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创新是中国软件的未来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东软,创新,软件,刘积仁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8-29 12:52
2011年,中国的软件企业走过20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过程。以东软、用友、亚信联创、文思创新等为代表的企业逐步成长,变成了营收超过10亿元的中国软件企业,有的甚至达到了30亿元或者50亿元。以东软为例,过去20年,东软从3个人、3台电脑、3万元到年营收近50亿元,员工人数达到1.8万名。
过去10年,是中国软件产业的黄金10年,中国软件业的规模不断变大,诞生了许多千人、万人规模的软件企业,其中软件出口翻了近90倍。在中国本土的市场应用方面,更多解决方案来自中国本土企业,在行业应用上,中国本土企业起了主导作用。
现在,中国软件产业正在进入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越来越多的中国工程师成为跨国公司的研发人员;而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全球优秀人才成为中国软件企业的成员。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认为,面对竞争,中国软件产业需要有开放的文化,需要用全球视角理解中国IT产业。
而面对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以及新商业模式的冲击,软件业也在发生变革。刘积仁提出,中国软件产业过去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对未来的10年、20年没有太多指导意义,创新才是中国软件的未来。
近日,本报总编辑许传朝与刘积仁就中国软件产业如何转型、如何参与国际化竞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刘积仁认为,中国软件业需要创新,创新是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变的关键,是产业发展的动力。
APPS标志
经济时代到来
许传朝:您曾经说过,一个企业需要对周围环境拥有感知的能力。过去,东软对未来的感知都是由您完成的,现在,除您之外,东软还有哪些人在对生态环境和未来进行感知?
刘积仁:在最开始创业的时候,东软对环境的感知的确是我在做。现在,随着业务线越来越成熟,东软感知环境的传感器已经“安装”到了垂直业务部门。比如,我们的业务部门已经深刻感受到中国需要对医疗费用进行控制,所以,东软正在研发如何帮助政府管理医疗费用,这些创新都是由具体业务部门提出来的。
我认为,坚持感知用户和市场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我也考察过,商业模式成功的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往往不是最顶尖的,而需要看真正能带来的商业价值是什么。基于此,东软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对用户和市场的感知,这是我们赢得市场,赢得机会的法宝。
许传朝:正是这样的感知能力使东软在医疗、政府、电信等行业取得了出色的业绩。在为医疗行业提供设备、技术的过程中,东软成功涉足卫生医疗服务,业务模式从单纯的B2B模式变成了BBC(B2B2C)模式,那么,应该如何解读这一模式?
刘积仁: 借助BBC模式,东软能够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解决方案厂商。
在医疗行业,东软着力于两方面:一是通过并购扩大在医疗IT行业的市场份额。2011年,东软收购望海康信73.14%的股权,补充了东软在医疗ERP领域的业务线和行业地位;二是创新商业模式,东软通过熙康模式,将医疗设备、医疗IT解决方案、健康服务等整合起来,将医院、社区、政府、家庭与个人的健康需求全部收入“健康云”的平台。
不仅如此,东软还建立了远程会诊平台,目前已有400多家医院入驻,在这个构想中,东软意欲扮演平台运营商的角色,未来将通过收取相应的运营费用进行盈利,这个平台就是东软的“App Store”。这意味着,未来公司的业务收入不仅来源于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IT服务,还会来自于直接面向公众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这也使东软的业务从单纯的IT Inside延展到了IT Enable。
许传朝:您所说的“App Store”很有意思。10年前,您曾提到面对软件业的变化,东软需要解决组织结构的问题;5年前,东软需要解决的则是从软件向服务转型。每个阶段的IT环境都在发生变化,今天,您所提出的软件业的“App Store”模式是基于什么判断,这种模式又会给软件企业带来哪些变化?
刘积仁:在这个时代,IT有几个不可小视的变化:一是越来越重视目标价值,用户越来越愿意为服务价值买单,而不是软硬件的价值;二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过去是直接赚钱,现在,赚钱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三是从赚一个人的钱变成赚许多人的钱,比如APPS经济。
面对这些变化,我们不得不警惕。APPS会成为一种经济,过去是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那么未来将会迎来APPS经济时代,这是一个由碎片组成的软件应用时代。
商业稳定
是创新的基础
许传朝:过去10年,软件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现在,人力成本快速上升,软件向服务模式转型等成为软件业的难题。您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应该如何认清这些挑战?
刘积仁:过去,我们是利用“跨国公司还在睡觉,对中国市场还不够看好、还有一点恐惧”来抓住时间和机会成长的。10年前,软件产业规模是两亿美元,而现在,仅嵌入式设备就有200多亿美元。
这段时间,在诸多的行业应用领域,中国的软件企业已经把该占领的都占领了,比如金融和电信。现在,医疗行业很抢手,许多国际厂商、本土企业都在纷纷争抢这块蛋糕。我认为,3年之内,中国医疗市场的格局将会确定。
未来10年,有几个因素需要注意:一是中国软件工程师的低成本时代已经过去。过去,中国是以低成本的劳动力数量来竞争,而现在应该以创新拉动转型,这种转型对中国企业的成长很重要。
二是中国外包企业在高流动率的同时,成本还会不断提升,利润不断下降。如果看不到这个事实,软件企业多年的积累可能会在未来几年消失,这需要我们将成本优势向以价值为优势的模式进行转变。
三是需要从技术导引向以创新商业模式导引转变,软件企业要看到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
四是软件企业要从“复制”到“制造”。过去的20年,是中国软件企业“复制”的20年,企业成立时都立志做微软、IBM,却没有一家达到这个目标。而过去10年,我们创造了自己的模式,在与用户的结合方面,我们走出了一条创造成功的路线。
许传朝:与软件业相比,互联网领域的创新频出,有充足的资本做后盾。您认为创新需要哪些条件?
刘积仁:在今年的软交会上,我提出,创新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未来。过去30年,中国是一个无论干什么都能够挣钱的时代,创新文化没有形成;未来20年,一定是创新的20年,不创新就不可能生存。
商业模式的稳定是创新的基础。东软有自己的投资基金,未来,我们会用基金支持团队创业。现在很多业务都是我们自己在做,未来,这个平台需要开放,建立应用开发实验室,用基金支持年轻人创业。在支持团队创业时,我们将从全局化的角度来考虑,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中国的产品,还要把产品做到有钱赚的地方。
不走印度模式
许传朝:现在,塔塔、Infosys等国外企业都已经进入中国,它们也创立了印度模式。曾有分析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应当向印度学习,学习印度的思维模式。您是否也认为中国企业需要走印度模式?
刘积仁:我认为,中国完全走印度模式比较难,如果走印度的外包模式,我们的语言优势不够,并且,印度的软件企业也已经到了利润率开始下滑的阶段。
我曾经说过,相比印度,中国的软件企业有几大优势: 一是研发成本可控,能够形成产业规模; 二是国家品牌在不断变化。如今,各大跨国公司都已经认同中国,一致认为中国是成长最快、最有前景的新兴市场。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务的黄金期; 第三,中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这是最大的优势,制造业要想再次腾飞,必须仰仗软件和服务业发展,而软件与服务业也必须与制造业实现对接才有更大空间。
许传朝:我很认同您的观点,中国的软件业只有走不同于印度的模式才会有机会。国外软件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软件企业也加快了去海外的步伐。大家都在国际化平台上竞争,您认为,面对国际化竞争,中国的软件企业赢得市场的几率有多大?
刘积仁:国际化不是国家和国家的竞争,甚至不是公司和公司的竞争,是人和人的竞争。并且,国际化还不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竞争。IBM有60%的员工来自中国、印度以及其他新兴国家,东软有30%的员工在海外,如果东软与IBM相遇,这场“仗”打的就是兵对兵、将对将。
现在,IBM的研发人员中有5000人都是中国人,你能说他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么?因此,我认为中国软件企业将会面临最直接、最残酷的挑战。
让东软比较欣慰的是,从一开始,东软面临的就是最恶劣的市场,最直接的竞争与挑战。这让我们有一种能力上的提升,有时候,需要忍耐才能活下来,活下来,才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走过这20年,我们发现,如果自己不能够给对方贡献价值,那真是没有可能进一步合作。现在,世界500强的IT公司,有70?80%都和东软合作,如NEC、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今天我们能够和这么多跨国公司合作,就证明了我们有价值可以交换,能有机会交换,就有机会变得更强大。我们正在和国际厂商在同一个平台竞争,谁能笑到最后还说不定,我认为,东软赢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总编观察
软件业的思考
东软是中国软件产业的一面旗帜,因此,走过20年的东软也是中国软件行业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引发软件业的自我反省和思考。
如同东软一样,过去的20年中国软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整个产业也面临着诸多迷茫和思考。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印度模式,印度在软件业所取得的成就曾经让我们羡慕并引发模仿,但今天看来印度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所以当整个产业几乎要重复第二个制造业低附加值、低利润和高劳动密集型的道路时,很多软件企业开始面临困境,思考转型。
东软的转型是典型的中国式转型,无论是向服务转型还是IT Enable延伸,都是基于对中国市场、中国需求的深度把握和理解,是一种积极的应变和创新;而东软的国际化则代表了中国企业发展的雄心和抱负。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软件企业的困境和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软件业核心能力和竞争力的一种放弃,而专注于业务模式方面的转变和探索,在核心能力和核心技术积累方面其实没有长进。
所以国内的软件业需要思考,如果核心能力和核心技术缺失,不仅难以在国际市场争取话语权,还很有可能随着印度塔塔、infosys等进军中国而失去对中国市场的把控。
本报记者 汤浔芳
……
过去10年,是中国软件产业的黄金10年,中国软件业的规模不断变大,诞生了许多千人、万人规模的软件企业,其中软件出口翻了近90倍。在中国本土的市场应用方面,更多解决方案来自中国本土企业,在行业应用上,中国本土企业起了主导作用。
现在,中国软件产业正在进入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越来越多的中国工程师成为跨国公司的研发人员;而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全球优秀人才成为中国软件企业的成员。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认为,面对竞争,中国软件产业需要有开放的文化,需要用全球视角理解中国IT产业。
而面对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以及新商业模式的冲击,软件业也在发生变革。刘积仁提出,中国软件产业过去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对未来的10年、20年没有太多指导意义,创新才是中国软件的未来。
近日,本报总编辑许传朝与刘积仁就中国软件产业如何转型、如何参与国际化竞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刘积仁认为,中国软件业需要创新,创新是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变的关键,是产业发展的动力。
APPS标志
经济时代到来
许传朝:您曾经说过,一个企业需要对周围环境拥有感知的能力。过去,东软对未来的感知都是由您完成的,现在,除您之外,东软还有哪些人在对生态环境和未来进行感知?
刘积仁:在最开始创业的时候,东软对环境的感知的确是我在做。现在,随着业务线越来越成熟,东软感知环境的传感器已经“安装”到了垂直业务部门。比如,我们的业务部门已经深刻感受到中国需要对医疗费用进行控制,所以,东软正在研发如何帮助政府管理医疗费用,这些创新都是由具体业务部门提出来的。
我认为,坚持感知用户和市场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我也考察过,商业模式成功的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往往不是最顶尖的,而需要看真正能带来的商业价值是什么。基于此,东软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对用户和市场的感知,这是我们赢得市场,赢得机会的法宝。
许传朝:正是这样的感知能力使东软在医疗、政府、电信等行业取得了出色的业绩。在为医疗行业提供设备、技术的过程中,东软成功涉足卫生医疗服务,业务模式从单纯的B2B模式变成了BBC(B2B2C)模式,那么,应该如何解读这一模式?
刘积仁: 借助BBC模式,东软能够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解决方案厂商。
在医疗行业,东软着力于两方面:一是通过并购扩大在医疗IT行业的市场份额。2011年,东软收购望海康信73.14%的股权,补充了东软在医疗ERP领域的业务线和行业地位;二是创新商业模式,东软通过熙康模式,将医疗设备、医疗IT解决方案、健康服务等整合起来,将医院、社区、政府、家庭与个人的健康需求全部收入“健康云”的平台。
不仅如此,东软还建立了远程会诊平台,目前已有400多家医院入驻,在这个构想中,东软意欲扮演平台运营商的角色,未来将通过收取相应的运营费用进行盈利,这个平台就是东软的“App Store”。这意味着,未来公司的业务收入不仅来源于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IT服务,还会来自于直接面向公众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这也使东软的业务从单纯的IT Inside延展到了IT Enable。
许传朝:您所说的“App Store”很有意思。10年前,您曾提到面对软件业的变化,东软需要解决组织结构的问题;5年前,东软需要解决的则是从软件向服务转型。每个阶段的IT环境都在发生变化,今天,您所提出的软件业的“App Store”模式是基于什么判断,这种模式又会给软件企业带来哪些变化?
刘积仁:在这个时代,IT有几个不可小视的变化:一是越来越重视目标价值,用户越来越愿意为服务价值买单,而不是软硬件的价值;二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过去是直接赚钱,现在,赚钱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三是从赚一个人的钱变成赚许多人的钱,比如APPS经济。
面对这些变化,我们不得不警惕。APPS会成为一种经济,过去是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那么未来将会迎来APPS经济时代,这是一个由碎片组成的软件应用时代。
商业稳定
是创新的基础
许传朝:过去10年,软件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现在,人力成本快速上升,软件向服务模式转型等成为软件业的难题。您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应该如何认清这些挑战?
刘积仁:过去,我们是利用“跨国公司还在睡觉,对中国市场还不够看好、还有一点恐惧”来抓住时间和机会成长的。10年前,软件产业规模是两亿美元,而现在,仅嵌入式设备就有200多亿美元。
这段时间,在诸多的行业应用领域,中国的软件企业已经把该占领的都占领了,比如金融和电信。现在,医疗行业很抢手,许多国际厂商、本土企业都在纷纷争抢这块蛋糕。我认为,3年之内,中国医疗市场的格局将会确定。
未来10年,有几个因素需要注意:一是中国软件工程师的低成本时代已经过去。过去,中国是以低成本的劳动力数量来竞争,而现在应该以创新拉动转型,这种转型对中国企业的成长很重要。
二是中国外包企业在高流动率的同时,成本还会不断提升,利润不断下降。如果看不到这个事实,软件企业多年的积累可能会在未来几年消失,这需要我们将成本优势向以价值为优势的模式进行转变。
三是需要从技术导引向以创新商业模式导引转变,软件企业要看到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
四是软件企业要从“复制”到“制造”。过去的20年,是中国软件企业“复制”的20年,企业成立时都立志做微软、IBM,却没有一家达到这个目标。而过去10年,我们创造了自己的模式,在与用户的结合方面,我们走出了一条创造成功的路线。
许传朝:与软件业相比,互联网领域的创新频出,有充足的资本做后盾。您认为创新需要哪些条件?
刘积仁:在今年的软交会上,我提出,创新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未来。过去30年,中国是一个无论干什么都能够挣钱的时代,创新文化没有形成;未来20年,一定是创新的20年,不创新就不可能生存。
商业模式的稳定是创新的基础。东软有自己的投资基金,未来,我们会用基金支持团队创业。现在很多业务都是我们自己在做,未来,这个平台需要开放,建立应用开发实验室,用基金支持年轻人创业。在支持团队创业时,我们将从全局化的角度来考虑,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中国的产品,还要把产品做到有钱赚的地方。
不走印度模式
许传朝:现在,塔塔、Infosys等国外企业都已经进入中国,它们也创立了印度模式。曾有分析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应当向印度学习,学习印度的思维模式。您是否也认为中国企业需要走印度模式?
刘积仁:我认为,中国完全走印度模式比较难,如果走印度的外包模式,我们的语言优势不够,并且,印度的软件企业也已经到了利润率开始下滑的阶段。
我曾经说过,相比印度,中国的软件企业有几大优势: 一是研发成本可控,能够形成产业规模; 二是国家品牌在不断变化。如今,各大跨国公司都已经认同中国,一致认为中国是成长最快、最有前景的新兴市场。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务的黄金期; 第三,中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这是最大的优势,制造业要想再次腾飞,必须仰仗软件和服务业发展,而软件与服务业也必须与制造业实现对接才有更大空间。
许传朝:我很认同您的观点,中国的软件业只有走不同于印度的模式才会有机会。国外软件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软件企业也加快了去海外的步伐。大家都在国际化平台上竞争,您认为,面对国际化竞争,中国的软件企业赢得市场的几率有多大?
刘积仁:国际化不是国家和国家的竞争,甚至不是公司和公司的竞争,是人和人的竞争。并且,国际化还不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竞争。IBM有60%的员工来自中国、印度以及其他新兴国家,东软有30%的员工在海外,如果东软与IBM相遇,这场“仗”打的就是兵对兵、将对将。
现在,IBM的研发人员中有5000人都是中国人,你能说他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么?因此,我认为中国软件企业将会面临最直接、最残酷的挑战。
让东软比较欣慰的是,从一开始,东软面临的就是最恶劣的市场,最直接的竞争与挑战。这让我们有一种能力上的提升,有时候,需要忍耐才能活下来,活下来,才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走过这20年,我们发现,如果自己不能够给对方贡献价值,那真是没有可能进一步合作。现在,世界500强的IT公司,有70?80%都和东软合作,如NEC、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今天我们能够和这么多跨国公司合作,就证明了我们有价值可以交换,能有机会交换,就有机会变得更强大。我们正在和国际厂商在同一个平台竞争,谁能笑到最后还说不定,我认为,东软赢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总编观察
软件业的思考
东软是中国软件产业的一面旗帜,因此,走过20年的东软也是中国软件行业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引发软件业的自我反省和思考。
如同东软一样,过去的20年中国软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整个产业也面临着诸多迷茫和思考。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印度模式,印度在软件业所取得的成就曾经让我们羡慕并引发模仿,但今天看来印度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所以当整个产业几乎要重复第二个制造业低附加值、低利润和高劳动密集型的道路时,很多软件企业开始面临困境,思考转型。
东软的转型是典型的中国式转型,无论是向服务转型还是IT Enable延伸,都是基于对中国市场、中国需求的深度把握和理解,是一种积极的应变和创新;而东软的国际化则代表了中国企业发展的雄心和抱负。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软件企业的困境和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软件业核心能力和竞争力的一种放弃,而专注于业务模式方面的转变和探索,在核心能力和核心技术积累方面其实没有长进。
所以国内的软件业需要思考,如果核心能力和核心技术缺失,不仅难以在国际市场争取话语权,还很有可能随着印度塔塔、infosys等进军中国而失去对中国市场的把控。
本报记者 汤浔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