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烂尾楼”秘史追踪

  2005年4月1日,西方的愚人节,正是在这一天,东海广场竟经历了一天内3次转卖的荒诞交易,身价翻番

  许久未现大宗收购项目的上海地产界近日因潘石屹的闯入而风生水起。有着“上海第一烂尾楼”之称、身处黄金地段却十余年深陷产权纠葛的东海广场,被潘石屹的SOHO中国以24.5亿元的价格从摩根士丹利手中买下了一期项目。这也是潘石屹头一遭走出北京。

  但就在SOHO中国宣布收购该项目前几天,一家名为上海天怡的房产公司向潘石屹递送了律师函。

  这封名为《“东海广场”权属未清,SOHO中国应审慎收购》的律师函声称,天怡才是该项目的原权利人,其在东海广场的权益严重受损,而鉴于东海广场目前权属未清,建议SOHO中国谨慎交易。

  陷阱还是馅饼

  “我看老潘:不怕死的来了!”对于东海广场的再度转手,知名楼市专家蔡为民在博客中不客气地撰文评述。

  潘石屹在地产界向来以保守著称,但此次收购过后,却有人评价其为“冒进的机会主义者”。

  从1994年正式立项至今,东海广场可谓历经坎坷,烂尾十四年六度转手,始终未能完成开发,在周边嘉里中心等高档写字楼的“夹击”下不免相形见绌。

  与先前传出的整体收购不同,SOHO中国此次收购仅是将项目一期的写字楼纳入囊中,该项目高217米,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71671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8838平方米,为一幢52层办公及商业综合楼。之后,这个项目将被更名为SOHO东海广场。

  对于这项耗时半年、价格逾3万元/平方米的收购,潘石屹坦言很划算。然而,不和谐的音符仍未消逝。

  8月18日,SOHO中国正式宣布收购东海广场一期。紧接着就有部分媒体发布了《潘石屹新项目东海广场疑漏税6亿》之类的报道。SOHO中国反应迅速,8月21日,其在香港专门发布澄清公告,指出相关报道纯属“不实、误导”,将保留采取法律行动权利。

  之后,本刊记者致电SOHO中国,其媒体负责人王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天怡)这个事已经过去了,没什么影响。”至于诉讼对产权过户等是否会有潜在影响,王洋表示自己无权回答。

  但天怡的“搅局”看来并未影响潘石屹的心情。8月23日,他还特意在外滩十八号七层的Rouge酒吧举办了“SOHO中国上海之夜”。

  作为当晚的主角,潘石屹还是一贯的装扮:短寸头、黑框眼镜、黑色套装、银色领带,言谈间毫不吝惜对收购项目的溢美之词。

  面对仍在诉讼当中的产权纷扰,潘石屹以“善意的第三方”轻松带过:“我们的律师和卖方摩根士丹利的律师同时出具了法律意见,他们认为天怡公司的主张和观点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并且在诉讼程序上也存在着缺陷。退一万步,假如天怡公司赢得了行政诉讼,告赢了上海市政府,我们的购买是一个善意的第三方取得,我们与摩根士丹利的交易也是受法律保护的。”

  他还强调:“我已经买下了房子,上海市政府也已把房产证办到我们公司名下了。之前这几家公司怎么倒手和我们没关系。”

  但一些接近东海广场的业内人士对该项目的前景不乐观。知情人士透露,包括上海飞洲集团等为数不少的企业都曾考虑过收购东海广场,但在了解到其复杂的产权变迁后,均选择了放弃。

  “我们都说来了个‘冲头’。”上海天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靖苦笑着向本刊记者评论道。

  “苦主”天怡

  张靖小心翼翼地取出几本保存多年的资料,向本刊记者证明自己才是东海广场相关项目的真正主人。

  张靖从部队转业后进入虹口区政府的房屋管理局工作,1990年前后下海组建了天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在公司运转顺利的那几年,员工人数曾达到100多名。

  1993年至1994年,正是上海房价高峰时期,高端写字楼动辄数万元每平米的价格,吸引了众多具备资金实力的企业投身地产界。

  上海计算机厂的管理层也想在商业地产大潮中分一杯羹。

  东海广场所在的地块,原本为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原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的厂房。1994年,该厂决定在该地块筹建一个综合性房地产项目。

  “我那时在做房产咨询,长江计算机公司的焦总让我出出主意怎么开发。他们本来是想做住宅类项目的,我建议做办公楼。”张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经过协商,天怡公司与上海浦发银行属下的社会基金保障部、上海长江计算机公司三方达成合作协议,即由社保部出钱、计算机公司出地、天怡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等,该项目名称就是今天的“东海广场”。

  浦发社保部的钱,全部来源于上海市劳动局管辖下的社会保障基金。当年,浦发银行受托负责这部分社保基金的增值运营,并为此专门成立了社保部。

  合作三方的利益分配方案是:工程完工后,计算机公司得到一定数额的楼层,社保部按投入资金先得到20%的利息,再按照楼盘的收益6∶4分成,社保部拿6,天怡公司拿4。

  注册在嘉定区的天怡房产公司,彼时并没有显赫的开发经验。之所以能获得合作机会,是由于合作方看中了其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资质。

  张靖至今仍保存着东海广场项目的最初规划,这曾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与梦想。精美的规划效果图显示,规划的东海广场项目共分3期,一期建造的是一幢52层高的A级智能化写字楼,二期是拥有138 套房的公寓式酒店,三期计划保留上海长江计算机厂的2幢楼以建造商场。

  1998年,一期高楼接近结构封顶。

  但天怡公司最终功败垂成。由于1997年前后楼市过热,供过于求,国务院开始清理各种违规投向房地产业的资金,明确规定社保基金已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要全部退出。

  到1998年3月,浦发社保部已陆续注入资金5亿元,此时必须抽回银行。资金链的断裂让东海广场项目被迫停工。

  浦发银行急于追回当初投入的资金,作为承建方的天怡不仅没有了资金来源,还要想方设法归还已投入项目的5.6亿资金。

  内忧外患中,天怡公司被逼到了破产边缘。张靖无奈地垂头叹息:“自从东海广场出事以来,公司就陷入了困境,不断搬家,每搬一次就走掉一批人,现在只剩下8个人了。”

  纠葛

  1998年,天怡公司与德国投资者合作成立了上海天堡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意在转向外方融资。

  1999年1月,浦发行社保部将天怡公司告上法院,要求中止后者侵权行为,并明确自身在东海广场的投资。这起纠纷闹得沸沸扬扬,成为当时上海最大的一起房地产纠纷案。

  2000年11月10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定天怡公司返还浦发银行投资资金4.8亿元,利息6000万元,合计5.4亿元。在此之前,浦发银行已对东海广场项目申请保全。

  2001年4月,三方达成和解协议:将全部在建项目和土地以资抵债给浦发银行社保部,社保部指定其属下的安联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安联公司)受让这笔债权。

  和解协议特别约定:“如果在两个月内未办理转移登记,则视为本协议未履行,社保部有权向法院申请恢复强制执行”。但安联公司未在两个月内办理转移过户。

  2001年6月25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向静安区房地产管理局发出了一份“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房地产管理局将东海广场转移过户至安联公司名下的同时解除冻结。但安联公司依然未采取行动。

  与此同时,天怡公司一直在寻找各种途径筹集资金以赎回楼盘,但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谈好的合作方屡屡变卦。

  2003年前后,上海房地产业出现明显向好态势。沉寂许久的东海广场又有了动静,安联的施工使一期50层的高楼正式结构封顶。

  此时的天怡公司也终于筹措到足够资金以偿还债务。张靖特意向本刊记者出示了2004年与印尼首富林绍良在香港签订的协议书。

  然而,还钱无门。天怡公司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出履行判决并清偿债务申请,却始终未得到任何答复。

  之后的峰回路转让天怡公司措手不及。2005年3月24日,张靖在《新闻晨报》第4版忽然发现一文,文称东海广场项目已由上海安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转让给了上海开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后该项目又经历了一系列的转让过户,变为由上海静宇置业有限公司等56位权利人注册登记在案。

  “东海广场还在我们公司名下,安联根本不是权利人,怎么可以由它转让呢?”张靖气愤不已,多方打听后,他慢慢搞清了整个交易过程的来龙去脉,他将其称为“房产史上前所未有的违法违规行为”。

  原来,早在2004年11月15日,上海市静安区房地产管理局就为安联公司办理了东海广场的产权转移过户手续。而这一切均是在原权利人天怡公司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进行的。

  此后,安联公司按照相关约定要将东海广场以7.38亿元继续过户给静安区的名牌企业开开集团。但就在此关键时刻,2004年的12月31日,传出了开开实业老总张晨卷款12亿元出逃的消息。此前,张晨借开发烂尾楼成立了上海毕纳高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设局将开开实业、开开集团及三毛派神均拖下了水,东海广场成了不法商人的圈钱工具。

  东海广场此时若按原计划移交给开开集团,必将被各路讨债人马瓜分殆尽。在相关部门的操作下,这个命运多舛的烂尾楼于2005年1月31日以7.38亿元的价格转到了静安区土控公司。

  愚人节的资本腾挪

  这还远非东海广场的最后归宿。2005年4月1日,西方的愚人节,正是在这一天,东海广场竟经历了一天内3次转卖的荒诞交易,身价翻番。

  先是静安土控公司以7.38亿元平价转让给开开集团,之后是上海绿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13亿元的价格从开开手中接盘,再是绿宇以13亿元平价转让给上海静宇置业有限公司。通过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开开集团立赚5.6亿元,缓解了张晨卷款后留下的亏空。

  一位接近静安区政府的人士向《瞭望东方周刊》描述了当天的“盛况”:“静安区两个副区长,两个房地产局局长(副局长)坐镇,各关联方一共76个人,一起出席了当天的签字大会。两个银行的分行负责人也去了,因为同时要办银行登记手续。做完交易以后,他们还一起大吃了一顿。”

  “按照程序,楼盘必须过了户才能进行下一步转让,一天交易三次是严重违规的。”张靖愤然道。

  此外,张靖找律师调查了静安区房屋土地管理局的这一系列过户行为,发现其中多起过户无档案可查,也没有缴纳在建房地产项目过户应交的3%契税。

  工商资料显示,静宇公司为绿宇公司相对控股的房地产项目公司,其股份比例为绿宇公司占49%,上海精统置业有限公司占46%,上海国际建设总承包有限公司占5%。而后两家公司的控股大股东都是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根据该公司主页的介绍,“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从事政府性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国有独资企业,公司直属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本刊记者致电绿宇公司,其综合部经理文颖表示:“这个事情主要是静宇操作的,我没有参与。”本刊记者追问:“静宇不是从绿宇转过去的吗?绿宇不是静宇公司的控股方吗?”文颖答:“这个事我不知道,不在场。”

  绿宇公司与静宇公司均为浙江绿城集团的项目公司。绿城集团企划部的郑女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因为东海广场项目不做了,静宇的人都走了,去海南开发新项目了。”

  最后的归宿?

  静宇接手东海广场后,也未对项目进行任何开发,而是在一年后的2006年4月,以19.6亿元的价格转卖给了摩根士丹利。

  完成交易没多久,绿城集团如愿在香港上市。

  一个蹊跷的细节是,根据静安区房地产登记处2006年8月6日的登记资料,当年6月,大摩并未以自己的名义与静宇公司进行产权交割,而是采用分割交易的办法,以新金宝公司、万琦公司、国翔公司等10个产权人名义,将整栋写字楼纳入囊中。

  2009年3月,大摩爆发“贿赂门”,中国房地产主管盖斯·彼得森因涉嫌行贿接受美国证监会调查,调查内容就包括东海广场的交易。

  2006年以来,天怡公司先后对上海市房地局、静安区政府、上海市发改委等提起行政诉讼,而法院对“东海广场”权属之争案件的审理至今未结。

  张靖想不通,为何自己对该项目投入了全部精力,却一无所获,而从未出力的几家公司却能在一夜之间“空手套白狼”。

  另一边厢,社保基金对东海广场的投资,曾被内部人士评价为社保基金遭遇的第一次“重大风险”。因为天怡公司一直拒绝就东海广场设立项目公司,浦发社保部的巨额投资不能体现为项目产权,只能采取借款名义。张靖解释说,这是由于前车之鉴:“明天广场、东银大厦,和社保部合作成立项目公司的房产商最后都被逼出局。”

  大摩接手东海广场后,曾耗资5000多万元对大楼进行了最后的建筑工程收尾和装修。但“上海第一烂尾楼”并未因此起死回生。

  随着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降临,2008年下半年起,大摩开始频频套现在华物业,东海广场再次待价而沽。

  十余年的兜兜转转中,东海广场几乎与全球绝大多数一线投资商都有过接触,却始终未摘去“上海第一烂尾楼”的称号。

  这一次,来的是房产界“四大天王”之一的潘石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