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怨言:银行太霸道 缺乏灵活性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银行,中间业务,企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9-05 10:36
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显著,但相关服务是否到位,并与所收取的费用匹配,这得听客户的感受。
企业是银行客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贡献中间业务收入的一大来源。近日,《投资者报》记者对企业客户展开调查,从客户的反应情况看,其对银行的服务并不满意。
“银行对企业的服务往往有一些霸王条款。”
8月31日,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经理俞先生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在服务时,往往说是内部规定,没法改变,在服务企业时缺乏灵活性。
而国有银行与中小银行相比,总体服务质量更高。俞先生说,“大银行的服务比较全,而小银行有些业务没办法做。”
一位银行业人士对记者坦言,银行特别是中资行,更多考虑的是对银行产品的服务,而在企业的个性化服务上还很欠缺。
程序繁琐欠灵活
日前,《投资者报》记者在一家城商行上海分行的网点目睹一场争吵,一位小企业女老板在办理一笔业务时,银行的工作人员要求其一定要拿出该企业的法人公章。
女老板非常生气地解释说,已经在材料上盖有法人的公章,而且都来了几次了,还带有自己身份证等其他证明,此事没有必要一定这么做。毕竟自己的时间很紧张,公司又在郊区,如果再回公司取回来排队办业务,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银行的工作人员只能一边安慰她,一边不厌其烦地向她解释银行的规章制度。
上述财务经理俞先生也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在办理汇票业务时,排了半天队总算轮到自己了,但办理业务的时候银行工作人员就说缺这个少那个,还要重新跑一趟。
在与银行的交往过程中,很多比较麻烦的事情,银行往往解释说这是内部规定,因此没法改变,而不管企业客户的感受。
俞先生认为,银行严格审批没有错,但是灵活性还是不够。与此同时,还有不少的“霸王条款”和“不对等条约”。他说,以企业与银行对账为例。有些上市公司规模较大,因此账户开在不同的银行,在做会计报表时往往需要和银行对账;同样,银行在季报和年报发布期间也需要与企业的对账。
但同样是对账,企业与银行却不对等。
当银行要与企业对账的时候,往往会说事情非常紧急,同时还派专人到企业去督促,要求企业很快把对账工作完成。但是当企业找银行对账的时候,银行往往表示要按照银行的流程来做,同时每一笔都要收取几百元的费用,因为这是银行的收费规定。
目前看来,银行的金融服务意识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存贷款业务,延伸的服务比较少,同时,各家银行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真正从企业的角度考虑。
大小银行性格不同
在俞先生看来,国内银行的做法比较死板,规定中没有的内容就没法做。
相比之下,外资银行对需求有相应的措施,特殊业务当然要收费,但是这个收费还是有名目的,如果银行给企业带来了方便,企业自然愿意接受。
在此次调查企业客户的过程中,企业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谈到了大银行与小银行的不同特点。
另外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郭先生对记者表示,国有银行的服务意识不如股份制银行,比如在贷款审批时,效率也没有股份制银行高。但是由于国有银行资金更雄厚,因此,如果企业要贷款,还是离不开国有银行的支持。
俞先生则表示,小银行的基础相对薄弱,很多业务大银行能做,小银行没法做。比如城商行并不在每个城市都有网点,因此,在很多城市贷款等业务就没法做。而国有银行网点密布,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小银行由于很多业务才刚开展,业务能力也不强,办理业务时间比较长。同样的业务到大银行去办理,虽然大银行需要排长队,服务态度也相对差,但是只要排到,很快就能办理完毕,总共花费的时间成本比小银行少。
对此,郭先生也认为,总体上国有银行的素质还是比中小银行高。
而一家中小企业的老板毛女士对记者说,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在收费标准上不太一样,比如, 招商银行在汇款时,即使向国外账户汇,也基本都不用交手续费;国有银行则要收10 ̄50元不等的手续费。
缺少个性化服务
银行在发展中不乏产品创新,但是以企业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思想还是很难建立。
陈先生的公司是国内知名饮料品牌杭州地区的总经销,介于饮料生产厂家“款到出货”的经营模式。他对记者介绍说,在每年的四五月份这个饮料行业销售的黄金季节,他都要为流动资金犯愁。
尽管陈先生的公司每年都有一个多亿的销售额,下有百余家经销商,但缺乏有效抵押物这一软肋使这个杭州市场上的明星企业多年来“寻贷无门”。
为了让有融资需求且互相信任的小企业“抱团取暖”,宁波银行曾推出一款创新型融资产品,该产品通过宁波银行和担保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服务于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无法提供抵押品或其他有效担保的小企业,引导和协助其在“抱团”后提高信用等级,为其创造融资的可能性。
但是这样的产品创新,一方面容易被模仿,一方面也只停留在产品层面。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向记者坦言,银行也没有什么组合产品,只有“单品”,所以每家银行都差不多,系统性地为企业提供服务还是有所欠缺。
但对于中小企业,银行的支持力度依旧不足。日前,上海银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在沪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上海市场上的小企业客户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明确本行目标客户群体,合理确定本行小企业客户的准入标准,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应在商业可持续原则下特别关注和支持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和其他金融服务。一方面是各行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全部贷款增幅;另一方面是上海银行业整体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以下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全部贷款增幅。
即便如此,毛女士觉得由于自己是小企业,因此能与银行打交道的情况并不是很多。在她看来,“银行都差不多, 对我们小企业,向来只做锦上添花的事,而不会雪中送炭。”
“银行总是在企业运转良好时, 求着你光顾他们生意,希望企业把存款和业务结算都放到银行去,到你缺钱时却避开你。”她说,“一旦经济形势不好,企业形势也不好的时候,银行比谁跑得都快,他们的消息也很灵通,就急着把贷款要回去。”
《投资者报》 记者 张东红
……
企业是银行客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贡献中间业务收入的一大来源。近日,《投资者报》记者对企业客户展开调查,从客户的反应情况看,其对银行的服务并不满意。
“银行对企业的服务往往有一些霸王条款。”
8月31日,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经理俞先生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在服务时,往往说是内部规定,没法改变,在服务企业时缺乏灵活性。
而国有银行与中小银行相比,总体服务质量更高。俞先生说,“大银行的服务比较全,而小银行有些业务没办法做。”
一位银行业人士对记者坦言,银行特别是中资行,更多考虑的是对银行产品的服务,而在企业的个性化服务上还很欠缺。
程序繁琐欠灵活
日前,《投资者报》记者在一家城商行上海分行的网点目睹一场争吵,一位小企业女老板在办理一笔业务时,银行的工作人员要求其一定要拿出该企业的法人公章。
女老板非常生气地解释说,已经在材料上盖有法人的公章,而且都来了几次了,还带有自己身份证等其他证明,此事没有必要一定这么做。毕竟自己的时间很紧张,公司又在郊区,如果再回公司取回来排队办业务,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银行的工作人员只能一边安慰她,一边不厌其烦地向她解释银行的规章制度。
上述财务经理俞先生也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在办理汇票业务时,排了半天队总算轮到自己了,但办理业务的时候银行工作人员就说缺这个少那个,还要重新跑一趟。
在与银行的交往过程中,很多比较麻烦的事情,银行往往解释说这是内部规定,因此没法改变,而不管企业客户的感受。
俞先生认为,银行严格审批没有错,但是灵活性还是不够。与此同时,还有不少的“霸王条款”和“不对等条约”。他说,以企业与银行对账为例。有些上市公司规模较大,因此账户开在不同的银行,在做会计报表时往往需要和银行对账;同样,银行在季报和年报发布期间也需要与企业的对账。
但同样是对账,企业与银行却不对等。
当银行要与企业对账的时候,往往会说事情非常紧急,同时还派专人到企业去督促,要求企业很快把对账工作完成。但是当企业找银行对账的时候,银行往往表示要按照银行的流程来做,同时每一笔都要收取几百元的费用,因为这是银行的收费规定。
目前看来,银行的金融服务意识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存贷款业务,延伸的服务比较少,同时,各家银行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真正从企业的角度考虑。
大小银行性格不同
在俞先生看来,国内银行的做法比较死板,规定中没有的内容就没法做。
相比之下,外资银行对需求有相应的措施,特殊业务当然要收费,但是这个收费还是有名目的,如果银行给企业带来了方便,企业自然愿意接受。
在此次调查企业客户的过程中,企业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谈到了大银行与小银行的不同特点。
另外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郭先生对记者表示,国有银行的服务意识不如股份制银行,比如在贷款审批时,效率也没有股份制银行高。但是由于国有银行资金更雄厚,因此,如果企业要贷款,还是离不开国有银行的支持。
俞先生则表示,小银行的基础相对薄弱,很多业务大银行能做,小银行没法做。比如城商行并不在每个城市都有网点,因此,在很多城市贷款等业务就没法做。而国有银行网点密布,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小银行由于很多业务才刚开展,业务能力也不强,办理业务时间比较长。同样的业务到大银行去办理,虽然大银行需要排长队,服务态度也相对差,但是只要排到,很快就能办理完毕,总共花费的时间成本比小银行少。
对此,郭先生也认为,总体上国有银行的素质还是比中小银行高。
而一家中小企业的老板毛女士对记者说,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在收费标准上不太一样,比如, 招商银行在汇款时,即使向国外账户汇,也基本都不用交手续费;国有银行则要收10 ̄50元不等的手续费。
缺少个性化服务
银行在发展中不乏产品创新,但是以企业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思想还是很难建立。
陈先生的公司是国内知名饮料品牌杭州地区的总经销,介于饮料生产厂家“款到出货”的经营模式。他对记者介绍说,在每年的四五月份这个饮料行业销售的黄金季节,他都要为流动资金犯愁。
尽管陈先生的公司每年都有一个多亿的销售额,下有百余家经销商,但缺乏有效抵押物这一软肋使这个杭州市场上的明星企业多年来“寻贷无门”。
为了让有融资需求且互相信任的小企业“抱团取暖”,宁波银行曾推出一款创新型融资产品,该产品通过宁波银行和担保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服务于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无法提供抵押品或其他有效担保的小企业,引导和协助其在“抱团”后提高信用等级,为其创造融资的可能性。
但是这样的产品创新,一方面容易被模仿,一方面也只停留在产品层面。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向记者坦言,银行也没有什么组合产品,只有“单品”,所以每家银行都差不多,系统性地为企业提供服务还是有所欠缺。
但对于中小企业,银行的支持力度依旧不足。日前,上海银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在沪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上海市场上的小企业客户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明确本行目标客户群体,合理确定本行小企业客户的准入标准,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应在商业可持续原则下特别关注和支持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和其他金融服务。一方面是各行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全部贷款增幅;另一方面是上海银行业整体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以下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全部贷款增幅。
即便如此,毛女士觉得由于自己是小企业,因此能与银行打交道的情况并不是很多。在她看来,“银行都差不多, 对我们小企业,向来只做锦上添花的事,而不会雪中送炭。”
“银行总是在企业运转良好时, 求着你光顾他们生意,希望企业把存款和业务结算都放到银行去,到你缺钱时却避开你。”她说,“一旦经济形势不好,企业形势也不好的时候,银行比谁跑得都快,他们的消息也很灵通,就急着把贷款要回去。”
《投资者报》 记者 张东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