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要讲科学发展观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医疗,信息化,科学,发展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7-27 16:19
七月的北京,酷热似火,这在某种程度上恰似当前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热潮一般,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展开。有位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形象地表示,医疗行业信息化基本没有春天,就已经直接进入了夏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医疗信息化的整体局面。
2011年7月9日,由计算机世界报社主办的“2011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高层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论坛围绕着新时期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位、目标以及存在的认识误区等展开了讨论与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论坛一致认为,医疗信息化建设应重视创新,特别是医疗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对待医疗信息化建设要讲究科学发展观,反对以一种倾向去掩盖另一种倾向,反对急功近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医疗信息化贵在创新
“我认为在我们今后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特别要突出创新,尤其要重在医疗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高燕婕女士指出,“卫生信息化还应当重视效率,如何使我们这些软硬件的投入能够获得所期望的产出,这是我们应该探索的。” 高燕婕副主任表示,目前国家在医疗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充足,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给医疗信息化建设将会有很大的投入。如何能够提供好的产品和好的模式,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还应该重视服务,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当中我们提出了现代服务业,这就要求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来创新服务模式。因此,我认为这些是我们今后在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医院信息化建设上的着力点。”
诚然,医疗信息化着力点的转变其实是与目标的转变密不可分的。针对医改新时期的信息化目标,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信息化工作专家组专家曹德贤老师认为:“过去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基于局域网的业务与管理信息系统,目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科学管理。医改新时期的目标是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目的是优化医疗资源、降低成本,助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任务是构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因此,新目标和旧目标完全不同。”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决战之年。今年2月,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2011年要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实施两项“工程”一个“治理行动”,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全面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巩固、推进便民惠民举措,深化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监管。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为实现医改阶段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无疑,2011年的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将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整个新医改的成败。
正确认识政府主导
医疗信息化建设几度潮起潮落,如今正走到了历史发展的拐点。与以往不同,目前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府正在成为投资的主体,自下而上的孤岛式的信息化建设让位于点线面结合的网络化建设,面向机构内部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转变为面向服务临床诊疗的、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
如何理解新时期的医疗信息化,曹德贤老师在题为“医改新时期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思考”的主题演讲中对新医改的政策进行了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是:一,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核心是建立一个实用、共享、统一、高效的互联互通平台。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二,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三,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四,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曹德贤认为,新时期医院信息化的新特点首先是政府主导,一切纳入政府主导。过去医院信息化是院长主导;其次是构建以医疗卫生机构局域网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这是新的目标。第三个特点是网络安全和健康信息隐私,这是新课题。第四个特点是广域网加异构系统整合,再加高性能,这是技术上的新挑战。第五个特点是电子病历加健康档案,再加远程医疗,这是新的应用。第六个特点是支持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这是新任务。第七个特点是区域医学影像中心和检验中心,这是新模式,目前已经有人在做试验,以配合医改新模式创新。
关于政府主导,曹德贤认为:“政府应该首先做好投融资政策和组织管控工作。卫生部以及各省市卫生厅局最紧急的任务不是去花钱,而是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就不能将任务落到实处,就没有长效机制,也没有持续发展。”为此,曹德贤提出了五点建议:一,将卫生信息化规划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卫生信息化不是一个合同就能解决的,也不是一年就可以做成的,需要时间和持续的投资。二,政府主导就要强化信息中心的组织体系建设,明确职能定位、机构及岗位设置、人才知识结构及人力配备,政策性任务首先要组织落实。三,政府主导要推动HIT产业的大发展,“政府搭台,产业唱戏”。四,政府主导要解决学科建设和人才资源问题。学科建设是指要在医学院校设立医学信息学专业,解决HIT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五,政府主导一定要狠抓应用和全员培训,如果能把IT系统应用的岗位培训纳入医院人员培训规划中,将对医院信息化应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医生、护士和管理人员一定是信息化应用的主体,把他们纳入主体,让他们动手参与信息化工作,这才是发展与生存之路。”
标准化
是互联共享的基础
标准化是互联互通的基础,实现新时期的新目标,必须解决医疗卫生的数据标准和网络数据交换标准问题。北京医院与同仁医院可谓一墙之隔,但是却做不到信息共享。这就必须谈到标准问题。新时期医疗信息化的目标是要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而这一切是建立在标准之上的。目前,卫生部正着手进行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标准体系、医院基本信息数据集标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等一系列研究,制定与实施工作。“十二五”期间,卫生部还将在标准治理方面加大力度。
“标准本身必须标准。”高燕婕副主任强调:“标准不是纸上谈兵,标准本身必须首先要规范,这样才能指导各级医院进行标准化的实施和实践。同时,标准要可执行、可操作、可落实才行。”
北京宣武医院计算机中心专家尚邦治认为:“标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标准的关键在于落实。比如门诊的处方诊断术语是不是应该至少规范化一下。目前医院里谁想用什么诊断名称就用什么,至少在一个医院里面应该规范化,涉及标准方面的很多细节地方需要认真琢磨。”
除了标准外,论坛热议的话题还涉及到了阶段性目标的设定、成本控制、安全、对“信息孤岛”等的理解等多个方面。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雨生认为, 从信息化角度怎么帮助医院控制成本、提高效益,这在医改大环境下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迫切。虽然目前国家没有明确要求控制医疗费用,但是我们要做好准备,当医院提出这种要求的时候,我们能够有相应的方法和措施去满足这样的需求。
北京朝阳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梁悦认为,从信息化建设思路上来说,应该更多地关注体系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应该在均衡上下功夫,如果一个医院投入不均衡,业务体系不能适应数字化均衡需求,信息化建设效率会降低。有些点上也是要下功夫的,如:医院的数据环节,要下功夫梳理以利于数字化建设的利用,要在医院数据集中存储规划建设环节下功夫,一方面为互联互通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为保障医院数据安全。
与会专家认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我们要有一个适度目标,而且要有一个合理的设计,不重视不对,贪大求全也有危险。医院信息化建设应该分阶段完成,要求阶段目标是可实现的、可操作的。从工程发展史来看,每种技术的发展很多时候是由于存在缺陷才发展,如果一步到位做到十全十美就没有发展空间了。
“医疗卫生信息化情况特殊复杂,在具体推进医疗信息化过程中要讲科学发展观,要讲科学态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曹德贤认为,“目前,存在着对‘健康档案’和‘区域平台’概念扩大化和过度解读的现象,过快的工程实施计划和过高的阶段性目标将产生消极后果。我们反对“一步到位,国际领先”的口号,我们提倡的是整体规划、分布实施、阶段见效、持续发展。”曹德贤强调,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是基础,那种不加分析的绝对化批判“孤岛”和“烟囱”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孤岛”和“烟囱”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互联互通”是新阶段。
医疗信息化在2009年4月新医改正式推出以后,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甚至从短暂的春天直接过渡到夏天。令人欣喜的是,从本届论坛可以看出医疗信息化的主管们一直保持了冷静的态度,这将是医疗信息化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也是本届论坛的特别收获之处。
本报记者 方正
……
2011年7月9日,由计算机世界报社主办的“2011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高层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论坛围绕着新时期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定位、目标以及存在的认识误区等展开了讨论与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论坛一致认为,医疗信息化建设应重视创新,特别是医疗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对待医疗信息化建设要讲究科学发展观,反对以一种倾向去掩盖另一种倾向,反对急功近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医疗信息化贵在创新
“我认为在我们今后卫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特别要突出创新,尤其要重在医疗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高燕婕女士指出,“卫生信息化还应当重视效率,如何使我们这些软硬件的投入能够获得所期望的产出,这是我们应该探索的。” 高燕婕副主任表示,目前国家在医疗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充足,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给医疗信息化建设将会有很大的投入。如何能够提供好的产品和好的模式,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还应该重视服务,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当中我们提出了现代服务业,这就要求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来创新服务模式。因此,我认为这些是我们今后在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医院信息化建设上的着力点。”
诚然,医疗信息化着力点的转变其实是与目标的转变密不可分的。针对医改新时期的信息化目标,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信息化工作专家组专家曹德贤老师认为:“过去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基于局域网的业务与管理信息系统,目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科学管理。医改新时期的目标是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目的是优化医疗资源、降低成本,助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任务是构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因此,新目标和旧目标完全不同。”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决战之年。今年2月,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2011年要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实施两项“工程”一个“治理行动”,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全面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巩固、推进便民惠民举措,深化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监管。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为实现医改阶段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无疑,2011年的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将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整个新医改的成败。
正确认识政府主导
医疗信息化建设几度潮起潮落,如今正走到了历史发展的拐点。与以往不同,目前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府正在成为投资的主体,自下而上的孤岛式的信息化建设让位于点线面结合的网络化建设,面向机构内部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转变为面向服务临床诊疗的、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
如何理解新时期的医疗信息化,曹德贤老师在题为“医改新时期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思考”的主题演讲中对新医改的政策进行了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是:一,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核心是建立一个实用、共享、统一、高效的互联互通平台。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二,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三,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四,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曹德贤认为,新时期医院信息化的新特点首先是政府主导,一切纳入政府主导。过去医院信息化是院长主导;其次是构建以医疗卫生机构局域网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这是新的目标。第三个特点是网络安全和健康信息隐私,这是新课题。第四个特点是广域网加异构系统整合,再加高性能,这是技术上的新挑战。第五个特点是电子病历加健康档案,再加远程医疗,这是新的应用。第六个特点是支持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这是新任务。第七个特点是区域医学影像中心和检验中心,这是新模式,目前已经有人在做试验,以配合医改新模式创新。
关于政府主导,曹德贤认为:“政府应该首先做好投融资政策和组织管控工作。卫生部以及各省市卫生厅局最紧急的任务不是去花钱,而是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就不能将任务落到实处,就没有长效机制,也没有持续发展。”为此,曹德贤提出了五点建议:一,将卫生信息化规划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卫生信息化不是一个合同就能解决的,也不是一年就可以做成的,需要时间和持续的投资。二,政府主导就要强化信息中心的组织体系建设,明确职能定位、机构及岗位设置、人才知识结构及人力配备,政策性任务首先要组织落实。三,政府主导要推动HIT产业的大发展,“政府搭台,产业唱戏”。四,政府主导要解决学科建设和人才资源问题。学科建设是指要在医学院校设立医学信息学专业,解决HIT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五,政府主导一定要狠抓应用和全员培训,如果能把IT系统应用的岗位培训纳入医院人员培训规划中,将对医院信息化应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医生、护士和管理人员一定是信息化应用的主体,把他们纳入主体,让他们动手参与信息化工作,这才是发展与生存之路。”
标准化
是互联共享的基础
标准化是互联互通的基础,实现新时期的新目标,必须解决医疗卫生的数据标准和网络数据交换标准问题。北京医院与同仁医院可谓一墙之隔,但是却做不到信息共享。这就必须谈到标准问题。新时期医疗信息化的目标是要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而这一切是建立在标准之上的。目前,卫生部正着手进行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标准体系、医院基本信息数据集标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等一系列研究,制定与实施工作。“十二五”期间,卫生部还将在标准治理方面加大力度。
“标准本身必须标准。”高燕婕副主任强调:“标准不是纸上谈兵,标准本身必须首先要规范,这样才能指导各级医院进行标准化的实施和实践。同时,标准要可执行、可操作、可落实才行。”
北京宣武医院计算机中心专家尚邦治认为:“标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标准的关键在于落实。比如门诊的处方诊断术语是不是应该至少规范化一下。目前医院里谁想用什么诊断名称就用什么,至少在一个医院里面应该规范化,涉及标准方面的很多细节地方需要认真琢磨。”
除了标准外,论坛热议的话题还涉及到了阶段性目标的设定、成本控制、安全、对“信息孤岛”等的理解等多个方面。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雨生认为, 从信息化角度怎么帮助医院控制成本、提高效益,这在医改大环境下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迫切。虽然目前国家没有明确要求控制医疗费用,但是我们要做好准备,当医院提出这种要求的时候,我们能够有相应的方法和措施去满足这样的需求。
北京朝阳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梁悦认为,从信息化建设思路上来说,应该更多地关注体系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应该在均衡上下功夫,如果一个医院投入不均衡,业务体系不能适应数字化均衡需求,信息化建设效率会降低。有些点上也是要下功夫的,如:医院的数据环节,要下功夫梳理以利于数字化建设的利用,要在医院数据集中存储规划建设环节下功夫,一方面为互联互通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为保障医院数据安全。
与会专家认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我们要有一个适度目标,而且要有一个合理的设计,不重视不对,贪大求全也有危险。医院信息化建设应该分阶段完成,要求阶段目标是可实现的、可操作的。从工程发展史来看,每种技术的发展很多时候是由于存在缺陷才发展,如果一步到位做到十全十美就没有发展空间了。
“医疗卫生信息化情况特殊复杂,在具体推进医疗信息化过程中要讲科学发展观,要讲科学态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曹德贤认为,“目前,存在着对‘健康档案’和‘区域平台’概念扩大化和过度解读的现象,过快的工程实施计划和过高的阶段性目标将产生消极后果。我们反对“一步到位,国际领先”的口号,我们提倡的是整体规划、分布实施、阶段见效、持续发展。”曹德贤强调,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是基础,那种不加分析的绝对化批判“孤岛”和“烟囱”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孤岛”和“烟囱”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互联互通”是新阶段。
医疗信息化在2009年4月新医改正式推出以后,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甚至从短暂的春天直接过渡到夏天。令人欣喜的是,从本届论坛可以看出医疗信息化的主管们一直保持了冷静的态度,这将是医疗信息化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也是本届论坛的特别收获之处。
本报记者 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