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造” 怎么办?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中国智造,CIO,信息化,制造业
  • 发布时间:2011-08-29 12:56
  原料涨价怎么办?

  人力成本上升怎么办?

  供应链压力陡升怎么办?

  ……

  面对各种“怎么办”,中国制造业的解决之道就是“转型升级”。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转型过程中,信息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东北到华南、从上海到深圳,历时半年、横跨大半个中国,本报记者深入采访了电子制造、机械制造、精细化工、连锁销售、服装衣帽等数十家制造业企业,与数十位CIO面对面交流,亲身体会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更看到了信息化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信息化已经成为众多制造业企业的基因,深深地融入企业的“血液”中。它伴随着制造企业成长、发育和壮大,正在帮助中国企业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

  套用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的名句:如果信息化已经到来,那么“中国智造”还会远吗?

  当今夏大片《变形金刚3》中的主角们穿上美特斯邦威(下称美邦)品牌的服装后,美邦已经由曾经的服装销售企业变身为品牌销售企业。

  原美邦CIO闵捷在今年4月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采访时说,美邦正在积极成为“新商业文明”的倡导者和领导者。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美邦已经将原来的信息中心单独成立为邦购公司,全面负责信息化建设,并瞄准了电子商务。

  在中国,许多类似美邦的企业都在“华丽转身”,试图在剧烈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寻找到新蓝海,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电子制造企业、ODM企业,还是传统制造企业;无论是艰难还是快乐地寻找出路,在2011年这个“十二五”开局之年,“转型升级”成为制造业的必经之路。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将发挥巨大作用,将“中国制造”改写为“中国智造”。

  转型势在必行

  2011年4月,上海浦东美特斯邦威仓储总部。

  在这里,美特斯邦威的第二个大型仓储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红色铲车在空荡的库房里忙碌着,地面堆积着大量建材。与它相隔不远的是美邦的第一个物流中心,那里的工作人员结束了繁忙的发货工作,正在整齐有序地叠着纸箱,为下一次物流做准备。

  闵捷告诉记者,第二个物流中心投入使用后,两个物流中心可支撑电子商务日发货量从每天6000件提升到5万件。

  “6000件的发货量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大中型城市繁华地段店面一天的出货量。而到了5万件,线上规模将完全取代店面销售。”闵捷表示,这样的物流规模,为美邦的“电子商务”转型铺平了道路。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邦就体会到了制造业的危机,开始酝酿转型。

  当H&M、优衣库等国外类似品牌纷纷将专卖店开到隔壁,赤裸裸地与美邦“抢”客户;当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出口型”企业大量破产,中国制造业在“走出去”的同时,还面临着“狼来了”的危机——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压力下,美邦不得不重新“转型升级”,寻找市场定位和IT的支撑作用。

  一直以来,制造企业都面临着国内各类原材料的价格变化,以及人力成本的升高。

  “目前的瓶颈主要来自日益增大的价格成本挑战,例如汇率波动、同行业对手的价格、市场的日益萎缩等都在影响制造企业的发展。”浙江嘉兴斯贝克电子公司IT部门经理张万千说,原材料价格持续升高,给企业的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种种压力正在促使制造业向信息化要效益,促使企业全面实施信息化,从企业信息化转变为信息化企业。

  此外,制造业压力来源于管理。

  “一些现代的企业仍然受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事后管理和被动管理的模式制约了员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制造业信息化专家郭玉森认为,虽然几年来国家相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推进信息化应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企业向现代管理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由于企业没有全面地实施信息化工程,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可以说,制造业过去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产能扩张、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状况已经难以持续,制造业已进入以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主要包括产品提升、技术结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及行业结构优化几大方面,这就需要企业转型向创新、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服务化等方向靠拢。”鼎捷软件董事长孙蔼彬认为,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触发转型需求,这些转型主要包括产业转型、战略转型、品牌转型、产品转型、渠道转型和机制转型等几种模式。未来中国企业亟待建立市场经营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区域经营管理能力和高效协作能力,信息化能够支撑企业实现快速响应、创新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提升。

  信息化决定转型

  位于重庆郊区的重庆三信电子,和大多数工厂一样,这家电子加工企业也是用围墙与外界隔绝,出入打卡登记。在一栋6层高的建筑物中,分别布置着几条生产流水线,数百名身穿工服的工人在紧张组装着电子元器件。这些电子产品将发往全国各地的摩托生产基地,被安装进摩托车中,随后运到全世界。

  每天,重庆三信电子公司总经理、常务董事丁明都在办公室里,看着数百个报表,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运筹帷幄。“企业已经完全处于自动的运转过程中,规章制度成型,什么都在系统里跑。”回想刚当总经理时,每天签字签到手软的情形,丁明笑着说,虽然这一切都归功于信息化,但也让他有点苦恼,因为“三四天都没人找我签字、聊天。”

  信息化正在成为大多数制造企业抵御风险、调整结构、面向升级的一个必要支撑手段。通过信息化,企业将公司的经营状况数字化,管理层能及时、准确了解运营企业情况,增加管理的深度,提高决策的准确性,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仅凭感觉。

  “制造业正向着科学化、智能化、环保化、主动服务化的方向发展,高效精细制造是实现节能降耗和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实施方,SAP中国离散制造业资深方案架构师张冲认为,全面信息化正是实现高效精细制造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前提。

  “用传统的经营方式无法管理生产,而采用了ERP和精益生产之后,无论是有效组织资源、采集前端数据、控制生产过程、考评和分析生产结果,还是监管经营等,企业的运行状态均在掌握之中。”丁明说,重庆三信电子希望借助信息化掌握企业的运行状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投资、决策、经营活动找到数据。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做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创建一个可视化管理平台,既有利于第二代管理者运营,也有利于第一代创业人监管企业。

  而在美邦,既有以ERP为核心的财务系统,也有设计阶段的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分销系统的软件,这三个系统帮助美邦重塑企业价值,融入到新商业文明中。嘉兴斯贝克电子则采用了ERP和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逐步减缓了市场压力,开始进一步提高利润率。

  嘉兴斯贝克电子IT部门经理张万千认为,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效益非常明显。首先,消灭了过去的不合理库存。通过消化呆滞物资,控制供应商早交货等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其次,改进了业务模式。之前车间和生产部门去仓库领料的随意性大,同个产品分多次领,导致仓库疲于发料。系统上线后,按照ERP生产任务进行提前配料,一次领料和发料简化了流程,也不需要纸张打印,只要在系统中做确认;第三,各部门信息畅通,数据及时、实时。产品报价只要点击鼠标,就能把最新的材料和人工计算出来;第四,促进了公司良性发展。生产与预期基本相同,公司整体运行在系统中得到实时体现,过去的信息孤岛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公司的研发资料实现了有效管理,产品的设计和规范也得到了严格控制。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当前的信息化应用已经不仅局限在企业内部,开始关注企业的上下游,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整合。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内外部信息交流的增加、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云计算概念的兴起,使得企业围绕各种制造资源开展各种计划成为可能。

  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见中》指出,“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如果结合政策方针,企业要将“两化”深度融合战略目标和理念落实到企业转型升级和企业信息化层面,就是从产业链优化角度出发,以协同商务和信息集成为目标,全面推动企业创新。“从前期的基础信息化阶段,到各业务环节,通过信息化实现紧密衔接阶段,到实现流程优化、应用集成的渗透阶段,最后到业务流程协同和业务模式转型升级融合阶段,全面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都将实现完全的深度融合,这是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创造出来的一种新技术、市场、管理和发展模式。”张冲认为。

  将信息化融入基因

  “目前企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抓‘两化融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降低设计制造成本,掌握核心技术。”制造业信息化专家郭玉森认为,要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契机,强化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结合企业的瓶颈,进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建立典型应用,这样投资少、见效快,并能为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树立信心。

  芜湖恒隆汽车转向系统有限公司是专为奇瑞汽车供应汽车转向系统的汽车零部件公司。这家公司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成立初期就实施了ERP、MES(制造执行系统)等系统。信息化已经成为该公司的一部分,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奇瑞对恒隆这类核心供应商提出的要求是:供货拖延一分钟,即罚款2000元,上不封顶。如果没有在成立之初就有信息化作为支撑,芜湖恒隆也不可能达到上游厂商的要求。

  “有了信息化助力,恒隆可快速响应上游厂商的要求,也能快速集结下游资源,做到精准生产,提高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恒隆MIS中心主任孙磊认为,从信息化效益来说,存货资金占用率下降到30%,公司仓库人员减少5人,达到了库存准确度90%、生产供料及时性95%、生产供料准确性99%、先进先出符合率90%、顾客订单完成率95%、进货检验及时性99%等标准。

  正由于信息化在制造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少公司和芜湖恒隆一样,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核心竞争力——信息化建设。

  深圳兆驰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如此,它是消费电子供应商,客户包括夏普、飞利浦、东芝、海尔等国际知名电子企业。

  “公司在成立初期就实施了EPR平台,因为公司成立的发展目标很简单,就是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来经营兆驰,争取上市。而ERP平台能保障我们的产品质量、减少研发成本,促进上下游合作,扩宽市场。”深圳兆驰股份有限公司IT部经理张健说。

  兆驰股份于2005年成立,2010年上市,2010年营业额就达到30多亿元,利润4亿元,远高于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兆驰股份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地面机顶盒制造商和出口商,同时也是成长最快的液晶电视生产企业。

  如此迅速的增长,信息化功不可没。

  “现阶段,企业就是从产业链优化角度出发,以协同商务和信息集成为目标全面推动企业创新。具体而言是企业将研发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实行紧密融合,通过有效应用带动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制造方法的创新、企业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产业链协同商务体系的建立与创新,和基于产业链信息集成平台的建立与创新。”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制造行业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王健说。

  在郭玉森根据多年对制造业信息化的理解中,只有以信息技术做支撑,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工业现代化,同时可以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他认为,企业需要结合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规范和修订标准化管理,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系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平台,尽最大程度利用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构建集团管理创新平台,增强集团的管控能力,为企业提供协同制造和管控平台,实现智能化决策管理,使企业早一天成为数字化企业。

  专家评说

  鼎捷软件完善服务体系

  鼎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大陆区总裁 修俊良

  “十二五”经济大环境下,国家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在此背景下,催生了各大产业新型发展模式,中国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主要包括产品提升、技术结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及行业结构优化几大方面,这就需要企业转型向创新、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服务化等方向靠拢。

  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制造业惟一的出路就是“接近市场、研发创新、快速反应、降低成本”。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制造企业不能再依赖过去单一、局部的管理软件应用,而是要从基础的账务级——用管理软件做账,向战略级——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和决策依据上迈进。

  为此,鼎捷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服务体系:在业内率先采用CTI技术构筑的Call Center,整合内部CRM系统,搭建起鼎捷与客户直接、快速的沟通平台,还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全程监控,专业保障客户服务质量;为完成应用能力的移转,还通过E-Learning提升客户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另外,通过建立客户体检的机制,为企业定期主动体检,发现应用异常,即向客户及时反馈;同时还不定期安排线上培训,并就问题处理建立满意度调查,确保客户问题彻底解决。

  鼎捷软件不仅关注企业转型中遇到的企业战略和运营问题,更关注信息化执行力的解决问题;不仅致力于协助企业运用管理软件提升经营能力与价值,更通过管理工具助力企业转型。

  在不断通过原有的服务方式完善追求客户终端价值服务体系的同时,鼎捷软件针对企业信息化应用中战略与执行力的问题,围绕“战略与目标制定”这一主题,从客户需求出发,引入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的工具方法,帮助客户做管理咨询和管理导入,结合产业现状,对企业管理指标进行衡量与管控,对企业目前存在的管理现状做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SAP以技术服务用户

  SAP中国解决方案和架构部总经理 张志琦

  SAP中国离散制造业资深方案架构师 张 冲

  对国内制造企业而言,市场、产品、管理、成本、质量等都是极其重要的竞争要素,加快新品研发速度、精细化运营管理、压缩成本、提升效率等日渐受到企业重视,而信息化作为帮助企业实现这些目标的根本利器,其重要作用日渐凸显。

  未来SAP从四个方面帮助企业应对挑战:第一,在全面高效协同方面,帮助企业做好集团内部之间、终端用户、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优化整合;第二,在海量数据处理方面,需要将数据加工成为有价值的信息,完成高效数据分析;第三,在决策支持方面,通过信息化有效支持战略决策;第四,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降低企业总体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和主要抓手之一,云计算(Cloud)、移动应用(Mobility)、基于内存的计算(In-memory Computing)成为SAP瞄准的三大主要技术发展方向,SAP未来将在三大技术的基础上推出一系列企业管理应用解决方案。

  SAP的解决方案分成四个层次:第一个是企业预置型(On-Premise),主要包括SAP Business Suite商务套件和SAP BusinessObjects商务分析;另一个层次是按需随选型(On-Demand),SAP 提供了进军这一新市场的机遇,并且凭借全面的 SAP Business ByDesign产品,确定了其领先地位;第三个层次是对移动终端设备的支持即移动应用型(On-Device),移动应用型解决方案有助于业务用户之间和业务网络之间展开有效的协作;在这三个层次中还有一个交集即协调运营型(Orchestration),保证产品之间的统一协调、步伐一致,保证这三个层次的产品能够在统一平台之上,并且有着统一的开发节奏和速度。

  SAP更为关注中国本地企业使用SAP产品的重点功能和用户体验,结合它们的发展需求,向纵深拓展新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的本地化及专业化,并运用移动及内存计算等先进技术,支持中国客户实现信息技术及应用创新。

  用友立足本地需求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制造行业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 王健

  用友认为,创新、绿色与高效是中国制造企业必须具备的要素。中国制造业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确定绿色战略、标准化战略、协同化战略以及信息化战略等四大战略。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或超越中国制造,对于用友制造业而言机遇非凡。首先,在产品深化方面,用友制造面向中、中大、大型制造企业,提供完整、成熟、适用中国制造企业的专业一体化解决方案,其服务覆盖流程制造业、离散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中的核心行业。产品围绕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应用和深化应用等需求,推进制造业前中后台一体化的整合方案及服务。其次,用友制造业拥有16个大类行业、近百个细分行业解决方案,构建了1000多个制造行业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库,为中国制造企业信息化提供全系统化的专业服务:包括管理咨询、IT规划、产品及方案、应用集成、应用实施、运行维护等。

  用友制造将秉持“系统化的专业服务”,助力中国制造企业实现“产业化协同商务、全球化集团管控、行业化解决方案、平台化应用集成”的全面信息化战略竞争力。

  与行业其他厂商相比,用友制造的优势明显:首先,具有本土化、大量的最佳实践优势。就应用环境和应用习惯来说,发端于欧美的国外厂商,是在欧美企业管理背景中发展成熟的,欧美跟中国的经济环境、文化模式等有很大差异,用友制造23年来在制造企业客户的最佳实践,形成了大量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库,这是用友制造超越国际和本土竞争者的最有力优势。其次,用友制造具有全面一体化的应用方案,比如财务业务的一体化,从大型企业的集团管控,到多工厂多组织模式管理,再到中型制造企业的敏捷智慧管理,覆盖了流程制造业、离散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全面的制造行业。

  本报记者 吴玉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