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投资新热地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10-26 16:30
  新医改带给投资者的驱动力已经立竿见影。《福布斯》“2009中国最热门的11家创业公司”日前予以公布,其中,科美生物、国康网和泰格医药等3家医药企业入选。医药行业几乎占据榜单三分之一江山,这不由得投资者们更加对这个新热地浮想联翩。

  瞄准8500亿元大蛋糕

  与2008年的相对寂寥比,医疗健康领域2009年的投资爆发,这其中的端倪不能不说是“新医改”的功劳。中华创业投资协会的行业调研报告显示,外资VC/PE机构未来1-2年内所重点关注的领域中,医疗健康领域排在第三位,仅次于环保及新能源,以及消费品与服务。

  2009年1月21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经酝酿三年之久的“医改方案”获得原则通过。有别于始自1997年,全面启动于2000年的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人们把这一轮改革称为“新医改”。

  根据官方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表示未来三年内中央将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再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

  卫生部部长陈竺透露,今年将投入370亿元用于全国70%县级医院的改扩建,其中就包括更新医疗器械。而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更是明确显示,8500亿元当中将有165.3亿元定点投向全国2.9万所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其设备购置补助。

  看懂新医改政策走向并且做出反应的当属精明的巨头——西门子医疗。早在去年10月22日,在新医改征求意见稿公布仅仅一周之后,西门子医疗就与卫生部合作在陕西洛川建起了“西门子新农村医疗示范中心”。西门子医疗中国区总裁欧翰林表示,将着力打造农村医疗设备服务的“样板间”,谋求农民、政府和企业“三赢”的局面。

  正是读懂吃透了新医改的内容,“深耕基层”成为跨国医疗设备巨头的共同选择。早在2008年,一些跨国医疗器械巨头在我国的动作因“新医改”开始变得更加主动。西门子、GE、飞利浦等巨头们的作为就是最好的注脚。

  每一届的医博会都是跨国医疗器械企业新品展示的首选平台。2009年的第61届医博会上,跨国企业推出的新产品,彰显了它们强化中国市场的策略。与医疗市场井喷预测相映成趣的就是,厂商们在展会上穿梭的身影——不仅有传统医疗电子巨头GE、西门子、飞利浦等大规模参与,佳能、索尼、奥林巴斯等日系厂商也是投入大量资源,英特尔、微软、IBM等IT巨头也在本次展会上以“数字化医疗”的概念亮相,本土企业东软、用友等也纷纷组队参展。无论是锐珂医疗、西门子还是佳能、通用,它们推出的新产品都更具针对性,目标直指新医改“造就”的潜在市场——基层医疗机构。

  随后,更多的跨国药企也对医改给予了极大地关注,甚至开始部署各自的技术合作和营销队伍。据统计,即使在金融危机下,跨国药企仍纷纷加大在中国的投资。今年前5个月平均每一个月就有一家跨国药企宣布在华增资,其频繁程度可见一斑。

  最先掀起2009年投资热的跨国药企是拜耳医药保健旗下的拜耳先灵医药,2月份拜耳先灵医药宣布将投入1亿欧元在北京建立全球研发中心,使该中心成为拜耳医药保健的全球第四大研发基地。

  巨头们的精明

  对于医疗器械企业而言,农村市场似乎是属于微利。但是随着新医改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农村医疗器械市场的总量会相当可观,无论是对外资医疗器械巨头还是国内医疗器械公司来说,都是一块难以抗拒的大蛋糕。

  据统计,目前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医院)总共是31万家。其中80%以上是个体诊所和县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在这些医疗机构拥有的医疗仪器和设备中,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

  可以肯定,随着医疗机构不断淘汰老、旧、残、次医疗器械,加之本轮医疗体系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细分市场中的基础医疗器械的需求拉动将更加明显。

  可以预见,今后基层医疗机构将成为新的用械终端,潜力巨大,有望形成一个新的市场层级。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迅猛的发展态势有目共睹。据统计,近年来整个行业的年增长率保持在14%左右。在以产品进入基层医疗保障体系的同时,跨国公司还顺应政策导向,结合产品优势,以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为手段,进军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它们会主动地迎合中国基础医疗市场的需求,同时提升地方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能力。”一家业内分析人士如此评价。

  事实上,多家外企较早就关注中国的新医改。除了西门子医疗与卫生部在陕西洛川合作建起的“西门子新农村医疗示范中心”外,拜耳公司在2008年5月30日也与卫生部正式签署合作开展“中国社区卫生促进”项目,这是第一个中国政府部门与非政府机构合作开展的社区卫生项目。

  2008年11月13日,“拜耳中国血友病诊疗中心发展项目”正式启动,项目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在全国30个中心城市拟成立40家血友病中心。该项目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拜耳医药保健提供资金支持,总投资达1300万元人民币(约合150万欧元);之后,拜耳又协助湖南血友病诊疗中心成立了湖南省第一个血友病诊疗中心。

  目前,锐珂医疗也与卫生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签署了“农村医疗信息化试点项目”。依照这一项目,锐珂医疗将向宁夏农村基层医院提供总价值为1000万元的数字化远程影像解决方案,协助当地开展试点。

  与此同时,锐珂医疗还适时抓住了新医改推进过程中,中国医疗市场将加快由CR(计算机辅助射线成像)向DR(数字X射线成像)过渡的阶段性机会,推出了全球首款无线DR探测器。据悉,该款产品能将现有的CR“升级”为DR,旨在为支付不了DR高昂费用的基层医院提供更为经济的解决方案。

  “新医改无疑将为业内带来机会,我们也在积极解读政策,同时也将配合政府,将新医改的设想变成现实。”锐珂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刘杰如是指出。

  从跨国巨头们应对新医改的策略中不难看出,他们在拓展市场空间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产品的研发“对路”,更注重发展策略的“对路”和企业发展的长远性,这才有了它们在华的一系列公益活动以及提供医疗新技术服务等举动,以此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同时促进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实现名利双收。科美生物浮出水面在2008年10月完成了第二轮1650万美元的融资(马丁可利中国基金领投)后,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美生物)的CEO应希堂彻底感受到了科美生物和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与众不同。此时,距离2007年6月西门子风险投资基金主导的对其第一轮私募资金500万美元,仅仅距离一年时间。

  谈到自己企业发展,应希堂谦逊地认为还远远谈不上成功。但作为国内诊断行业第一家被西门子投资的企业,他还是感觉到了科美生物在品牌的影响力上增大了。他对《小康·财智》记者形容,“在我们这个行业,就好比是巴菲特当时选择比亚迪一样,大家所有的眼光都注视过来。”

  作为一家专业生产临床和科研及实验研究产品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美生物其主要产品有化学发光类、放射免疫类、生化类等百余种产品。

  从当年的白手起家,历经股东退股等困境,科美生物在应希堂带领下,10年间,已经发展为现有员工200余名,拥有符合国家GMP要求的净化生产车间,在全国各地建有20多家医学检验中心;拥有几千万资产,3000多个客户的临床诊断行业的专业公司。谈及被西门子等风险投资者的看好,应希堂向《小康·财智》记者戏称,“风险投资说是风险投资,但都是看准了没有风险它才投过来。”

  他的理解,投资者在选择这个行业中企业的时候往往遵循两个标准:该企业的核心技术或产品有没有在欧美国家被成功利用,有没有成功的先例;再就是看这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团队管理经验等实力。“这就好比娶媳妇、挑女婿,要看你的实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应希堂认为中国的看病难、看病贵,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医疗诊断的成本过高。而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中国自己的产品没上来,长久以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被外资企业垄断。

  公开资料显示,国内每年要花数亿美元从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电气等公司进口大量医疗设备,国内有近70%的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已被发达国家公司瓜分。在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省市一级的三级医院除了一些常规消耗性产品外,主要的医疗器械均是洋货统治的世界;即使是县区级的二级医院,也有2/3的医疗器械采用进口货;只是在乡镇、街道的一级医院才多用国产品牌。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生产出成本比它们低,但技术是世界领先的产品。”应希堂说,科美生物10年来的成功得益于这一理想和驱动力。在这个基础上,千方百计为了客户的需求,来搞创新。应希堂认为,创新不是说你的技术先进到客户用不起,而是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能够承受的需求。据了解,目前,科美生物已经拥有了100多项专利。科美自主研制上市的首个艾滋病化学发光诊断试剂,更奠定了其在业内的地位。

  正是科美所拥有的技术实力吸引了国外巨头的青睐,在2006年相继收购美国领先的免疫诊断试剂供应商德普公司及德国拜耳公司诊断部、美国德灵诊断公司之后,西门子一跃成为全球免疫诊断试剂领域的第一大公司,发展迅速的中国市场自然在其觊觎之中。而正是在此时,科美生物让西门子怦然心动。

  “国内很多诊断试剂企业都面临资金的难题。科美生物成功引进外资将为同行提供一种可以参考的模式。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高端技术的出现,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科美生物’出现。”应希堂表示。据了解,目前国内有大大小小上百家诊断技术公司,但规模都很有限,且低成本价格竞争。同国外公司相比,国内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种少、发展不均衡,国内企业年销售额超过或接近1亿元的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寥寥无几。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徐峥称,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一方面要走高端路线提高精度,比如彩超;另一方面,就是诊断器械,包括伽马刀、超声刀、核磁共振,这些设备的需求很大,但必须要往高端走。

  徐峥认为,通过医疗改革可以筛掉一些利润较低的企业,扶持一些利润好的、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走向高端,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洗牌过程,对于投资人来讲也是一件好事。

  应希堂认为,对于投资者来说,本行业的投资存在着技术门槛高,且回报期长的特点。此前就曾经有一家年产值上百亿元的国内非常成功的企业投资5000万进来,但结果几年后还是退出了。

  “隔行如隔山,投资者至少要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掌握;投资进来至少五年、十年内才能得到回报。”应希堂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