除去捐血、捐款、捐物外,我们还能为震区人民、震区的企业做些什么?
相信很多人对另外一次地震还记忆犹新。
2006年12月27日,对于众多网民而言是一个灾难性的日子,由于受12月26日20时26分至27日12时中国台湾南部海域多次强烈地震影响,至少6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断裂,造成国内网民访问国外网站故障。
由于无法正常访问国际网站,一些与外国域名相关的业务也暂时无法受理。其中包括注册、续费、信息修改等外国域名业务都暂停办理。这导致中国的.com域名注册者到期的域名无法正常续费,国内注册者约有9000多个.com域名被非正常删除。大量企业丢失的.com域名已经被海外域名投资人抢注,给中国互联网带来了惨痛的教训。
或许是职业习惯的缘故,上述情景一下子浮现在这两位工作人员头脑中。汶川地震将使众多互联网企业和网民的域名正常续费、延展注册受到影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保证震区的互联网系统运行安全,保障震区企业的互联网权益。
随后,他们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延长到期国家域名续费、延展时间,防止由于救灾期间企业无暇旁顾,导致国家域名等无形资产流失。
他们紧急向北京的领导打电话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马上得到领导的回应和肯定。不到4个小时,CNNIC网站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则公告:“由于地震对灾区人民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了影响,为了保障全国人民集中精力抗击灾害,保障互联网通信,避免广大用户因域名到期不能续注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我中心将2008年5月13日至6月13日到期的全部英文CN域名和中文CN域名有效期无条件延长一个月。”这个非常的4小时决定的公告开创了互联网域名管理机构紧急状态下积极履行公益职责的先河。
“如果把中国互联网比作一棵树,则域名基础平台是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主任毛伟感慨道,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种种突发事件考验着我们的根基。人们开始意识到国家互联网域名系统的重要性,投射在CNNIC身上的目光及其承担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多。
域名捐赠 CNNIC再向前一步
汶川地震时,CNNIC还发出了另一条公告:互联网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便于记忆的域名能方便广大网民访问、查找,且很多专题和网站迫切需要与汶川地震相关的国家CN域名。为此,CNNIC呼吁国家CN域名的注册者,将手中与抗震救灾相关的CN域名(英文CN及中文CN)捐献出来供抗震救灾网站使用。
其时,为及时报道抗震救灾进展,为灾区人民提供信息服务,人民网、新华网和央视网分别推出“抗震救灾专题网站”。新浪、腾讯、网易等几乎所有网站也都加入到紧张的抗震救灾新闻战线中来。
“作为域名注册管理机构,CNNIC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利变更域名归属。但作为一个互联网服务机构,我们看到了域名的这种供求矛盾—一边是抗震救灾网络专题亟需相关域名,一边是热心网友的域名报国无门。我们希望起到一个中间牵线的作用,使更多域名‘用得其所’,发挥出更大价值,支持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刘志江表示。
据了解,央视国际通过网友捐赠获得了“抗震救灾.CN”、“中国我要爱.CN”,新华网获得“新华汶川.CN”等。
无独有偶,为了保护奥运冠军互联网权益,建立中国奥运冠军网络标识,CNNIC再度呼吁注册运动员姓名域名的注册者将域名捐赠给相应运动员。截至北京奥运会闭幕,已有200多个中国奥运选手的CN域名和“.中国”域名被捐赠出来。包括游泳、跳水、举重、体操、羽毛球等多个项目的奥运运动员域名,如参加三届奥运会勇夺两金的“元老”黄旭的域名、新科冠军刘子歌的域名等。
一些捐赠者与新的奥运冠军同名,他们也将自己的域名捐了出来。北京IT人士王峰2005年就注下域名“王峰.cn”和“王峰.中国”。“本打算用来做个人博客的域名”,王峰说,8月13日,中国选手王峰夺得男子3米双人跳板冠军后,他的计划改变了,“捐出来,可以让网民分享冠军的成长历程”,“希望将来王峰能在他的网页上写写他碰到的困难,以引导年轻人”。
保定的郭建光一人捐出188个域名。“奥运会开幕式前我就有这个想法了。当时找到了运动员的名单,发现很多运动员的域名都已经被注册了,我就把当时还没有注册的域名都给注册了。我挺不赞同目前抢注域名用于炒作的现象,于是便想注册下来再捐给相关单位或个人。”
“此前世界各国的域名管理机构,都没有在域名归属问题上采取过引导措施。CNNIC此举开创了域名管理的先河,将更利于互联网环境的和谐。”钱华林评述称,CNNIC呼吁把热心网友手中的闲置域名捐赠给适配的单位和个人,将方便更多人记忆、浏览对应网站。
国际互联网世界 中国话语权需要主动争取
2008年6月27日,巴黎,当ICANN理事会一致表决通过“允许使用中文等其它语言作为互联网顶级域字符”的决议,“.中国”将于2009年率先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时,现场的中国技术专家们情不自禁互相击掌相庆。
这项决议的重大意义在于,此项决议意味着诞生于1983年的域名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在被英语语种独霸25年之后,将真正迎来包括中文在内的世界各大语种顶级域时代,互联网应用上的最后一座“英文堡垒”也被攻破。
国际互联网将首次出现“.中国”这样的非英语域名后缀,纯中文的国家代码顶级域“中国域名”将正式融入国际互联网,作为中华文化在网络上的国家象征登上历史舞台。今后全球华人上网时,在浏览器地址栏不仅可以通过输入英文域名lenovo.com.cn,还可以通过直接输入中国域名“联想.中国”在互联网上访问联想公司的网站。
时间追溯至2001年3月,CNNIC技术人员第一次远赴美国参加了第48届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会议。然而,中文标准的制定过程远不及当初想象得那么简单:没有一个外国专家愿意耐心倾听CNNIC技术小组对中文域名价值的阐释。
毛伟说:“我们当时感到一种悲壮,因为中国人在国际标准中几乎一片空白,没有人看好中国。我们也感到自豪,因为我们就代表中国,背后是整个国家的支持。”在悲壮和自豪的复杂感受中,CNNIC技术人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国际标准的漫漫征途上迎难而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晓东回忆说:“最难过的是开会的时候,3000多人当中只有我们3个中国人。别提当时心里有多孤独了。”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2004年,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导制定的“中日韩多语种域名注册和管理标准”,正式被IETF认可并发布为国际标准,编号为RFC3743。互联网之父Vint Cerf在访问中国期间,多次盛赞CNNIC在国际标准上为全球互联网所做的贡献。
2008年9月,国际互联网中国话语权再获提升。互联网国际标准制定组织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正式发布了由中国技术专家领衔的邮件地址国际化(邮箱名称母语化)的三个核心标准。按照这些标准,在拥有“互联网中心.中国”中文域名后,企业将可以使用如“张三@互联网中心.中国”这样的全中文标识的邮件地址收发邮件。此举意味着诞生于1982年的邮件标准协议英文独占时代也即将终结。
而主导推动该系列国际标准恰是来自CNNIC的技术专家李晓东博士。据了解,IETF有史以来,先后成立数百个标准制定工作组,累计发布超过5000项互联网国际标准。其中,邮件地址国际化标准工作组是首个由中国人担任联合主席的工作组,同时也是IETF成立以来华裔互联网技术专家参与人数最多的工作组。
看似一小步,“扶摇九万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已经在互联网领域完成三项国际标准的制定,不仅为国际上其他国家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典范,更重要的是,这些国际标准的相继出台,使得中国在国际互联网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大大提高,为潜在的网民降低了上网的门槛。
在谈到中国制定标准的历程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毛伟说了自己的深刻体会,“一个是要先融入规则,在制定规则,其二是遵循开放性,实用性原则,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更“希望看到更多有中国人制定的标准诞生”。
第一代互联网浪潮中,美国曾为世界贡献了大量的技术标准,占据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司机”座位。中国在互联网标准中的缺位,影响了中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也与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相符合。
李晓东表示,立足国内、放“声”海外,争夺国际互联网话语权,方便中国网民和企业利用互联网创造价值,是CNNIC不可推卸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征途再起
11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来到CNNIC机房,参加了新一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工作委员会。奚国华对整个CNNIC的运行状况颇感欣慰,同时又对新形势下的CNNIC提出了新的要求。
“互联网的域名系统等同于电信网的信令系统,安全重要性尤为重要。作为国家基础网络设施之一的运行者,CNNIC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民生’为目标,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十六字方针,做好国家顶级域名和中文域名的发展和管理工作,做大规模,加强管理,打造出具有基础电信运营商运维水平的域名服务。”
奚国华强调,应充分认识我国互联网发展和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前途无限,CNNIC对于互联网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CNNIC面临着互联网浪潮新一轮考验,如何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将成为CNNIC未来工作的重心所在”,毛伟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